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猯肉羹中加入蔥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解膩去腥: 猯肉性味甘平,但肉質偏於肥膩,易有腥味。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膩、去腥、散寒的功效,能有效去除猯肉的腥味,使肉質更為鮮美。
- 調味增香: 蔥白中含有揮發油和辛辣物質,可以刺激味蕾,增強食慾,並能與猯肉的香味相互融合,使湯羹更加香濃。
因此,蔥白在猯肉羹中起到解膩去腥、增香提鮮的重要作用。
猯肉羹中加入草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去腥解膩:猯肉性味甘平,但肉質較腥,容易膩口。草果味辛性溫,具有芳香健脾、溫胃除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有效去除猯肉的腥羶味,並提升肉質的鮮美口感。
- 溫中散寒:草果性溫,有助於溫暖脾胃,散寒止痛,與猯肉搭配,更能發揮溫補脾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整體而言,草果的加入不僅改善了猯肉的口感,更提升了藥膳的溫補作用,讓猯肉羹更加美味且具有保健功效。
主治功效
猯肉羹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飲膳正要》及《食療方》的記載,猯肉羹主治水腫、浮氣腹脹、小便澀少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劑以猯肉為主,配以蔥白、草果等藥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行氣導滯的功效。
- 猯肉: 古籍未記載其功效,但作為主藥,推測其具有利水作用,有助於消除水腫。
- 蔥白: 具有溫肺化痰、解表散寒的功效。在此方中,其溫通之性可能有助於促進氣機運行,從而推動水濕代謝,緩解腹脹。
- 草果: 具有健脾消食、行氣止痛的功效。其辛溫燥烈之性能夠溫運脾陽,燥濕健脾,促進水谷運化,並能行氣導滯,消除腹脹,同時有助於小便通利。
- 小椒、豆豉: 此二者作為調味料,具有辛香發散、溫中和胃的作用,可以增強藥效,並使藥膳更易入口。
- 粳米: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與猯肉同煮成羹,可以增強補益作用,且易於消化吸收。
總體而言,猯肉羹通過溫陽健脾、行氣利水的機理,達到消腫、除脹、通利小便的效果。 各味藥材協同作用,針對水腫、浮氣腹脹、小便澀少的病機,從而起到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猯肉1斤(細切),蔥1握,草果3個。
上藥用小椒豆豉同煮爛熟,入粳米1合作羹,五味調勻。空腹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猯肉羹,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猯肉1斤(細切),蔥1握,草果3個。 主治:水腫,浮氣腹脹,小便短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