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疹湯

XIAO ZHE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20%
心經 18%
肝經 10%
小腸經 9%
膀胱經 5%
胃經 5%
腎經 4%
大腸經 2%
膽經 2%
肺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消疹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消疹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疹出不透,或疹出已透,但仍有熱毒未清的情況。杏仁可清熱解毒,幫助疹子透出,並減輕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2. 潤肺止咳:杏仁能潤肺止咳,對於疹子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消疹湯中加入杏仁,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雙重作用,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消疹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宣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功效。對於疹毒壅盛,肺氣不利,症見發熱、咳嗽、胸悶等,桑白皮能清熱解毒,宣散肺熱,使疹毒透發,肺氣通暢,緩解咳嗽等症狀。
  2. 利水消腫,通利小便: 桑白皮亦具利水消腫之效,能通利小便,使體內濕熱毒邪排出,有利於疹毒的消退。

綜上,桑白皮在消疹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利水消腫的作用,是治療疹毒壅盛,肺氣不利的重要藥物。

消疹湯中包含連翹,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連翹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消疹湯主要用於治療溫熱病邪蘊結肌膚所致的疹子,連翹可清熱解毒,散發疹毒,使疹子順利透發,達到消疹止癢的效果。

二、疏散風熱: 連翹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疏散外感風熱,避免風邪入侵,加重病情。消疹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藥物配伍,共同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消疹止癢的作用。

消疹湯中包含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

蟬蛻,又名蟬殼,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其性寒,味甘,入肺、肝經。藥理研究表明,蟬蛻具有抗炎、抗過敏、抗病毒等作用。

消疹湯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等外感熱病,症見發熱、疹出不透、皮膚瘙癢等。蟬蛻的清熱解毒、透疹止癢功效,可以促進疹出,緩解瘙癢,達到清熱解毒、消疹止癢的目的,故而被收入方劑之中。

消疹湯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祛除體內濕熱,改善疹子引起的皮膚腫脹和疼痛。
  2. 解毒排膿:赤小豆能促進排膿,對於膿毒性疹子,能幫助清除毒素,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赤小豆與其他藥材配伍,能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消疹湯的療效。

消疹湯中加入紫花地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其藥性善於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濕熱毒邪所致的疹子、瘡瘍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此外,紫花地丁還有涼血消腫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發熱等症狀。

因此,消疹湯中加入紫花地丁,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消腫,進一步促進疹子的消退,達到治療目的。

消疹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消疹湯中藥材多屬辛涼苦寒,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性過於寒涼,避免傷脾胃,使藥力平和,更利於療效發揮。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抗炎解毒等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能增強消疹湯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消疹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和增強藥效的重要角色,使其成為藥方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消疹湯中加入浮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浮萍性寒,味甘淡,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癢之功效。對於疹毒內蘊、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風疹、蕁麻疹等症,浮萍能清熱解毒,利濕止癢,達到消疹止癢的效果。
  2. 輕浮升散,透發疹毒: 浮萍輕浮升散,能將體內鬱熱、毒邪引導至體表,促進疹毒透發,避免內陷,達到消疹的效果。對於疹毒初起,尚未透發或透發不暢者,浮萍能助其透發,加速病程恢復。

消疹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1. 疏散風邪: 防風味辛性溫,善於疏散風邪,可解表散寒,對於疹出不透、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消疹湯的病機為風熱束表,疹出不暢,防風可協助解表散風,促進疹出,使病情得到緩解。
  2. 引藥入營: 防風性善上行,可引藥入營,協助其他藥物深入肌膚,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透疹止癢的功效。消疹湯中其他藥物如荊芥、薄荷等,主要作用於肌膚表層,防風則可將藥力引導至肌膚深層,促進疹子的消退。

消疹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效。疹症多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赤芍能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可有效緩解疹症的紅腫熱痛。

2. 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有利於疹子的消退。同時,赤芍還能減輕因熱毒鬱結導致的疼痛和腫脹。

