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邪湯中加入人參,是為了補氣固本,增強抵抗力。人參味甘性溫,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
五邪湯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正氣虛弱的疾病,其症狀包括發熱、咳嗽、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人參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幫助抵抗外邪侵襲,同時也可以緩解症狀,促進恢復。
此外,人參還能補益心脾,改善氣血循環,進一步提升人體的整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邪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能補脾氣,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脾虛導致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五邪湯主要針對外感風寒濕邪,而脾氣虛弱則易感受外邪,故加入白朮以健脾益氣,提高機體抵抗力。
- 燥濕健脾:白朮能燥濕健脾,對於濕邪困脾所致的腹脹、泄瀉等症狀有較好療效。五邪湯中的濕邪可由外感風寒濕邪或脾虛濕困所致,白朮可兼顧兩方面,起到燥濕健脾的作用。
五邪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 五邪湯主要針對濕邪困脾所致的疾病,而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可以幫助祛除濕邪,改善脾胃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疾病。
- 通利水道: 茯苓能利水滲濕,通利水道,將體內積聚的濕氣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五邪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開竅醒神及化濕止嘔的功效。
水菖蒲味辛、性溫,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止痛、安神的作用。其辛溫之性,能通達心竅,開鬱醒神,對於因濕濁阻滯心竅而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水菖蒲又能化解濕濁,止嘔止瀉,對於因濕邪犯脾而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也有明顯療效。因此,在五邪湯中加入水菖蒲,可有效地改善因濕邪、濁氣阻滯心竅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五邪湯中加入茯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安神定志: 茯神味甘、性平,入心、脾經,具有安神定志、益智健脾的功效。五邪湯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心煩意亂等症狀,茯神可幫助緩解精神緊張,安撫心神,改善睡眠質量,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固精益氣: 茯神還具有一定的固精益氣作用,對於因心脾兩虛導致的氣虛神疲、失眠健忘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五邪湯中加入茯神,可起到補益心脾、固精益氣的作用,增強患者體質,促進疾病康復。
主治功效
五邪湯主治功效分析
五邪湯,顧名思義,主治「五邪」所致病證。 其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 主治症狀
五邪湯主治的症狀,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略有差異,但總體而言,主要表現為精神情志異常,伴隨一些軀體症狀,具體如下:
- 精神情志異常:
- 恍惚不定、悲傷哭泣、狂亂奔走(《外臺秘要》)
- 鬼語、妄言、悶亂、意志不定、發作往來有時(《外臺秘要》、《醫心方》)
- 或歌、或笑、或哭、或喜、或怒,發則無時(《証治準繩‧類方》、《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 邪氣啼泣,或歌或哭(《外臺秘要》、《醫學綱目》、《備急千金要方》)
- 軀體症狀:
- 身體強直或疼痛、口噤、喉中不通水漿、面目變色,甚者不識人(《外臺秘要》)
- 中風神思昏憒(《証治準繩‧類方》、《良朋彙集經驗神方》)
二、 病機分析
古文指出五邪湯所治之證乃「五邪氣入人體」所致。所謂「五邪」,結合《醫略抄》的解釋,可以理解為泛指各種外邪,包括風、寒、暑、濕、以及「中邪」(精神異常)。這些邪氣侵入人體,導致氣血失和,臟腑功能紊亂,神明被擾,從而出現上述精神情志異常和軀體症狀。
《醫略抄》引《病源論》云:「風邪者,謂風氣傷於人也。以身內氣血為正,外風氣為邪。內損血氣外虛,則為風邪所傷也。」 這段話進一步闡明了邪氣致病的機理:當人體正氣不足、氣血虧虛時,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
三、 治療原理
五邪湯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藥物的功效來分析:
以人參、白朮、茯苓為主的補益劑: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這三味藥合用,可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抗邪能力,同時健脾化濕,消除體內濕邪。
以菖蒲、茯神為主的安神開竅劑:
- 菖蒲: 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
- 茯神: 寧心安神。 這兩味藥可以開竅醒神,安神定志,針對精神情志異常的症狀。
其他藥物:
- 禹餘糧、防風、桂心、芍藥、獨活、甘草、石膏、牡蠣、秦艽、防己、雄黃、蛇蛻: 這些藥物在不同的醫書中被使用,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散結、活血通絡、清熱瀉火、平肝潛陽等功效,可以針對不同的兼證,例如身體疼痛、口噤、發熱等。
四、 綜合分析
五邪湯的組方體現了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治療原則。它以補益氣血、健脾化濕為主,輔以安神開竅、祛風除濕、解毒散結等法,從而達到驅除邪氣、恢復正氣、調理臟腑、安定神志的目的。
五、 方劑差異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書中記載的五邪湯組成有所不同。例如:《外臺秘要》引範汪方和《古今醫統大全》、《醫學綱目》、《備急千金要方》等書所載的五邪湯,在藥物組成上存在較大差異。這可能是由於醫家根據不同的臨床經驗和對病機的理解,對原方進行了加減化裁。
總結
五邪湯是一個以治療精神情志異常為主,兼顧軀體症狀的方劑。其治療原理在於扶正祛邪,通過補益氣血、健脾化濕,配合安神開竅、祛風除濕等法,來驅除邪氣、恢復正氣、調理臟腑、安定神志。不同醫書所載的五邪湯組成有所不同,反映了中醫學的辨證論治和靈活運用方劑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兩,白朮3兩,茯苓3兩,菖蒲3兩,茯神3兩。
上切。
以水1鬥,煮取3升。先食服八合,日3次。
忌桃、李、雀肉、羊肉、餳、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邪湯,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範汪方》。 組成:人參3兩,白朮3兩,茯苓3兩,菖蒲3兩,茯神3兩。 主治:五邪氣入人體中,鬼語諸妄有所語,悶亂恍惚不足,意志不定,發作往來有時。
五邪湯,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禹餘糧(研)1兩,防風1兩,桂心1兩,芍藥1兩,遠志(去心)1兩,獨活1兩,甘草(炙)1兩,人參1兩,石膏(碎,綿裹)1兩,牡蠣(熬)1兩,秦艽1兩,白朮1兩,防己1兩,菖蒲1兩,黃丹1兩,茯神1兩,蛇蛻皮(炙)1兩。 主治:邪氣啼泣,或歌或哭。
五邪湯, 出處:《外台》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菖蒲1兩,秦艽1兩,桂心1兩,當歸1兩,禹餘糧1兩,人參1兩,附子(炮)1兩,黃芩1兩,甘草(炙)1兩,遠志(去心)1兩,防風1兩,龍骨2兩,赤石脂2兩,茯苓2兩,芍藥2兩,川芎2兩,防己2兩。 主治:風邪恍惚,悲涕泣,狂走,如有神之狀,身體強直或疼痛,口噤喉痹,水漿不通,面目變色,甚者不識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