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疸湯
HEI D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寒 (0.27)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肝經 14%
膽經 14%
膀胱經 14%
脾經 14%
肺經 14%
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疸湯中包含茵陳蒿,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清熱利濕:茵陳蒿味苦性寒,善於清熱利濕,可有效治療因濕熱阻滯所致的黃疸,並能促進膽汁分泌,緩解肝膽鬱熱。
- 疏肝利膽:茵陳蒿亦能疏肝理氣,促進肝膽氣機疏泄,有助於膽汁排泄,改善黃疸症狀。
因此,茵陳蒿在黑疸湯中,可有效發揮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黃疸病症。
黑疸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考量其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
天花粉味甘、性寒,入肺、脾、胃經。其性寒涼,能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黃疸;其利濕作用,能促進體內濕熱的排泄,有助於消除黃疸。
此外,天花粉還能通淋,有利於利尿排毒,進一步清除體內毒素,輔助治療黑疸。因此,在黑疸湯中加入天花粉,可起到清熱利濕、解毒退黃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黑疸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疸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黑疸」,屬中醫黃疸病之重症,其特徵為膚色黯黑如煙燻,常由黃疸日久不愈,濕熱鬱滯血分,或瘀血內結所致。《諸病源候論》提及黑疸乃「疸而色黑」,多因酒疸、女勞疸遷延轉化,病機關鍵在於濕熱瘀血互結,陰傷血瘀。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茵陳蒿(4兩,取汁)
- 性味苦寒,入肝膽脾胃經,為治疸要藥,能清熱利濕、退黃。《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此方重用其汁,取其輕清迅捷之性,直趨下焦,通利水道,使濕熱從小便而出。
瓜蔞根(天花粉)(1斤,取汁)
- 性甘微苦寒,入肺胃經,長於清熱生津、解毒散結。《本經》謂其「主消渴,身熱煩滿」,而《金匱要略》亦用於「黑疸發熱」證。此處重用其汁,一則助茵陳清熱,二則滋陰潤燥,針對黑疸陰傷血瘀之病機,兼防利濕過而傷陰。
三、配伍原理與作用機轉
- 濕熱並治:茵陳蒿瀉濕熱退黃,瓜蔞根清熱生津,二者相配,濕熱分消,避免燥利傷陰。
- 瘀熱同治:黑疸多夾瘀,瓜蔞根能「通絡行津」,間接助血行;茵陳蒿利濕使氣機通暢,亦助瘀化。
- 汁液頓服:取生藥搗汁,藥力純厚迅捷,尤適重症急投,以「黃水自小便下」為邪有出路之徵。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除傳統黑疸外,或可應用於:
- 濕熱黃疸日久,陰傷而見口渴、尿赤短少者。
- 熱鬱血分,膚色黯滯,兼見津虧之證(如舌紅少津)。
總結:
《黑疸湯》以茵陳蒿瀉濕熱為君,瓜蔞根養陰為臣,體現「清利不傷陰」之配伍思路,透過分消濕熱、滋養津液,破解黑疸「濕、熱、瘀、虛」交結之複雜病機。其「黃水從小便下」之效,正合仲景「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之治疸大法。
傳統服藥法
茵陳蒿4兩(搗汁,取1合),瓜蔞根1斤(搗汁,取6合)。
上衝和,頓服之。
必有黃水自小便中下,如不下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顏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黑疸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六。 組成:茵陳蒿4兩(搗汁,取1合),瓜蔞根1斤(搗汁,取6合)。 主治:黑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