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散

LI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17%
肝經 13%
胃經 13%
肺經 8%
大腸經 8%
小腸經 4%
心包經 4%
三焦經 4%
腎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健脾的功效。

痢疾多因濕熱內蘊,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能祛除濕邪,並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此外,蒼朮還具有發表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濕凝滯所致的痢疾也有輔助療效。

痢疾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下: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止瀉的作用。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胃虛弱,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瀉火,排除腸道內的積熱,並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改善痢疾的症狀。
  2. 涼血止血:大黃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痢疾伴隨血便的情況,大黃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減輕症狀。

總而言之,大黃在痢疾散中發揮清熱瀉下、涼血止血的作用,有效緩解痢疾患者的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

痢疾散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宣肺利氣: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痢疾常伴隨發熱、咳嗽等症狀,杏仁可緩解肺熱,潤燥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2.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杏仁亦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痢疾病機多為濕熱蘊結,杏仁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整體狀況。

總而言之,杏仁在痢疾散方劑中發揮著潤肺止咳、宣肺利氣、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有利於緩解痢疾引起的相關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痢疾散是中醫用於治療痢疾的一種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烏頭具有辛辣燥烈的特性,主要成分如生物鹼可刺激消化系統,從而提高腸道的蠕動性,有助於排出病邪,促進腸道的健康。同時,烏頭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寒濕所導致的痢疾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烏頭還能調和中焦,增強脾胃功能,對於由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痢疾亦有輔助療效。然而,使用烏頭時需謹慎,因其性毒,故在方劑調配中需考慮劑量和搭配,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因此,烏頭在痢疾散中的使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及治療需求,強調了中醫方劑的整體觀念與辯證施治的原則。

痢疾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腸道炎症: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痢疾多由濕熱內蘊、腸道炎症引起,甘草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減輕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甘草被稱為“藥之使者”,具有調和藥性、解毒護脾胃的功效。痢疾散中其他藥材多性寒,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甘草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功能。

主治功效


痢疾散

痢疾散,此方出自《傷寒論》,為治療赤白痢疾的常用方劑。本方由蒼朮、大黃、杏仁、烏頭、甘草五味藥組成,具有清熱利濕、瀉下攻裡、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蒼朮

蒼朮,又稱北蒼朮、土蒼朮,為菊科植物蒼朮的根莖。性溫,味苦、辛,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大黃

大黃,又稱河間大黃、秦嶺大黃,為蓼科植物大黃的根莖。性寒,味苦、微酸,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杏仁

杏仁,又名甜杏仁、苦杏仁,為薔薇科植物杏的種子。性溫,味苦、辛,歸肺、大腸經。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降氣、生津止渴、驅蟲殺蟲等功效。

烏頭

烏頭,又稱川烏、草烏,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根。性大熱,味辛、麻,歸肺、腎經。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甘草

甘草,又稱國老、美草,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功效

痢疾散具有清熱利濕、瀉下攻裡、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主治赤白痢疾,腹中疼痛難忍,好像隨時會拉肚子,甚至會出現畏寒發燒。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禁忌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脾胃虛寒者禁用。

總結

痢疾散是由蒼朮、大黃、杏仁、烏頭、甘草五味藥組成的中藥方劑,具有清熱利濕、瀉下攻裡、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主治赤白痢疾,腹中疼痛難忍,好像隨時會拉肚子,甚至會出現畏寒發燒。

傳統服藥法


茅蒼朮3兩(米泔浸,土炒焦),生軍1兩(炒),川羌2兩(炒),熟軍1兩(炒),杏仁2兩(去皮尖油淨),川烏1兩5錢(去皮,麵包煨透),生甘草1兩5錢(炒)。
赤痢,加燈心30寸;白痢,加生薑3片;赤白痢,二物俱加。
上共研細末。
每用4分,體強病重加至1錢,小兒減半,水瀉,米湯調服;噤口痢,用陳火腿腳骨蒸汁,吹去油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痢疾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怕冷發燒及發冷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散, 出處:《夀世新編》卷上。 組成:茅蒼朮3兩(米泔浸,土炒焦),生軍1兩(炒),川羌2兩(炒),熟軍1兩(炒),杏仁2兩(去皮尖油淨),川烏1兩5錢(去皮,面包煨透),生甘草1兩5錢(炒)。 主治:赤白痢症,腹中滯痛,裏急後重,或兼惡寒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