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楞薤煅蔞丸方中包含瓦楞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止咳化痰: 瓦楞子性寒,味甘酸,具有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
- 配伍增效: 瓦楞子與方中其他藥物,如薤白、煅蔞等,具有協同作用,能夠相互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瓦楞子與薤白相配,可加強利氣化痰的作用,與煅蔞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因此,瓦楞子在楞薤煅蔞丸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利濕、止咳化痰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楞薤煅蔞丸中加入雞內金,主要是為了增強其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
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止瀉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蛋白酶,能有效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食物,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在楞薤煅蔞丸中,雞內金與其他藥材如薤白、川楝子等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消食化積,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
楞薤煅蔞丸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原因如下:
- 行氣止痛:延胡索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方劑中以蔞仁、薤白等降氣止痛,延胡索則可助其行氣活血,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疏肝解鬱:延胡索能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方劑中以煅牡蠣等平肝熄風,延胡索則可輔助疏肝解鬱,達到整體改善肝氣不舒的功效。
楞薤煅蔞丸方劑中包含沒藥,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方中蔞仁、薤白等藥物偏於行氣止痛,而沒藥能助其活血化瘀,使氣血流通,進一步緩解胸痛、腹痛等症狀。
- 止痛生肌: 沒藥亦有止痛生肌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創傷疼痛,可起到良好的止痛效果,同時促進傷口癒合。方中煅蔞仁有收斂止痛之功,而沒藥可增強其止痛生肌的作用,加速傷口修復。
楞薤煅蔞丸方中包含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積之效。方中以其疏肝理氣,散結止痛,輔助薤白、川芎等藥物緩解胸脅疼痛,改善氣血運行不暢。
- 健脾和胃: 香附還兼具健脾和胃之功,可助蔞仁、陳皮等藥物消食導滯,緩解脾胃不和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楞薤煅蔞丸是一個源於中醫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一些與血液循環相關的病症。其中,桃仁的加入具有重要的藥理作用。桃仁性苦、微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能,能夠有效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血液凝滯所引發的病症有顯著療效。此外,桃仁含有豐富的油脂和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夠潤腸通便,協助改善腸道健康,對於一些因便祕導致的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尤為適合。桃仁在中醫理論中,還被認為能夠調和五臟,特別對於心臟的健康有保護作用。在楞薤煅蔞丸中,桃仁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了整個方劑的療效,使其能夠在多種病症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桃仁在此方劑中的使用不僅是基於其自身的藥效,更是為了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楞薤煅蔞丸」方劑中包含「瓜蔞仁」,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利水消腫:瓜蔞仁性寒,味甘,入膀胱經,能利水消腫,通淋止痛。方中以其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利水消腫、通淋止痛的效果。
- 清熱解毒:瓜蔞仁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有助於降低體內熱毒,減輕炎症反應。此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因此,瓜蔞仁在「楞薤煅蔞丸」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楞薤煅蔞丸方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 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發熱、煩躁、口渴、舌苔黃膩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方中以輕粉配合其他藥物,如蔞仁、薤白等,共同起到瀉熱解毒的效果,適用於熱毒引起的各種疾病。
