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斧丸

QIAN F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2%
肺經 11%
大腸經 11%
胃經 11%
腎經 7%
膽經 7%
心經 5%
膀胱經 5%
小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千斧丸中加入雷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 驅蟲消積 的功效。

雷丸味苦性寒,歸脾、胃經,能 殺蟲止痛,對於 蛔蟲、蟯蟲、鉤蟲 等寄生蟲感染,具有顯著的治療作用。此外,雷丸還有 消積化滯 的功效,可以幫助 消食導滯,改善積食不消、腹脹疼痛等症狀。

因此,將雷丸加入千斧丸,可以 增強驅蟲消積 的功效,對於治療由寄生蟲感染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千斧丸方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效。千斧丸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脇疼痛、腹脹、脅痛等症狀,柴胡可疏解肝鬱之氣,促進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2. 清熱解毒,退熱止痛:柴胡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清熱解表、退熱止痛。千斧丸中可能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柴胡與之配合,可增強藥物的清熱解毒功效,進一步緩解疼痛。

千斧丸方劑中加入木瓜,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腫止痛: 木瓜性平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病症,木瓜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健脾胃: 木瓜亦具健脾胃之效,能促進消化,增進食慾。對於因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木瓜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千斧丸方劑中包含乾漆,主要原因如下:

  1. 驅風止痛: 乾漆性苦寒,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痛的功效。其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消腫散結: 乾漆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作用,可以化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對於因外傷或跌打損傷導致的腫痛、瘀血等症狀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而言之,千斧丸中加入乾漆,旨在通過其驅風止痛、消腫散結的藥性,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的目的。

千斧丸中添加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症引起的瘙癢,白礬能有效抑制濕邪,達到止癢目的。
  2. 收斂生肌: 白礬亦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對於皮膚潰瘍、創傷等,白礬可以加速傷口修復,防止感染。

因此,千斧丸中加入白礬,旨在通過其燥濕止癢和收斂生肌的功效,治療相關皮膚病症。

千斧丸中加入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膽礬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等症狀,膽礬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
  2. 收斂止血:膽礬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鼻出血等症。在千斧丸中,膽礬可以幫助收斂傷口,促進傷口癒合。

千斧丸方中包含芫花,乃因其具有溫肺化痰、散寒止痛之效。芫花性溫,味辛,入肺經,可溫肺散寒,宣通肺氣,用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之咳嗽、氣喘等症。

同時,芫花又能化痰止咳,對於痰多粘稠、不易咳出者,亦有較好療效。此外,芫花尚具止痛作用,可用於寒凝經脈、疼痛之症。但芫花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不可自行服用,應遵醫囑。

千斧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消積導滯: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食積、導滯氣、行水濕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腹脹腹痛、大便不暢等症狀,檳榔能有效促進消化,解除胃腸道阻塞。
  2. 驅蟲殺蟲: 檳榔中含有檳榔鹼,具有驅蟲殺蟲的作用,特別是對於蛔蟲、絛蟲等腸道寄生蟲有顯著療效。

因此,千斧丸中加入檳榔,可以起到消食導滯、驅蟲殺蟲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飲食積滯、腹脹腹痛、大便不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千斧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原因有二:

  1. 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之效。千斧丸主治寒凝血瘀之腹痛、腹脹,茴香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有助於緩解腹痛症狀。
  2. 消食導滯:茴香亦具消食導滯之功效,可幫助脾胃運化,消除積食,改善腹脹不適。千斧丸常用於治療飲食不節、寒凝血瘀所致的消化不良,茴香能促進食慾,有助於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千斧丸方中包含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石斛味甘性微寒,入胃經,具有滋陰生津、清熱除煩之效。千斧丸主治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口乾舌燥等症狀。石斛的滋陰潤燥作用,可有效改善陰虛火旺之症,緩解患者的症狀。
  • 補益脾胃:石斛還具有補益脾胃之效,有助於改善因陰虛所致的脾胃虛弱,進一步增強患者的體質,促進疾病的康復。

總之,石斛在千斧丸方中發揮着滋陰潤燥、補益脾胃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肝腎陰虛所致的相關疾病。

千斧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消腫止痛、殺蟲止癢的功效。千斧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皁莢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局部疼痛和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皁莢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除瘀血,改善局部組織供血,進而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皁莢在千斧丸中發揮著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等症狀。

千斧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引火歸源之功效。千斧丸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冷痛、肢體麻木、月經不調等症,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寒凝之症,促進氣血運行。
  2. 助藥力: 肉桂能引藥入經,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千斧丸中其他藥物如川芎、當歸、熟地黃等,多偏於滋補血脈,肉桂的加入可以幫助這些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達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

千斧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化瘀的功效。千斧丸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痛、脘腹痞滿、食積氣滯等症,青皮可以幫助行氣解鬱,緩解胸腹疼痛。
  2. 疏肝理氣: 青皮善於疏肝理氣,可解除肝氣鬱結導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悶等症狀。千斧丸中常搭配其他疏肝理氣的藥物,如柴胡、枳殼等,協同青皮共同發揮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作用。

綜上,青皮在千斧丸中起到行氣止痛、疏肝理氣的作用,有效緩解患者的胸腹疼痛、氣滯血瘀等症狀。

主治功效


千斧丸

中藥方劑「千斧丸」,主要成分是:雷丸,柴胡,木瓜,乾漆,白礬,膽礬,芫花,檳榔,茴香,石斛,皁莢,肉桂,青皮。

主治功效

水氣:兼治男子婦人的五勞七傷,病情嚴重的。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1. 檳榔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1. 柴胡

中藥的傳統代功效,包括: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

  1. 木瓜

木瓜具有祛風除濕、平肝息風、強筋骨、通經絡等功效。

  1. 青皮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1. 肉桂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1. 石斛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

  1. 茴香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

  1. 皁莢

中藥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

  1. 芫花

芫花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1. 白礬

中藥白礬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1. 膽礬

傳統代功效中,膽礬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理氣行氣、湧吐、解毒等功效。

總結

千斧丸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水氣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檳榔、柴胡、木瓜、乾漆、白礬、膽礬、芫花、檳榔、茴香、石斛、皁莢、肉桂、青皮等。這些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活血化瘀、利水消腫、驅蟲殺蟲、清熱利尿、止咳化痰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柳絮礬半斤,雷丸1兩,柴胡2兩,樟柳根1兩,木瓜(片切,焙乾)半兩,乾漆半兩,白礬2兩,膽礬半兩,芫花半兩,檳榔半兩,茴香半兩,石斛半兩,定粉半兩,不蚛皂角半兩,桂各半兩,青皮2兩。
上為細末,用青州棗煮熟,去皮核,將藥末用醋5升,熬成膏,後入棗同勻,用大斧捶一千下,逐旋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食後用生薑湯送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千斧丸具有清熱利水、活血通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服用千斧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肺結核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千斧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柳絮礬半斤,雷丸1兩,柴胡2兩,樟柳根1兩,木瓜(片切,焙乾)半兩,乾漆半兩,白礬2兩,膽礬半兩,芫花半兩,檳榔半兩,茴香半兩,石斛半兩,定粉半兩,不蚛皂角半兩,桂半兩,青皮2兩。 主治:水氣;兼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病勢甚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