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散

痢疾散

LI J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17%
肝經 13%
胃經 13%
肺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痢疾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利用其燥濕健脾的功效。

痢疾多因濕熱內蘊,導致脾胃受損,運化失常。蒼朮味辛性溫,善於燥濕,能祛除濕邪,並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此外,蒼朮還具有發表散寒的作用,對於因寒濕凝滯所致的痢疾也有輔助療效。

痢疾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下: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便止瀉的作用。痢疾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胃虛弱,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大黃可以清熱瀉火,排除腸道內的積熱,並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改善痢疾的症狀。
  2. 涼血止血:大黃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痢疾伴隨血便的情況,大黃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減輕症狀。

總而言之,大黃在痢疾散中發揮清熱瀉下、涼血止血的作用,有效緩解痢疾患者的腹瀉、腹痛、血便等症狀。

痢疾散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宣肺利氣: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痢疾常伴隨發熱、咳嗽等症狀,杏仁可緩解肺熱,潤燥止咳,改善呼吸道症狀,促進疾病康復。
  2. 清熱解毒,利咽止痛: 杏仁亦有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痢疾病機多為濕熱蘊結,杏仁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整體狀況。

總而言之,杏仁在痢疾散方劑中發揮著潤肺止咳、宣肺利氣、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的作用,有利於緩解痢疾引起的相關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痢疾散是中醫用於治療痢疾的一種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烏頭。烏頭具有辛辣燥烈的特性,主要成分如生物鹼可刺激消化系統,從而提高腸道的蠕動性,有助於排出病邪,促進腸道的健康。同時,烏頭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寒濕所導致的痢疾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烏頭還能調和中焦,增強脾胃功能,對於由於脾胃虛弱所致的痢疾亦有輔助療效。然而,使用烏頭時需謹慎,因其性毒,故在方劑調配中需考慮劑量和搭配,避免對患者造成傷害。因此,烏頭在痢疾散中的使用,是基於其獨特的藥理作用及治療需求,強調了中醫方劑的整體觀念與辯證施治的原則。

痢疾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腸道炎症: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功效。痢疾多由濕熱內蘊、腸道炎症引起,甘草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減輕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甘草被稱為“藥之使者”,具有調和藥性、解毒護脾胃的功效。痢疾散中其他藥材多性寒,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甘草能調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功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痢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赤白痢症」,即濕熱積滯與寒邪交雜所致的痢疾,症見腹中滯痛、裏急後重(便意急迫卻排便不暢),或伴隨惡寒發熱。其配伍特點在於兼顧「攻積導滯」與「溫散寒濕」,並依據赤痢(偏熱)、白痢(偏寒)或赤白相雜,加減燈心或生薑以調節寒熱。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攻下通腑

    • 生軍(生大黃)、熟軍(熟大黃):生者瀉熱通便力猛,炒製後緩和藥性但保留導滯之功,兩者協同清除腸道濕熱積滯,緩解裏急後重。
    • 杏仁:潤腸降氣,助大黃通腑,兼能化濕(肺與大腸相表裏,調肺氣以利腸道)。
  2. 溫散寒濕

    • 茅蒼朮(土炒):燥濕健脾,炒焦增強溫性,針對寒濕困脾導致的腹脹滯痛。
    • 川烏(麵包煨):大熱之品,煨製減毒,溫通散寒,止冷痛;與大黃寒溫並用,調和病機寒熱錯雜。
    • 川羌(羌活):辛溫解表,散外感風寒濕邪,兼除惡寒發熱之表證。
  3. 調和藥性

    • 生甘草(炒):緩和大黃、川烏峻烈之性,兼能和中解毒。

加減配伍思路

  • 赤痢(熱重)加燈心:清心利小便,導熱下行(治痢「通因通用」兼利尿分消)。
  • 白痢(寒重)加生薑:溫中散寒,助川烏、蒼朮驅除寒濕。
  • 米湯調服水瀉:護胃氣,防攻伐傷正;噤口痢用火腿骨汁,取其鹹甘養胃,開噤止嘔。

整體治則
此方以「通滯、溫散、燥濕」為主,寒熱並調,表裏兼顧。既能瀉腸道積熱,又可溫化中焦寒濕,適用於濕熱夾寒、表裏同病之痢疾,體現「辛開苦降」與「逆流挽舟」(羌活解表)的傳統治法。

傳統服藥法


茅蒼朮3兩(米泔浸,土炒焦),生軍1兩(炒),川羌2兩(炒),熟軍1兩(炒),杏仁2兩(去皮尖油淨),川烏1兩5錢(去皮,麵包煨透),生甘草1兩5錢(炒)。
赤痢,加燈心30寸;白痢,加生薑3片;赤白痢,二物俱加。
上共研細末。
每用4分,體強病重加至1錢,小兒減半,水瀉,米湯調服;噤口痢,用陳火腿腳骨蒸汁,吹去油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痢疾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怕冷發燒及發冷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痢疾散, 出處:《夀世新編》卷上。 組成:茅蒼朮3兩(米泔浸,土炒焦),生軍1兩(炒),川羌2兩(炒),熟軍1兩(炒),杏仁2兩(去皮尖油淨),川烏1兩5錢(去皮,面包煨透),生甘草1兩5錢(炒)。 主治:赤白痢症,腹中滯痛,裏急後重,或兼惡寒發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