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濃烈,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病竈,改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增強麻黃湯的醒腦開竅之功。
- 通竅止痛: 麝香具有通經活絡、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因風邪阻滯經絡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提高五香麻黃湯的止痛效果。
因此,五香麻黃湯中加入麝香,可增強其開竅醒神、通竅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更有效地治療風邪引起的頭面部疼痛、鼻塞等症狀。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溫肺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對於麻黃湯所治的風寒束表、肺氣不利,以及胸痛、咳嗽等症狀,丁香可以起到溫肺散寒、宣肺止痛的作用,增強療效。
- 調和藥性,增強功效:丁香與麻黃、桂枝、細辛等藥物搭配,可以起到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丁香的溫性可以緩解麻黃等藥物的燥性,避免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同時也能提高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療效。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止咳,化痰平喘:沉香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平喘止痛之功效。麻黃性溫,發散風寒,宣肺止咳,兩者搭配,可溫肺散寒,化痰平喘,適用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氣喘者。
- 行氣止痛,疏肝理氣:沉香氣味芳香,具有行氣止痛、疏肝理氣之效,能改善胸悶氣滯,緩解胸痛不適。五香麻黃湯中加入沉香,可增強方劑行氣止痛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麻黃湯以麻黃、桂枝、杏仁等溫熱發散藥為主,容易導致氣機鬱滯,而木香可以疏肝理氣,緩解麻黃湯的燥烈之性,避免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2. 助麻黃宣肺: 木香入肺經,能通暢肺氣,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宣肺解表,增強療效。同時,木香還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可以緩解麻黃湯可能引起的咳嗽等副作用。
五香麻黃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能疏散風寒,宣肺止咳。五香麻黃湯主治風寒束表,肺氣不宣,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麻黃可迅速驅散外邪,緩解表證。
- 通鼻竅: 麻黃具有通竅開鼻之效,能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五香麻黃湯中還含有其他辛溫解表藥物,如桂枝、白芷等,共同起到通鼻竅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鼻塞,改善呼吸道通暢。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 麻黃性溫,善於發汗解表,但容易傷津耗氣。防風則性微溫,能散寒祛風,並能固表止汗,與麻黃配伍,既能發散風寒,又能防止汗出過多,避免傷津。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麻黃辛溫,偏於上焦,容易上行發散,防風則辛溫和緩,能引導麻黃之氣向下,使藥力更加平和,並能協同麻黃,更好地祛除風寒,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祛除濕邪:獨活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功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二者合用,可協同作用,疏散風寒,祛除濕邪,並通達經絡,改善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
- 配合麻黃,增強藥效:獨活的祛風濕作用可以輔助麻黃的發汗解表,使藥效更加顯著。此外,獨活還能促進氣血運行,通達經絡,有助於麻黃的藥力更好地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痛:秦艽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五香麻黃湯主治風寒襲表,肺氣不利,兼有肢體痠痛,加入秦艽可加強祛風濕止痛的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 散寒解表,宣肺止咳:五香麻黃湯以麻黃為君藥,辛溫解表,宣肺止咳,而秦艽能散寒解表,與麻黃相輔相成,增強了散寒解表之力,使藥效更顯著。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玉竹,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玉竹味甘性微寒,入肺經,具有養陰潤肺、生津止渴之效。麻黃性溫,易傷肺津,而玉竹可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保護肺部,避免燥咳出現。
- 滋陰降火:五香麻黃湯主要治療風寒咳嗽,但若患者伴隨陰虛火旺,則會加重咳嗽症狀。玉竹可滋陰降火,平衡體內陰陽,避免燥熱傷肺,從而促進咳嗽的痊癒。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調和藥性: 五香麻黃湯以麻黃為君藥,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具有緩和、調和藥性的作用,能減輕麻黃的燥性,防止其過度傷肺,同時也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
