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湯

BAI W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心經 22%
胃經 20%
肝經 12%
脾經 4%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薇湯以「白薇」為君藥,此乃因其藥性寒涼,善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中白薇能有效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癰疽腫毒、吐血衄血、血痢等。

白薇性寒,入肺、肝、腎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故可治熱毒壅盛之症。同時,白薇也能滋陰潤燥,可緩解熱毒所致的口渴、便祕等症狀。故白薇為白薇湯之君藥,起著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關鍵作用。

白薇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潤肺: 白薇湯主治燥熱傷肺,而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之效,可緩解肺燥津傷,配合白薇清熱解毒,共奏滋陰清熱之功。
  2. 清熱解毒: 麥門冬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與白薇相輔相成,共同清除體內熱毒,減輕肺熱症狀。

白薇湯中麥門冬的加入,不僅能滋陰潤肺,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白薇湯中加入款冬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款冬花性味甘寒,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功效。白薇湯主治肺熱咳嗽,乾咳少痰,喉癢咽燥等症,款冬花能潤燥止咳,與白薇、桑白皮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2. 清熱解毒: 款冬花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白薇湯中其他藥材如白薇、桑白皮也具有清熱解毒功效,款冬花的加入進一步加強了此功效,使藥效更全面。

白薇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引藥下行:桔梗味辛甘,性平,具有宣肺利咽,開胸散結之功,可以幫助白薇湯的藥物下行,達至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效果。
  2. 助白薇清熱解毒:白薇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而桔梗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二者相輔相成,提高方劑的療效。

總而言之,桔梗在白薇湯中發揮着引藥下行、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整體療效。

白薇湯中加入百部,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殺蟲止癢的功效。

白薇湯以滋陰清熱為主,針對熱病傷陰、肺熱咳嗽等症狀。百部則具有潤肺止咳之效,可以潤燥止咳,並可清熱解毒,與白薇湯的藥性相輔相成。

此外,百部亦具殺蟲止癢之效,可治療因蟲毒引起的皮膚病,若患者伴隨皮膚瘙癢症狀,百部也能起到緩解作用。

綜合以上,百部在白薇湯中,不僅能增強潤肺止咳之效,更能擴展其治療範圍,達到更佳的療效。

白薇湯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止咳: 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白薇湯常用於治療熱病傷肺,咳嗽氣喘等症,川貝母的加入可加強其潤肺止咳之功,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川貝母除了潤肺止咳之外,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白薇湯清熱解毒,降低熱邪對肺部的損傷,緩解肺熱引起的炎症反應。

總之,白薇湯中加入川貝母,旨在加強其潤肺止咳、清熱解毒之效,使療效更佳。

白薇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白薇湯主治熱毒熾盛,血分受灼,症見發熱、口渴、皮膚紅腫、瘡瘍等。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熱毒對血液的傷害,並滋潤血分,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潤燥: 白薇湯中常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的津液虧損,表現為口渴、咽乾、皮膚乾燥等。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津液,緩解熱毒對津液的損傷,使氣血津液恢復平衡。

白薇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薇性寒,具清熱解毒之效,但若單獨使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白薇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加溫和。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與白薇搭配使用,可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因此,白薇湯中加入甘草,不僅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副作用,更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白薇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白薇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病症:

瘴瘧

《聖濟總錄》指出:「治瘴瘧經百日或一年者。白薇湯方。」說明此方可用於治療病程較長的瘴瘧。瘴瘧是由於感受山川毒厲之氣而引起的疾病,症狀為寒熱交替發作,與瘧疾類似。

寒食藥發

《小品方》云:「白薇湯,治寒食藥發,胸中澹酢乾嘔煩方。」說明此方可治療因寒食藥物引起的不適,症狀包括胸中泛酸水、乾嘔、煩躁等。

驚恐、神志不寧

《聖濟總錄》記載:「治風驚恐。四肢牽掣。神志不寧。或發邪狂叫妄走。見鬼若癲癇狀。白薇湯方。」 表明此方可用於治療因驚恐引起的精神和神經症狀,例如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狂躁、幻覺等,類似於癲癇發作的症狀。

血厥(鬱冒)

