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瀉湯

WU XI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心經 15%
胃經 13%
脾經 10%
肝經 10%
腎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五瀉湯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除濕解毒的功效。五瀉湯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症見發熱、腹痛、便溏、小便不利等。黃柏在此方中起到清泄下焦濕熱,解除濕熱蘊結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瀉火、利濕通便的功效。
  2. 收斂止瀉:黃柏除了清熱瀉火外,亦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五瀉湯中加入黃柏,能夠收斂腸胃,減少腸道水分分泌,緩解腹瀉症狀。黃柏的收斂止瀉作用,可以起到保護腸道,防止過度瀉泄的作用,避免病情加重。

五瀉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是針對其清熱瀉火的功效,用以緩解熱邪蘊結於胃腸所致的症狀。

知母性寒,味苦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五瀉湯主要用於治療熱邪蘊結胃腸所致的胃痛、腹痛、口渴、便祕等症狀。知母的清熱瀉火之性,可以有效地清除胃腸中的熱邪,緩解疼痛和口渴的症狀。同時,知母的滋陰潤燥作用,也能改善因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便祕。

五瀉湯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的功效。五瀉湯主治熱淋,症狀為小便澀痛,淋瀝不盡,或尿血,伴有發熱、口渴、小腹脹痛等。木通能清熱利濕,通利水道,緩解熱淋症狀。
  2. 疏通下焦: 五瀉湯中其他藥物如滑石、澤瀉等,也具有利水通淋的作用。木通與之相配,能加強利水通淋的作用,並促進下焦濕熱的排出,達到治療熱淋的目的。

五瀉湯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可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清解心火,並兼具涼血解毒之效。五瀉湯主治熱結心胸,煩躁不安,口渴便祕,以及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症。梔子在方中與黃芩、連翹等藥物相配,共同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症狀,達到清熱瀉火、通腑泄熱之目的。

五瀉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五瀉湯主治熱毒壅盛、腸胃實熱所致的腹痛、便祕、發熱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緩解熱毒對腸胃的刺激,幫助排泄熱毒。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熱毒引起的腸胃燥熱、津液虧損,使腸道潤滑,促進排便。同時,生地黃還能保護腸胃黏膜,避免熱毒對其造成損害。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滋陰潤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達到瀉熱通便、養陰潤燥的目的。

五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緩解脾胃之寒: 五瀉湯以瀉熱為主,但其中含有石膏、知母等寒涼之品,容易傷及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諸藥,緩解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

二、保護脾胃,促進藥物吸收: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作用,能保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甘草還能解毒,減輕其他藥物對脾胃的刺激。

五瀉湯方劑中包含人參,乍看之下似乎與瀉下之功效相悖,但實則有其深意:

  1. 扶正祛邪: 五瀉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之證,濕熱傷脾,脾虛不能運化,導致水停而瀉。人參補氣健脾,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濕熱之邪排出,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2. 防治虛脫: 瀉下之藥容易損傷正氣,導致氣虛。人參補氣益氣,能防止瀉下藥過度損傷正氣,避免患者虛脫,保障療效。

總而言之,五瀉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在瀉下濕熱之邪的同時,補脾益氣,防止正氣虛脫,達到治病求本的效果。

五瀉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效,可開宣肺氣,使肺氣通暢,有利於痰液的排出。五瀉湯治療的是熱邪壅肺,肺氣不利,痰熱內盛所致的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宣肺解表,利咽止咳,緩解咽喉腫痛。

二、利水消腫: 桔梗還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以幫助痰液的排出,減輕肺部的負擔。五瀉湯中常用於治療熱邪壅肺、痰熱內盛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利水消腫,使肺部恢復正常功能。

五瀉湯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胸悶、腹痛、便溏等症狀。五瀉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痛、瀉痢、發熱等症,而黃芩正是針對這些症狀的關鍵藥物,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可以有效地去除體內濕熱,緩解腹痛、瀉痢等症狀。

五瀉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止痛止癢之效。五瀉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防風可以疏散風邪,解除表邪,減輕疼痛和瘙癢。
  2. 引藥入營,達病所: 防風具有升散之性,可以引導藥力進入營氣,直達病所。五瀉湯中其他藥物如蒼朮、茯苓等具有燥濕健脾之效,但需達病所才能發揮效用,防風則可以引導藥力深入肌膚,發揮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五瀉湯 」,主要成分包括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人參、桔梗、黃芩、防風,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瀉下通便的功效,主治瞳孔乾澀、眼火旺盛,以及五臟虛火旺盛、內臟有熱的人。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滋陰和解毒的功效。可治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瘡瘍腫毒、濕疹瘙癢、肺熱咳嗽、痢疾、洩瀉、水腫、消渴、瘡毒、腫毒、蛇蟲咬傷等症狀。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肺熱咳嗽、陰虛燥咳、痰黃粘稠、乾咳少痰、胎熱、胎毒、流產等症。

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它可治療溫熱病、熱淋澀痛、月經不調、閉經、痛經、乳汁不通、膿瘡、膿腫、瘡癤、乳癰、腎臟病水腫、急性腎炎小便不利、濕熱癃閉、淋病、婦女經閉及乳閉等症。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可治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 五瀉湯 」,主要成分包括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人參、桔梗、黃芩、防風,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瀉下通便的功效,主治瞳孔乾澀、眼火旺盛,以及五臟虛火旺盛、內臟有熱的人。

傳統服藥法


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黑參、桔梗、黃芩、防風。
熱甚,加羚羊角、犀角、黃連。
上(口父)咀。每服6-7錢,用水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火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五瀉湯, 出處:《銀海精微》卷上。 組成: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黑參、桔梗、黃芩、防風。 主治:瞳人乾缺火旺,及五臟虛火旺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