二、 緩解副作用: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之功,但也可能引發口渴、心煩等副作用。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有效緩解麻黃引起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服用更安全。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白薇,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解毒消腫: 白薇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緩解麻黃湯中麻黃、桂枝等藥材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造成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副作用。
- 潤肺止咳: 白薇也能潤肺止咳,與五香麻黃湯中的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加有效地治療風寒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狀,並緩解麻黃湯可能引起的肺燥咳嗽。
總之,白薇在五香麻黃湯中起到解毒消腫、潤肺止咳的作用,使方劑的療效更佳,副作用更小。
五香麻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枳實味苦、性寒,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麻黃湯本身辛溫解表,但可能導致氣機鬱滯,出現胸悶、腹痛等症狀。加入枳實,可使藥性平和,避免氣機鬱滯,並能緩解胸悶、腹痛等不適。
- 通腑瀉熱,消食導滯:枳實還有通腑瀉熱,消食導滯的功效。麻黃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但若患者兼有食積內停,或痰濕阻滯,則會影響藥效。枳實可幫助消食導滯,促進脾胃運化,提高藥效。
因此,五香麻黃湯中加入枳實,不僅能使藥性平和,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五香麻黃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五香麻黃湯主治傷寒或熱病後出現的浮腫症狀,不論是出現於頭面、唇口、頸項、胸背、四肢,或是偏於兩足,只要是不痛不赤的虛性浮腫,皆可使用。古代醫書記載此方能治療「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以及「凡傷寒熱病後,忽發浮腫,或著頭面,或著唇口頸項,或著胸背,或著四肢,或偏著兩足,不痛不赤者,此方主之。」
治療原理
五香麻黃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中醫對「虛邪留滯,營衛不和」的病機認識。
病機分析:
- 虛邪留滯: 吳昆在《醫方考》中指出:「腫而痛者為實邪,不痛者為虛邪;腫而赤者為結熱,不赤者為留氣。」指出此類浮腫為虛邪,並且非熱邪。
- 營衛不和: 吳昆進一步解釋:「故知上件諸腫,乃是餘邪未去,營衛之行,不相順接,逆於肉理,而為腫爾。」表明病因為病後餘邪未清,導致營衛運行不暢,阻滯於肌肉之間,形成浮腫。
方劑組成及功效分析:
五香麻黃湯由十三味藥組成,主要可分為兩大類:
五香開竅行氣:
- 麝香:開竅醒神、散寒止痛。
- 薰陸香(乳香):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 雞舌香(丁香):溫胃健脾、殺蟲止瀉。
- 青木香:調理脾胃、解表發汗。
- 沉香:行氣化痰、鎮靜安神。
- 「五香」在方中起著開氣竅、行氣機的作用,以疏通營衛運行,消除氣機阻滯。
辛散解表,推陳致新:
- 麻黃: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 防風:祛風除濕、止咳定喘。
- 獨活:疏肝解鬱、通經絡。
- 秦艽:舒筋活血、抗炎抑菌。
- 葳蕤(玉竹):滋陰潤燥、養顏美容。
- 白薇:清熱涼血、利尿消腫。
- 枳實:破氣消積、化痰除痞。
- 甘草:和中緩急、補虛益氣。
- 這些藥物多為辛散之品,能夠解表散邪,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吳昆在《醫方考》中解釋:「是方也,用五香以開氣竅;而麻黃、防風、獨活、秦艽、葳蕤、白薇,皆辛散也,一以解其餘邪,一以流其著氣;乃甘草之補,所以致新;枳實之悍,所以推陳。」指出方中辛散藥物既能祛除餘邪,又能疏通壅滯之氣。而甘草的補益作用可以扶助正氣,枳實的破氣作用則能推動氣血運行,兩者共同達到推陳致新的目的。
總結:
五香麻黃湯通過「五香」開竅行氣,配合辛散藥物解表散邪、利水消腫,以及甘草、枳實的補虛推陳作用,達到疏通營衛、消散浮腫的治療目的。此方針對病後餘邪未清、營衛不和所致的虛性浮腫,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麝香半兩,熏陸香1兩,雞舌香1兩,沈香2兩,青木香2兩,麻黃2兩,防風2兩,獨活2兩,秦艽2兩,萎蕤2兩,甘草2兩,白薇2兩,枳實2兩。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次服。覆取汗後,外摩防己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宣肺利水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麻黃湯, 出處:《千金》卷九。 組成:麝香半兩,熏陸香1兩,雞舌香1兩,沉香2兩,青木香2兩,麻黃2兩,防風2兩,獨活2兩,秦艽2兩,萎蕤2兩,甘草2兩,白薇2兩,枳實2兩。 主治:傷寒忽發腫,或著四肢,或在胸背,虛腫浮如吹狀,亦著頭面唇口頸項,劇者偏著腳脛,外如軸大,而不痛不赤;著四肢者,乃欲不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