多部古籍如《世醫得效方》、《証治準繩‧女科》、《奇方類編》、《本草綱目》、《女科切要》、《婦人大全良方》、《普濟本事方》、《全生指迷方》、《女科指掌》、《針灸逢源》、《竹林女科證治》、《慎柔五書》、《濟陰綱目》、《醫說》、《醫學從眾錄》、《醫貫》、《奇症匯》等均記載白薇湯可用於治療血厥。

血厥,又名鬱冒,主要症狀為:平時身體健康,突然昏倒,身體僵硬,不省人事,閉目不開,牙關緊閉,或稍有意識但厭惡聽到人聲,感覺頭暈目眩,過一段時間後才能甦醒。這種情況是由於出汗過多,導致血虛,氣血並走,陽氣獨上而不下,氣機壅塞不行,因此身體如同死人一般。當氣過血還,陰陽恢復流通,患者才能逐漸甦醒。此症在女性中較為常見。

產後相關症候

《女科切要》記載:「產後鬱冒,由胃弱不實,多汗故也。血虛必厥,厥必鬱冒,白薇湯。」《濟陰綱目》記載:「白薇湯,治產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亡血發厥鬱冒等證。」這些文獻指出,白薇湯可用於治療產後由於胃氣虛弱、多汗、血虛等原因引起的鬱冒症。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對白薇湯主治的描述,其治療原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 調和陰陽,氣血流通: 血厥(鬱冒)的主要病機是汗出過多,血少氣並,陰陽失調,氣機壅塞。白薇湯中,白薇、當歸、人參、甘草等藥物能夠補益氣血,調和陰陽,使氣血流通,從而緩解昏厥症狀。
  2. 定驚安神: 白薇湯中,白薇等藥物具有一定的鎮靜安神作用,可以緩解因驚恐、神志不寧等引起的症狀。
  3. 清熱除煩: 白薇湯中的一些成分,如白薇、人參等,具有一定的清熱作用,可以緩解寒食藥發等引起的一些熱性症狀。

總之,白薇湯通過調和陰陽、益氣養血、定驚安神等作用,達到治療瘴瘧、寒食藥發、驚恐、神志不寧、血厥(鬱冒)、產後相關症候等目的。

傳統服藥法


白薇2錢, 麥冬3錢, 款冬花3分, 桔梗3分, 百部2分, 貝母5分, 生地3錢, 甘草3分。
水煎湯,漱口服,日服1劑。服10日蟲死。後用溉喉湯30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中成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產後眩暈癲癇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卵巢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心臟衰竭暈眩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易感到驚嚇身體發低熱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白薇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八引《指南方》。 組成:白薇3兩,紫蘇3兩,當歸2兩。 主治:鬱冒。

白薇湯, 出處:《醫級》卷七。 組成:白薇、生地、丹皮、丹參、沙參、芍藥、甘草、麥冬、石斛。 主治:陰虛火旺,身熱支滿;及熱入血室,傳熱歸陰,衝任受邪,潮熱詀語,或晝明夜亂。

白薇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白薇(焙乾)1兩半,細辛(去苗葉)1兩半,龍齒(搗末)3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80枚。 主治:風驚恐,四肢牽掣,神志不寧,或發邪狂叫,妄走見鬼,若癲癇狀。

白薇湯,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白薇1兩,當歸1兩,人參半兩,甘草(炙)1分。 主治:鬱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産後胃弱不食,脈微多汗。

白薇湯, 出處:《辨證錄》卷三。 組成:白薇2錢,麥冬3錢,款冬花3分,桔梗3分,百部2分,貝母5分,生地3錢,甘草3分。 主治:喉癬。喉嚨必先作癢,面紅耳熱不可忍,其後咽唾之時,時覺乾燥,必再加咽唾而後快,久而作痛,變爲楊梅紅瘰,或痛或癢。

白薇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七。 組成:白薇半兩,蜀漆葉半兩,常山1兩,知母(切,焙)半兩,鱉甲(去裙襕醋炙黃)3分,甘草(炙,銼)半兩,苦參半兩,大黃(生)1兩,升麻半兩,石膏(碎)3分,豉1合,蒜3枚(獨棵者,切),淡竹葉(切)3兩,赤茯苓(去黑皮)3分,龍膽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 主治:瘴瘧,經百日或一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