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貒肉羹中加入蔥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解腥去羶: 貒肉本身帶有較重的腥羶味,蔥白性溫,味辛,具有解腥去羶、開胃健脾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貒肉的腥羶味,使其口感更佳。
二、溫中散寒: 蔥白性溫,可以溫中散寒,幫助貒肉的消化吸收。貒肉性寒,食用過多易傷脾胃,加入蔥白可以起到溫中和寒的作用,防止食用後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症狀。
總之,蔥白在貒肉羹中既能去腥解羶,又能溫中散寒,起到增香提味和調理脾胃的作用,是貒肉羹中不可或缺的配料。
貒肉羹中加入草果,主要是為了其獨特的藥性,能有效提升湯品風味及功效: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貒肉性寒,加入草果可平衡其寒性,避免食用後出現脾胃不適。
- 增香除腥,提升風味: 草果氣味芳香,能有效去除貒肉的腥味,並增添湯品的香味,使口感更加鮮美。同時,草果的辛香氣味也能促進食慾,提升整體食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貒肉羹」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貒肉羹」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水氣浮腫: 患者出現全身性或局部性水腫,皮膚緊繃。
- 身皮膚燥癢: 皮膚乾燥,伴有瘙癢感。
- 氣急不能下食: 呼吸急促,食慾不振,難以進食。
- 心腹脹滿: 心窩部和腹部脹滿不適,有時感覺氣息不暢,甚至有「氣欲絕」的感覺。
簡而言之,貒肉羹主治水腫、腹脹、小便不利、食慾不振等症狀。
治療原理
古文提及的「貒肉羹」與「貔肉羹」成分組成略有不同,從功效來說,兩者都與利水消腫相關。
從古文描述的症狀來看,患者主要表現為水濕內停的證候。
- 水氣浮腫、四肢腫悶沉重、身體腫:均為水濕泛溢肌膚、四肢的表現。
- 心腹脹滿、悶滿氣急、氣急不能下食、喘息不安:提示水濕停聚,影響氣機運行,阻滯胸腹,甚至上逆犯肺。
- 皮膚燥癢:則可能是水濕鬱久化熱,或水濕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所致。
古文雖未直接提及「貒肉羹」的完整配方,但「蔥白」和「草果」的功效提示了其治療原理:
- 蔥白: 具有發汗解表、通陽利水的功效。可以宣通陽氣,推動水液運行,並通過發汗將水濕排出體外。
- 草果: 具有燥濕溫中、行氣消脹的功效。可以溫化脾胃寒濕,促進氣機運行,消除脹滿,同時協助脾胃運化水濕。
綜合以上成分分析,可以推測「貒肉羹」通過溫陽化濕、行氣利水的方式來達到消腫、除脹、利尿、改善食慾的目的。
此外,《壽親養老書》中還提及了另外兩個針對水氣病的食療方:「鯉魚臛頭方」和「水牛肉方」。
- 鯉魚臛頭方: 其中鯉魚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麻子則能潤腸通便,利水消腫,與蔥白、椒、薑配合,可以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且能溫中散寒。
- 水牛肉方: 水牛肉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水腫有一定的益處。
這兩個食療方進一步佐證了古代醫家對於水氣病的治療思路,即利水消腫與補益脾胃並重。
總之,「貒肉羹」以及其他相關食療方,主要針對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通過溫陽、行氣、利水、健脾等方式,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傳統服藥法
貒豬肉半斤(細切)。
用粳米三合,水3升,加蔥、豉、椒、薑作粥。每日空腹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貒肉羹,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貒肉1斤(細切),蔥半握(切),草果3個。 主治:水腫浮氣,腹脹,小便澀少。
貒肉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六。 組成:貒豬肉半斤(細切)。 主治:十種水病不癒,垂命。老人水氣浮腫,身皮膚癢燥,氣急不能下食,心暖脹滿,氣欲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