綜上所述,赤芍在消疹湯中起着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疹症的熱毒、腫痛等症狀。

消疹湯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健脾燥濕,固護脾胃:消疹湯治療的是濕熱蘊結導致的疹子,白朮性溫,具有健脾燥濕、益氣固表的作用,能夠改善脾胃運化功能,降低濕邪的影響,減少疹子的生成。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白朮與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搭配使用,可以提高藥效,促進濕熱的排出,改善疹子的症狀,加速病情的康復。

總而言之,白朮在消疹湯中起到健脾燥濕、固護脾胃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疹止癢的功效。

主治功效


消疹湯

中藥方劑「消疹湯」,是一種用於治療蕁麻疹的傳統中藥方劑,由杏仁、甘草、白朮、蟬蛻、赤芍、防風、連翹、桑白皮、赤小豆、紫花地丁、浮萍等多種中藥材組合而成。

杏仁:杏仁味苦、性溫,入肺、大腸經,具有降氣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用於咳嗽氣喘,胸滿痰多,血虛津枯,腸燥便祕等症。

甘草: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朮: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蟬蛻:蟬蛻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退翳、透疹、去風止痙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咳嗽、中風偏癱、手足麻木、皮膚瘙癢、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等症狀。

赤芍: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疾病,包括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水腫、淋巴水腫、膀胱炎、尿路感染、血熱瘀滯、月經不調、貧血、肝炎等。

防風: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

連翹:連翹具有清熱瀉火、散風熱、清熱解毒、散結、排膿、利水消腫、止嘔等多種功效,在臨牀上,連翹主要用於治療熱入肺胃、熱盛化火、火熱上炎、外感風熱、溫病初起、熱入營血、熱入心包、高熱神昏、熱淋澀痛、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瘰癧、痰核、甲狀腺腫大、膿瘡、乳癰、水腫、尿少、浮腫、嘔吐、反胃等疾病。

桑白皮: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它能清肺熱、止咳化痰、促進尿液分泌、增加腎臟血流量、降血壓、擴張支氣管、增加肺部通氣量、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肺部損傷、保護肺部健康、散營衛之瘀滯、發散陳血、止血化瘀、宣通經絡、疏導氣血、調和營衛,使血行流暢、瘀血化解。

赤小豆: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可治療水腫、腳氣、瘡瘍腫毒、丹毒、溫病初起、熱勢甚盛、如狂亂發斑等症狀。

浮萍:浮萍性微寒、味甘,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癢、清熱解毒、解毒、清熱利尿、透疹、生津止渴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麻疹透發不暢、感冒、發熱、頭痛、水腫、腎炎、尿路感染、皮膚紅、癢、腫等症狀、熱毒瘡、疔瘡、癰腫等症、小便不通、膀胱脹滿、水氣流腫、皮膚風熱、遍身生癮疹、身上虛癢及熱渴不止、心神煩躁等症。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利水消腫的功效,清熱解毒,有助於淨化血液,改善皮膚狀況,常被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疾病。清熱瀉火,能瀉火降溫,調體內溫度,緩熱性疾病,如口瘡、熱淋病等。利水消腫,調節體液代謝,排出多餘水分所致,常治水腫、浮腫、尿路感染。

總結

中藥方劑「消疹湯」是一種用於治療蕁麻疹的傳統中藥方劑,由多種中藥材組合而成,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功效,可有效緩解蕁麻疹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杏仁9克,桑白皮12克,連翹9克,蟬蛻6克,赤小豆31克,公英12克,紫花地丁12克,甘草6克,浮萍9克,防風6克,赤芍9克,白朮6克。
水煎,內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消疹湯過敏者不宜服用。
  • 服用消疹湯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服用消疹湯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蕁麻疹麻疹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疹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杏仁9g,桑白皮12g,連翹9g,蟬蛻6g,赤小豆31g,公英12g,紫花地丁12g,甘草6g,浮萍9g,防風6g,赤芍9g,白朮6g。 主治:蕁麻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