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杏仁飲為一方常用於治療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疾病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有馬兜鈴。馬兜鈴在傳統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的功效,適用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尤其是對於外感風寒或風熱所引起的咳嗽有較好的療效。然而,現代研究發現馬兜鈴含有馬兜鈴酸,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對腎臟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含馬兜鈴的方劑時應格外謹慎,並遵從醫師指導。在杏仁飲中加入馬兜鈴,主要是取其清熱化痰、平喘止咳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如杏仁等共同發揮協同效應,以達成整體調理呼吸系統的目的。但由於其潛在風險,臨床應用時需嚴格控制劑量與使用時間,以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杏仁飲以杏仁為主要成分,原因如下: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對於燥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 宣肺利氣: 杏仁還具有宣肺利氣的作用,可以改善肺氣鬱結、呼吸不暢等症狀,有助於呼吸系統的通暢。
因此,杏仁是杏仁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呼吸道疾病的常用藥物。
主治功效
杏仁飲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代醫書文獻,杏仁飲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症狀:
1. 產後上氣喘急
- 文獻: 《聖濟總錄》:「治產後上氣喘急。杏仁飲方」、「論曰產後氣虛血弱,腠理開疏,感冒寒邪,傳留肺經,則氣道不利,痞滿胸中,乃有上氣喘急之證。」
- 分析: 產後婦女氣血虛弱,容易感受外邪,尤其是寒邪。寒邪侵襲肺經,導致肺氣不宣,氣道阻塞,從而出現喘急的症狀。杏仁飲中的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肺化痰的功效,可能有助於緩解產後上氣喘急的症狀。
2. 中風相關症狀
- 文獻: 《聖濟總錄》:「治中賊風。肢體不收。不知痛處。卒語不得。手足拘急。腰痛引頸。目眩欲倒。臥即反張。脊不著席。脈動不安。恍惚恐懼。上氣嘔逆。杏仁飲方」、「治中風四肢攣急。屈伸俯仰甚難。杏仁飲方」
- 分析: 文獻描述的中風症狀包括肢體活動障礙、言語不利、拘急疼痛、頭暈、甚至意識不清等。中風病因複雜,古代文獻認為杏仁飲可能對部分症狀有效。
3. 咳嗽
- 文獻: 《本經疏證》:「杏仁飲子之治暴熱嗽」、「《千金》療暴熱咳。杏仁飲方」
- 分析: 杏仁具有止咳的功效,尤其是對於熱性咳嗽可能有效。
4. 老人五痔,泄血不止
- 文獻: 《養老奉親書》:「食治老人五痔,泄血不絕,四肢衰弱,不能下食。杏仁飲方。」、《壽親養老書》:「食治老人五痔,泄血不絕,四腳衰弱,不能下食,杏仁飲方。」
- 分析: 杏仁飲在此處被作為食療方劑,用於治療老人痔瘡出血、身體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杏仁富含油脂和營養,可能有助於滋補身體,但其止血作用尚不明確。
5. 其他症狀
- 文獻: 《醫學入門》:「傷寒輕者,麻黃杏仁飲;」、「太陽病身熱嘔喘者,麻黃杏仁飲;咳喘者,三拗湯。」《傷寒論綱目》:「寒月。麻黃杏仁飲。」、《雜病源流犀燭》:「發熱惡寒,兼之頭痛脊強,脈浮緊,邪入太陽,表症也(宜麻黃杏仁飲)。」、《沈氏尊生書》:「發熱惡寒,兼之頭痛脊強,脈浮緊,邢入太陽,表症也(宜麻黃杏仁飲)。」
- 分析: 多本古籍提到麻黃杏仁飲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熱惡寒,頭痛,咳嗽等症狀,該方劑與杏仁飲只有一字之差,但組成可能有較大差異。
- 文獻: 《重訂溫熱經解》:「久咳面浮肢腫者,熱飲外溢也,桑皮杏仁飲主之。」
- 分析: 桑皮杏仁飲由多味藥材組成,其中也包含杏仁,用於治療久咳導致的面部浮腫。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文獻,杏仁飲的主要成分為杏仁,並可能包含其他藥材,如馬兜鈴、附子、蜀椒等,但不同醫書記載的杏仁飲配方可能存在差異。
杏仁: 主要功效為止咳化痰、潤肺平喘。在中醫理論中,肺主氣,司呼吸,與咳嗽、喘息等症狀密切相關。杏仁入肺經,可以宣降肺氣,化痰止咳,從而緩解咳嗽、喘急等症狀。
馬兜鈴: 主要功效為利尿、消炎、解毒等。但現代研究表明馬兜鈴具有腎毒性和致癌性,應當禁用。
麻黃: 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常用於外感風寒、喘咳、水腫等病症。
附子: 主要功效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常用於陽虛證、寒濕痹痛等病症。
蜀椒: 主要功效為溫中止痛,殺蟲止癢。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蟲積等病症。
基於杏仁的主要功效,杏仁飲的主要治療原理可能是通過宣降肺氣、化痰止咳來緩解與肺相關的症狀,如咳嗽、喘息等。但具體到不同疾病,其治療原理還需結合具體配方和其他藥材的功效進行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古代醫學的局限性,杏仁飲的療效和安全性尚需現代醫學的驗證。同時,馬兜鈴等藥材的毒副作用也應引起高度重視。
傳統服藥法
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紫蘇莖葉(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上為粗末。
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杏仁飲,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 組成:馬兜鈴1兩,杏仁1兩(去皮尖,炒)。 主治:喘。
杏仁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蜀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分。 主治:中風四肢攣急,屈伸俯仰甚難。
杏仁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兩,紫蘇莖葉(銼)1兩,麻黃(去根節)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桑根白皮(銼,炒)1兩,甘草(炙,銼)1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産後上氣喘急。
杏仁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杏仁30枚(去皮尖雙仁,炒),川芎1兩,石膏(碎)1兩,桂(去粗皮)1兩,當歸(焙)1兩,麻黃(去根節)1兩,乾薑(炮)1兩,黃芩(去黑心)1兩,甘草(炙)1兩。 主治:中賊風,肢體不收,不知痛處,卒語不得,手足拘急,腰痛引項,目眩欲倒,卧即反張,脊不著席,脈動不安,恍惚恐懼,上氣嘔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