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扁丸
MU XIANG B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6.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扁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對於脾胃氣滯、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有顯著療效。
- 燥濕止瀉: 木香亦有燥濕止瀉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濕邪內阻引起的腹瀉、泄瀉等症。其辛散之性,可驅除濕邪,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止瀉的目的。
總之,木香在「木香扁丸」中,發揮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功效,以緩解脾胃氣滯、脘腹疼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況。
「木香扁丸」方劑中含有「硇砂」,主要是因為硇砂具有以下功效:
- 燥濕止瀉: 硇砂性寒,味鹹,可燥濕止瀉,對於因濕熱內阻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消積化痰: 硇砂亦能消積化痰,對於食積不消、痰濕壅肺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然而,硇砂具有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木香扁丸中加入半夏,主要是爲了發揮其止嘔、降逆、化痰的功效。
- 止嘔降逆: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能降逆止嘔,對於因脾胃虛寒、痰溼阻滯引起的嘔吐,以及胃氣上逆、噁心反胃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化痰止咳: 半夏能夠燥溼化痰,對於痰溼阻滯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半夏的加入,可以與木香等藥材協同作用,更好地緩解脾胃不和、痰溼阻滯所導致的消化道症狀。
木香扁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的功效,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改善因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與木香、陳皮等藥材共同發揮暖胃、理氣止痛的功效。
- 引藥下行,增強療效:肉桂味辛,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引導藥力下達腸胃,增強藥效,促進木香、陳皮等藥材更好地發揮其理氣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胃腸疾病的目的。
木香扁丸中包含蓽茇,其原因主要在於:
- 理氣止痛:蓽茇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對於木香扁丸所治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蓽茇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消化。
- 助木香行氣:木香性溫,味苦,善於行氣止痛,而蓽茇亦具有行氣作用,二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理氣止痛,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木香扁丸方劑中含有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味苦甘,性微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木香扁丸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而杏仁的潤肺止咳功效可以緩解氣滯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 調和藥性:木香性溫燥,長期服用容易燥熱傷津。杏仁性微溫,可以起到緩解木香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物更溫和,不易造成副作用。
木香扁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相關疾患,如脹氣、腹痛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木香、青皮、陳皮、厚樸、檳榔與巴豆等多種草藥。其中,巴豆是一味性質較為峻烈的藥材,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在木香扁丸中加入巴豆的目的,在於利用其瀉下功能來排除腸胃中的積滯,緩解由於食滯或氣滯所導致的腹部不適。然而,由於巴豆性質猛烈,用量過多易導致劇烈腹瀉,甚至脫水等不良反應,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發生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主治功效
以下以繁體中文,針對《聖濟總錄》中「木香扁丸」的主治功效進行分析:
木香扁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木香扁丸主治「癥塊」,並有消食積、止心腹疼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方中「癥塊」泛指體內有形的積聚,包括了食積、痰塊、血瘀等。木香扁丸的治療原理,是透過方中多味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行氣、化痰、消積、逐瘀的目的,從而消除「癥塊」。
- 行氣止痛: 木香為君藥,善於行氣止痛,調理脾胃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脘腹脹痛。肉桂溫經通脈,助陽行氣,與木香相配,加強行氣止痛之力。
- 消食化積: 木香本身具有健脾消食之功,可促進消化。巴豆雖有峻瀉之性,但在此方中炮製後並用量小,且與眾多溫和藥物配伍,主要取其破積消癥的作用。
- 化痰散結: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擅長消除痰濕阻滯形成的癥塊。硃砂有破癥瘕積聚、散結消腫的效果,加強本方化痰散結的作用。
- 活血祛瘀: 雖然方中沒有直接的活血藥物,但行氣本身就有助於推動血行,而消積化痰亦可間接改善血瘀狀態。且肉桂也有溫通血脈之效。
- 潤肺止咳、解表祛風: 杏仁潤肺止咳,蓧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雖非方中主要功效,但對兼有咳嗽、表證的患者,亦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結:
木香扁丸以行氣為主,兼顧消積、化痰、散結,通過調理氣機、消除積滯,達到治療「癥塊」的目的。方中雖然有巴豆這類峻猛藥物,但與眾多溫和藥物配伍,並經過炮製,且用量小,體現了中醫「有故無殞,亦無殞也」的用藥原則。從方中藥物組成來看,木香扁丸應更適合於氣滯為主,兼有食積、痰濕的癥塊,且患者體質不至於過於虛弱。
《聖濟總錄》原文記載的用量及用法: 「上一十二味,將後八味,搗研為末。入在前膏子內,一處再搗細令勻,丸小豆大。看虛實,煎棗湯下二丸。爛嚼乾柿,乾嚥下亦得。」,指出了具體的用量及用法,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加減用量。
綜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和藥物組成,木香扁丸主治癥塊,消食積,止心腹疼。其治療原理是通過行氣、化痰、消積、逐瘀等作用,消除體內有形的積聚。由於方中藥物多屬溫性,且巴豆有一定的毒性,故該方劑應該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並且需根據患者的體質和病情,調整用量和用法。
傳統服藥法
木香1錢,硇砂(通明者)1錢,半夏(中等者)10枚(生薑漿水洗7遍),桂(去粗皮)3錢,蓽茇49枚(中等者),杏仁21粒(去皮心膜,出油32分),巴豆21粒(去油3分)。
消食積,止心腹疼。
上先將杏仁、巴豆同研如泥,以好米醋8分1盞,熬至2分以下,成稠膏,入前藥末和勻,再入棗肉為丸,如綠豆大,捏扁九。
常服,食後良久1丸,生薑湯送下;要轉,3丸;男子、婦人心痛,炒萊菔、醋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扁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二。 組成:木香1錢,硇砂(通明者)1錢,半夏(中等者)10枚(生薑漿水洗7遍),桂(去粗皮)3錢,蓽茇49枚(中等者),杏仁21粒(去皮心膜,出油3-2分),巴豆21粒(去油3分)。 主治:消食積,止心腹疼。主治:癥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