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栝樓丸
GUA LO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栝樓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兩方面原因:
一、協同作用:栝樓丸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爲主要功效,而天花粉性寒,味甘,善清熱生津,並能利咽止渴,與栝樓的清熱化痰作用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效。
二、緩解副作用:栝樓性寒涼,容易損傷脾胃,而天花粉能健脾利溼,起到緩和栝樓寒涼之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烈,損傷脾胃。
因此,栝樓丸中加入天花粉,既能增強療效,又能減輕副作用,使藥效更佳,安全性更高。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栝樓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消渴小便多」,屬中醫消渴病範疇,其症以多飲、多尿為特徵,類似現代糖尿病之部分表現。古代醫家認為,消渴病機多與肺胃津傷、腎氣不固或虛熱內蘊相關,而本方針對「小便多」之症,推測其病機偏重「氣化失司」或「津液失攝」,故以生津固攝、溫陽化氣為法。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栝樓根(天花粉):
- 性味甘寒,歸肺胃經,為生津止渴要藥。
- 主要針對消渴之「上消」(多飲),清熱潤燥,補充津液,緩解肺胃燥熱。
葛根: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能升陽生津、解熱止渴。
- 助天花粉加強生津之功,並提振脾胃清陽之氣,促進津液上承以止渴。
鉛丹(黃丹):
- 性味辛微寒,有毒,古用為收斂固澀之品。
- 在此方中可能用於「固攝小便」,減少尿量過多,然其毒性需嚴格炮製或用量控制(古代醫家經驗用法)。
附子:
- 性味辛熱,歸腎脾經,具溫陽化氣之功。
- 針對「下消」(多尿),通過溫補腎陽以恢復氣化功能,助膀胱固攝水液。
- 「春、夏減附子」因季節陽氣較盛,恐過用助熱傷陰,反映古人用藥之靈活調整。
全方邏輯
本方以「潤燥生津」與「溫陽固攝」並行:
- 生津:栝樓根、葛根解決上焦燥渴,補充耗損之津液。
- 固攝:鉛丹收澀、附子溫腎,調節下焦氣化,減少水液下泄。
- 標本兼顧:既清熱生津治標,又溫陽化氣治本,尤其適用於消渴病伴隨腎陽不足或氣化不利者。
備註
鉛丹今多代以他藥(如煅牡蠣),然古方原義仍應注意其配伍思路,即「固澀」在消渴治療中的特殊用意。
傳統服藥法
栝樓根3兩,鉛丹2兩,葛根3兩,附子1兩。
春、夏減附子。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飲送下,日3次,渴則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栝樓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三。 組成:栝樓根(薄切)。 主治:消渴小便多。
栝樓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九。 組成:栝樓根、黃連(去須)、鐵粉(細研)各等分。 主治:消渴。飲水絕多,身體黃瘦。
栝樓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八。 組成:栝樓根5兩,黃連(去須)1兩,浮萍草2兩。 主治:消渴。飲水不止,小便中如脂,舌乾燥,渴喜飲。
栝樓丸,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栝樓(去瓤,取子炒香熟,留皮與瓤别用)、枳殼(麸炒,去瓤)各等分。 主治:胸痞,胸中痛徹背,氣塞喘息,咳喘,心腹痞悶。
栝樓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三。 組成:栝樓根2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知母1兩,人參3分(去蘆頭),黃芩半兩,苦參半兩(銼),土瓜根半兩,赤茯苓1兩。 主治:消渴煩躁,小便不利。
栝樓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栝樓2枚(割去盔子),硫黃1兩(銼碎),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乾薑1兩(炮裂,銼),豬牙皂莢1兩(去皮,生搗碎)。 主治:積年腸風下血不止,面色萎黃,肌體枯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