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子散
ZI SU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十八引《護命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1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蘇子散方中包含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紫蘇葉與紫蘇子同屬一物,皆具疏風解表、理氣寬中的功效,兩者配合使用,可相輔相成,增強藥效,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 引導藥力,促進吸收: 紫蘇葉性辛溫,味辛,能起到引導藥力,促進藥物吸收的作用,使紫蘇子散的藥效更迅速、更有效地發揮。
由此可見,紫蘇葉的加入並非多餘,而是基於中藥配伍的原理,與紫蘇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更大的藥效。
紫蘇子散中包含桔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苦辛,微寒,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排膿、祛痰的功效。紫蘇子散主治風寒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桔梗的宣肺利咽作用能幫助藥物更有效地疏散風邪,清利咽喉,促進痰液排出。
- 助藥氣行散:桔梗具有開宣肺氣、利氣通絡的作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更有效地到達病竈,發揮藥效。紫蘇子散中其他藥物如紫蘇子、杏仁等,也具有宣肺止咳的作用,桔梗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紫蘇子散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解表,疏散風寒: 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解表、發汗散寒之效。紫蘇子散主治風寒襲肺,症見咳嗽痰多、鼻塞流涕等,麻黃可助其宣肺散寒,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 配合紫蘇子,增強止咳作用: 紫蘇子性溫,入肺經,具有止咳化痰之效。麻黃配合紫蘇子,一宣一潤,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宣肺止咳,利於緩解風寒所致的咳嗽症狀。
紫蘇子散中加入羌活,主要是因為羌活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功效,與紫蘇子散主治的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症狀相符。
羌活辛溫,善於散寒解表,並能止痛,與紫蘇子散中的紫蘇子、杏仁等藥物,共同發揮溫肺化痰、散寒止咳的作用,達到治療感冒咳嗽的效果。
紫蘇子散方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考慮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紫蘇子散主治風寒咳嗽,而牡丹皮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風寒邪氣引起的咳嗽,可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此外,牡丹皮還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咳嗽引起的痰液不易咳出,或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胸悶氣喘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
紫蘇子散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咽喉腫痛、發熱、咳嗽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紫蘇子散中加入連翹,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緩解因熱邪入侵而引起的各種不適。
- 消腫散結:連翹亦能消腫散結,對於外感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扁桃體炎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紫蘇子散中加入連翹,有助於消散咽喉部的腫脹,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
主治功效
紫蘇子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主治病症分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紫蘇子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小兒咳逆上氣: 多因餵乳不當,或小兒哭啼時餵奶,導致乳汁與氣相逆,氣不得下,傷及肺氣而引發。
- 老僕咳嗽胸脅背心脹痛: 因風寒引動體內痰火上湧所致,伴有發熱口渴。
- 上氣、睡臥不得、攀物而坐、唾血: 症狀較為嚴重,可能與肺氣壅塞有關。
- 咳嗽、心胸氣逆、嘔吐不下食: 亦與肺氣不宣、胃氣上逆相關。
治療原理分析
紫蘇子散的治療原理,可從其組成成分及古代醫家的論述中窺見一二:
疏散風寒:
- 《孫氏醫案》及《孫文垣醫案》中記載「老僕咳嗽」一案,明確指出病因為「風寒鼓激痰火上湧」,治療上以「前胡、麻黃、紫蘇子散風邪為臣」。
- 《太平聖惠方》也提到「小兒咳逆者,由乳哺無度,因挾風冷,傷於肺故也」,以及「凡冷乳冷哺傷氣搏於肺,亦令咳逆也」,提示了風寒是導致咳逆的重要因素。
- 結合方劑組成中的紫蘇葉、麻黃、羌活等藥物,可知紫蘇子散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
降氣化痰:
- 《幼幼新書》、《証治準繩‧幼科》等書中皆提及紫蘇子散治療「咳逆上氣」,而「上氣」即指氣機上逆,不得下降。
- 方劑中紫蘇子、杏仁、萊菔子、訶子等皆有降氣之功。桔梗宣肺,可助肺氣宣發;木香、青皮行氣,有助於理順氣機;半夏、栝蔞仁等則可燥濕化痰。
清熱解毒:
- 古代方劑中常加入清熱解毒成分以抑止發炎反應,紫蘇子散中,牡丹皮涼血退火,連翹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發炎,緩解症狀。
補益肺氣:
- 《醫學綱目》記載的紫蘇子散中,加入人參以補益肺氣,與上述散邪藥物配合,有扶正祛邪之意。
總結
紫蘇子散主要針對肺系疾病,其治療原理以疏散風寒、降氣化痰為主,對於因風寒外感或餵乳不當導致的咳逆上氣等症有較好的療效。同時,方中亦兼顧清熱解毒與補益肺氣,使全方既能祛除外邪,又能扶助正氣。然各醫家所用紫蘇子散的藥物組成略有差異,顯示在具體應用時,會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紫蘇葉1兩,桔梗1兩,麻黃(去根節,煮,去浮沫)1兩,羌活(去蘆頭)1兩,牡丹皮1兩,連翹1兩。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散性較強,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蘇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六。 組成:紫蘇子1兩,杏仁2兩(湯洗,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貝母1兩(煨微黃),五味子1兩,訶黎勒皮1兩,木香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咳嗽。心胸氣逆,嘔吐不下食。
紫蘇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八引《護命方》。 組成:紫蘇葉1兩,桔梗1兩,麻黃(去根節,煮,去浮沫)1兩,羌活(去蘆頭)1兩,牡丹皮1兩,連翹1兩。 主治:肺臟多熱,面上生瘡,胸中積滯,或痰唾稠粘,或睡中口內有涎。
紫蘇子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紫蘇子(微炒)半兩,木香半兩,訶黎勒皮半兩,蘿蔔子(微炒)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半兩,人參(去蘆頭)半兩,甘草1分(炙微赤,銼),青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 主治:小兒咳逆上氣,心胸壅悶,不欲乳食。咳逆上氣,因乳哺無度,內挾風冷,傷於肺氣,或呵氣未定,與乳飲之,乳與氣相逆,氣不得下。
紫蘇子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組成:紫蘇子1兩(微炒),桑根白皮1兩(銼),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紫菀1兩(洗去苗土),人參3分(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麻黃1兩(去根節),五味子3分,乾薑半兩(炮裂,銼),細辛3分,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桂心半兩,款冬花半兩,射乾半兩,天門冬3分(去心)。 主治:上氣。睡卧不得,攀物而坐,唾血,不能食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