- 消腫止痛: 輕粉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腫痛、疼痛等症狀。方中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可加強消腫止痛的效果,適用於熱毒引起的各種炎症。
楞薤煅蔞丸中添加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白芥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方中以白芥子配伍其他藥物,能有效溫肺散寒,化解痰濕,有助於緩解寒痰咳喘等症狀。
- 助藥力:白芥子性輕,能起到引藥上行、引導藥力直達肺部的作用。方中以白芥子為引經藥,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更好地發揮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在中藥方劑「楞薤煅蔞丸」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是利用胡蘿蔔子補肝腎、明目的功效。胡蘿蔔子能夠補肝腎、明目,對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眼睛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相關症狀。
楞薤煅蔞丸方劑中包含薤白,主要原因有二:
一、 行氣止痛:薤白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以薤白配伍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胸痺、心痛、胸悶等症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
二、 溫通心陽:薤白性溫,可溫通心陽,有助於改善心氣虛寒所致的胸痛、心悸等症狀。配伍其他藥物,更能發揮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楞薤煅蔞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癥瘕痰食,積滞留著,以致不時衝逆胸脅,攻注腹肋切痛」,即因氣滯、痰凝、血瘀、食積等病理因素,導致有形實邪(如腫塊、結塊)停滯於胸腹脅肋,引發脹滿、衝逆、刺痛等症狀。其病機關鍵在於:
- 痰食互結:痰濕與食積膠結,阻滯氣機,形成局部腫硬(癥瘕)。
- 氣滯血瘀:氣機不暢,血行受阻,瘀血內停,故見攻竄刺痛。
- 上逆攻衝:濁邪壅滯,上犯胸脅,導致衝逆不舒。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組與配伍邏輯
行氣解鬱組:
- 香附:疏肝解鬱,調暢氣機,治胸脅脹痛。
- 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專攻胸腹瘀滯。
- 薤白:通陽散結,開胸痺,消痰食停滯。
化痰散結組:
- 全瓜蔞(煅後):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煅製增強消積軟堅之效。
- 白芥子:祛痰逐飲,散皮裡膜外之痰。
- 蘇子、萊菔子:降氣化痰,消食除脹(合稱「三子」,類「三子養親湯」之意)。
化瘀消癥組:
- 瓦楞子(醋煅):軟堅散結,化痰消積,善治癥瘕痞塊。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
- 沒藥:散瘀定痛,助消血滯。
健脾消食組:
- 雞內金:健胃消食,化積滯。
載藥與賦形:
- 蕎麥麵糊:和胃緩中,助藥力緩行。
- 黃泥火煅:增強藥物焦苦之性,取其「煅炭存性」以消堅積。
(二)方劑特色與作用機理
煅製工藝:
- 瓜蔞殼與諸藥共煅,使藥性焦香,增強消導滯氣、化痰散結之力;煅後炭藥兼具吸附濁邪之效。
- 瓦楞子醋煅,軟堅作用更強,針對癥瘕積塊。
升降並調:
- 降逆:蘇子、萊菔子降氣化痰,引濁邪下行。
- 開泄:薤白、瓜蔞開宣胸陽,解鬱散結。
氣血痰食兼治:
- 氣滯用香附、延胡;血瘀用桃仁、沒藥;痰結用三子、白芥子;食積用雞內金、萊菔子,全面瓦解病理產物。
(三)推論應用範圍
此方適合「實證」爲主的病症,如:
- 痰氣瘀互結之胸痺脅痛(類今之肋間神經痛、胃炎)。
- 食積痰阻型胃痞(如慢性消化不良伴胃脘硬滿)。
- 初期癥瘕(如良性腫瘤、囊腫),需辨證屬痰瘀者。
三、總結
此方以「行氣化痰、消瘀散結」爲核心,通過煅製工藝強化藥性,針對痰、氣、血、食交阻之複雜病證,體現古人「峻藥緩攻」的製方智慧,尤重胸脅腹肋局部積滯的疏通。
傳統服藥法
瓦楞子(醋煅)、雞內金1兩,延胡5錢,沒藥5錢,香附5錢,桃仁3分,蔞仁3分,蘇子3錢,白芥子3錢,蘿蔔子3錢,薤白3錢。
先用頂大瓜蔞1個,開一孔,去仁,將香附、桃仁、三子、薤白、蔞仁七味和勻,裝入蔞殼內將孔蓋好,麻扎紙糊,外和熟黃泥厚塗,火煅三炷香,候煙將盡,即取起置泥地候冷出火,然後打開泥取炭藥,研極細,再將楞、肫、延、沒四味研極勻,以蕎麥面糊作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為辛溫燥烈之品,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楞薤煅蔞丸, 出處:《醫級》卷九。 組成:瓦楞子(醋煅)、雞內金1兩,延胡5錢,沒藥5錢,香附5錢,桃仁3錢,蔞仁3錢,蘇子3錢,白芥子3錢,蘿蔔子3錢,薤白3錢。 主治:癥瘕痰食,積滯留著,以致不時衝逆胸脅,攻註腹肋切痛。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