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萬應丸

痢疾萬應丸

LI JI WAN Y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3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心經 13%
肺經 13%
胃經 12%
肝經 11%
腎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6%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萬應丸中加入蒼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燥濕健脾: 蒼朮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痢疾多因濕熱內蘊,導致脾胃失調,腹瀉不止。蒼朮能祛除濕熱,健運脾胃,改善腹瀉症狀。
  2. 解毒止痛: 蒼朮還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解毒止痛。痢疾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蒼朮能解毒消炎,緩解疼痛,有助於痢疾的康復。

痢疾萬應丸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清熱降火的功效。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止喘、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痢疾患者常伴有發熱、口渴、腹痛、腹瀉等症狀,杏仁可清熱降火,緩解這些症狀。同時,杏仁潤肺止咳,可改善因痢疾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此外,杏仁潤腸通便,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毒,緩解痢疾引發的腹瀉。

痢疾萬應丸中包含大黃,乃因其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

痢疾常伴腹痛、腹瀉,大黃性寒,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驅除腸道積滯,緩解腹痛、腹瀉症狀。此外,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抑制腸道致病菌繁殖,改善痢疾病症。

故痢疾萬應丸中加入大黃,旨在清熱解毒,通便止瀉,以期迅速改善痢疾病症。

痢疾萬應丸中添加羌活,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風解表: 痢疾常伴有發熱、惡寒等症狀,而羌活具有疏散風邪、解表發汗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痢疾初期的風寒表證,為後續治療奠定基礎。
  2. 祛風止痛: 痢疾常伴有腹痛、腸絞痛等症狀,羌活具有祛風止痛的作用,能緩解疼痛,減輕患者痛苦。

此外,羌活還能兼具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治療痢疾的功效。

痢疾萬應丸中含有烏頭,看似矛盾,實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烏頭性熱,味辛,具有祛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溼痢疾患者,烏頭可有效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但烏頭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方劑中通常會配伍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等,以增強補氣固表的作用,減輕烏頭的毒性,達到治療效果。

痢疾萬應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腸道刺激,保護腸黏膜: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緩和藥性、保護腸胃黏膜的功效。痢疾患者常伴隨腹痛、腹瀉等症狀,甘草可以緩解腸道刺激,減輕疼痛,保護受損的腸黏膜,促進腸道恢復。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作為中藥方劑中的「君藥」,具有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在痢疾萬應丸中,甘草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痢疾的目的。

痢疾萬應丸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烏藥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脾胃,導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烏藥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起到止痛止瀉的作用。
  2. 調節腸胃功能:烏藥能行氣止痛,調節腸胃氣機,促進腸胃蠕動,有利於改善痢疾患者的消化功能,減輕腹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痢疾萬應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痢疾」,涵蓋赤痢(便血為主)、白痢(黏液為主)、赤白痢(血黏液夾雜)、噤口痢(嘔吐不食),以及水瀉(泄瀉如水)。其設計針對痢疾之「濕熱積滯、氣血失調」核心病機,透過攻逐積滯、燥濕健脾、調暢氣血以達治療目的。

服法強調「辨證送藥」:

  • 赤痢(熱重血分):燈心湯引藥入心小腸,清熱利尿止血。
  • 白痢(濕重氣分):生薑湯溫中止嘔,散寒化濕。
  • 赤白痢/噤口痢:燈心與生薑併用,兼顧氣血、寒熱。
  • 水瀉:米湯護胃氣,助健脾止瀉。
    服後「含烏梅」取其酸斂生津、安胃殺蟲,防攻伐傷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逐積滯

    • 生大黃、炒大黃:生者瀉熱通腸,炒者緩和趨血分,共除腸道濕熱瘀滯。
    • 杏仁霜(去油):宣肺潤腸,通降氣機,助大黃導滯。
  2. 燥濕健脾

    • 茅蒼朮(米泔浸、土炒):米泔制其燥烈,土炒增健脾止瀉之效,化中焦濕濁。
    • 羌活:風藥勝濕,升陽止瀉,解表邪內陷成痢。
  3. 溫通止痛

    • 川烏(麵煨):煨製減毒,辛熱溫臟,散寒止痛,治寒濕固結之腹痛。
      (一方換烏藥,則偏行氣溫腎,適用氣滯型痢。)
  4. 調和藥性

    • 生甘草(炒):清熱解毒,緩和大黃、川烏峻烈之性,協調寒熱。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則,結合:

  • 瀉法(大黃、杏仁)祛除腸道濕熱積滯;
  • 燥法(蒼朮、羌活)健脾化濕,斷痢源;
  • 溫法(川烏/烏藥)調節寒熱偏盛,止痛固腸。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契合痢疾「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故能應對多種痢證。

傳統服藥法


茅蒼朮(米泔水浸,陳土炒焦)3兩,杏仁霜(去油淨)2兩,生大黃(炒)1兩,炒大黃1兩,羌活(炒)2兩,川烏(去皮,麵包煨透)1兩5錢,生甘草(炒)1兩5錢,一方有烏藥,無川烏。
共研極細末,水泛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4分,赤痢用燈心3尺煎湯送下;白痢用生薑3片煎湯送下;赤白痢、噤口痢用燈心生薑同煎湯送下;水瀉用米湯送下。服丸後,含好烏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萬應丸, 出處:《經驗各種秘方輯要》。 組成:茅蒼朮(米泔水浸,陳土炒焦)3兩,杏仁霜(去油淨)2兩,生大黃(炒)1兩,炒大黃1兩,羌活(炒)2兩,川烏(去皮,面包煨透)1兩5錢,生甘草(炒)1兩5錢,一方有烏藥,無川烏。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