羊骨補腎湯
YANG GU BU SH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7.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磁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潛陽、固腎止遺: 磁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潛陽、鎮心安神、固腎止遺的功效。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滑精等症狀,磁石能起到滋補腎陰、固攝精氣的作用。
- 配伍增效: 磁石與羊骨、其他補腎藥材相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增強療效的作用。羊骨補腎湯本身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的功效,加入磁石後,可起到寒熱互濟、陰陽調和的效果,進一步提升補腎功效,更能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補腎陽: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等功效。腎陽不足,脾胃失健,則氣血生化乏源,影響腎陽的恢復。白朮健脾益氣,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充足,為腎陽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有助於補腎陽。
- 佐助羊骨補腎:羊骨性溫,味甘,具有補腎壯陽、益精髓、強筋骨等功效。白朮的加入,一方面可以增強羊骨補腎效果,另一方面可以中和羊骨的燥性,避免過度溫燥,使補腎效果更加平和,更利於脾胃接受。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固表,增強腎氣: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胃經,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本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與氣血密切相關,黃耆能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抵抗力,進而間接補益腎氣,促進腎臟功能恢復。
- 協同羊骨,增強補腎效果: 羊骨性溫,味甘,具有補腎壯骨、益精髓的功效。黃耆與羊骨搭配,可相互協同,相輔相成,進一步增強補腎效果,達到溫腎壯陽、補益精血、強健筋骨的作用。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的功效。腎虛常伴有畏寒怕冷、腰膝痠軟等症狀,乾薑能溫補腎陽,改善寒邪引起的腎虛症狀。
- 助藥力:羊骨性溫,補腎壯骨,但藥性偏潤,加入乾薑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使補腎效果更加顯著。此外,乾薑還能避免羊骨滋膩,避免出現痰濕積聚的副作用。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腎氣運化: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健脾利濕,促進水液代謝,並有助於腎氣運化,改善腎虛所致的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狀。
- 補腎而不燥:羊骨補腎湯以補腎為主,但茯苓的利濕作用,可避免補腎過度而生燥,保持身體內環境的平衡,使補腎效果更佳,且不易出現上火等副作用。
羊骨補腎湯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腎: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腎經,具有溫陽補腎的作用。腎陽不足會導致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而羊骨性溫,亦有補腎壯骨之效。肉桂與羊骨搭配,可溫補腎陽,改善腎虛所致的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 肉桂有活血通經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的血液供應。腎臟功能的維持需要充足的血液供給,肉桂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腎臟的機能。
主治功效
羊骨補腎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出處: 《聖濟總錄》 (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主治: 腎虛寒,耳鳴好睡,日漸痿損。
方劑組成: 磁石、白朮、黃耆、乾薑、茯苓、肉桂 (根據原文記載應為十二味藥,但只列出六味,可能有所缺漏。)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溫補腎陽、益氣健脾為主要治療原則,針對腎陽虛衰所致的諸多症狀。各藥物功效相互配合,達到整體調和的目的。
- 溫補腎陽:
- 肉桂: 大辛大熱,歸腎、脾、心、肝經,能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在此方中作為主藥,直補腎陽,溫煦一身陽氣,為方中的核心。
- 乾薑: 辛熱,入脾、胃、腎、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之功。與肉桂相輔相成,加強溫補之力,並能溫運脾陽,助其運化。
- 磁石: 雖性寒,但能重鎮潛陽,且入腎經,可引虛陽上浮之火下歸腎經,與肉桂、乾薑配合,既能溫補,又能防止溫燥過度,防止陽氣耗散。
- 益氣健脾:
- 白朮: 苦、甘,溫,歸脾、胃經,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之功。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健則氣血充足,能更好地滋養腎精。
- 黃耆: 甘,微溫,歸脾、肺經,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生津養血,行滯通痹,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功。在此方中補氣升陽,與白朮相配,增強補益脾氣之功。
- 茯苓: 甘、淡,平,歸心、肺、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可助白朮健脾利水,並能引藥下行入腎,以助利水排濕,減輕腎臟負擔。
- 綜合作用:
- 腎陽虛衰,則溫煦失職,故見「寒」象;腎開竅於耳,腎虛則耳竅失養,故見「耳鳴」;腎主藏精,精能化氣,氣能化神,腎虛精虧,氣血不足,神失所養,故見「好睡」;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骨髓空虛,故見「日漸痿損」。
- 此方以溫補腎陽為主,兼以益氣健脾,使腎陽得充,脾氣健運,則諸症自除。
總結:
羊骨補腎湯通過溫補腎陽、益氣健脾,達到治療腎虛寒、耳鳴好睡、日漸痿損的目的。其藥物組成針對腎陽虛衰的病機,配伍精當,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羊脛骨5兩(炙黃,銼),磁石(火煅,醋淬2-7遍)2兩,白朮2兩,黃耆(銼)1兩,乾薑(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3分。
上為粉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分溫2服,空腹,夜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羊骨補腎湯具有補腎益精、溫陽散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羊骨補腎湯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骨補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一。 組成:羊脛骨5兩(炙黃,銼),磁石(火煅,醋淬2-7遍)2兩,白朮2兩,黃耆(銼)1兩,乾薑(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3分。 主治:腎虛寒,耳鳴好睡,日漸痿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