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連貝丸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苦寒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針對方劑主治病症起到以下作用:
- 清熱解毒: 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解毒消腫。對於連貝丸所治的熱毒蘊結、咽喉腫痛等症,黃連能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
- 燥濕止瀉: 黃連性燥,能燥濕止瀉,對於連貝丸所治的濕熱下注、腹瀉等症,黃連能有效清熱利濕,止瀉止痛。
總而言之,黃連在連貝丸中起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濕熱下注、腹瀉等病症的效果。
連貝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肺熱,化痰止咳,對於燥熱傷肺引起的咳嗽、痰多、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 潤肺止咳:川貝母能滋陰潤肺,對於肺燥咳嗽、咽喉乾燥等症狀有緩解作用,搭配其他藥材,更能增強止咳化痰的效果。
因此,在連貝丸中加入川貝母,能有效地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連貝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連貝丸中常因病症而加入其他利濕藥材,茯苓可以輔助其健脾利濕的作用,避免單純利濕而損傷脾氣。
-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寧心安神,與方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緩解因濕邪困脾所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連貝丸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
玄參性寒,味甘苦,歸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功效。連貝丸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玄參可清熱解毒,消散咽喉部的熱毒,同時滋陰降火,緩解因熱毒上炎導致的口乾舌燥、牙齦腫痛等症狀。
此外,玄參還能潤燥生津,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連貝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連貝丸中藥材多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減輕副作用。
- 增強療效:甘草具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增強貝母的止咳化痰功效,提高全方藥效。
總之,甘草在連貝丸方劑中起著調節藥性、增強療效的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連貝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連貝丸所主「木火刑金,痰隨火動」,乃中醫五行相剋之病理表述。
- 木火刑金:指肝木鬱而化火(木火亢盛),反侮肺金(剋伐肺臟),致肺失清肅。
- 痰隨火動:肝火挾痰上擾,壅滯於肺,故見「多怒咳煩,聲嘶氣促」——因怒為肝志,肝火上炎則急躁易怒;火灼肺津成痰,痰熱交阻,故咳嗽氣促、聲啞不揚。
- 脈洪數:洪為火勢燔灼,數為熱象,符合肝火犯肺、痰熱內壅之病機。
此方旨在清瀉肝火、化痰寧肺,調和木金之剋,使火降痰消而肺氣得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
- 黃連(制):苦寒入心肝,瀉火為長,尤制肝火橫逆,兼清心火以抑肝(「母能令子實」之逆向調控)。
- 貝母:浙貝母為宜,苦寒開泄,清熱化痰散結,直擊痰熱壅肺之標。
臣藥
- 茯苓:甘淡滲濕,健脾以斷痰源,助貝母化痰之力,兼安中土以防黃連苦寒傷胃。
- 玄參:咸寒潤降,滋腎水以涵肝木(滋水涵木),兼清浮游之火,助黃連平熄肝火。
佐使藥
- 甘草:甘緩和藥,調和諸藥寒涼之性,兼潤肺利咽,緩聲嘶氣促。
配伍特點
- 瀉火與化痰並行:黃連、貝母一攻火一化痰,標本兼顧。
- 治肝兼調肺腎:玄參滋水以制肝火,貝母肅肺以復金威,五行生剋得調。
- 蜜丸緩製:煉蜜為丸,減黃連苦燥之弊,護肺胃之陰。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肝瀉火—化痰散結—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為核心,使火不刑金、痰不上擾,肺氣自降,咳嗽氣促得平。
傳統服藥法
黃連(制)、貝母、茯苓、玄參、甘草。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白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肺熱上蒸,灼傷金水,痰隨火動,多怒咳煩,聲嘶氣促,脈洪數者。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連貝丸,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黃連(制)、貝母、茯苓、玄參、甘草。 主治:木火刑金,痰隨火動,多怒咳煩,聲嘶氣促,脈洪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