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布袋丸方劑中加入夜明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夜明砂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的功效。布袋丸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視力減退、夜盲症等,夜明砂的補腎益精作用可增強藥效,改善視力。
- 清肝明目:夜明砂還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可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布袋丸中往往加入其他清熱解毒的中藥,夜明砂的加入可加強清肝明目之效,促進視力恢復。
布袋丸方劑中包含蕪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布袋丸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陰囊腫痛、濕疹等症,而蕪荑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改善炎症反應,消腫止痛。
- 祛風濕,止癢: 蕪荑亦有祛風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導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蕪荑可有效緩解症狀,促進皮膚康復。
綜合而言,蕪荑在布袋丸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風濕、止癢等作用,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陰囊腫痛、濕疹等症。
布袋丸中加入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 使君子性溫,味甘、酸,入脾、胃經,具有良好的驅蟲作用。其主要成分使君子素能有效殺滅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對於布袋丸所針對的腸道寄生蟲感染具有顯著療效。
- 健脾和胃: 使君子除了驅蟲之外,還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布袋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狀,加入使君子可以增強藥效,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提升治療效果。
布袋丸方劑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布袋丸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而茯苓的健脾利濕功效,正好可以消除水濕,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 布袋丸方劑中,往往配合其他藥物,如白朮、蒼朮等,以增強健脾利濕的作用。茯苓與這些藥物相互配合,可以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布袋丸方劑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布袋丸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腹脹、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白朮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改善這些症狀。
- 燥濕化痰: 白朮亦具燥濕化痰之效。布袋丸常用於痰溼阻滯的咳嗽、哮喘等症,白朮能利水滲濕,化痰止咳,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布袋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布袋丸多用於治療氣虛、血虛、脾胃虛弱等症狀,人參可補益氣血,固本培元,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2. 協調藥性: 布袋丸方劑中往往包含多味藥材,人參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或偏寒,使藥效更趨平和,更易於被機體吸收利用,提高療效。
布袋丸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減輕毒副作用的作用。布袋丸中常含有多種藥物,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使藥效協調的作用,避免藥物間相互衝突。
- 保護脾胃: 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布袋丸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病症,甘草的加入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布袋丸方劑中加入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 蘆薈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壅滯、濕熱內蘊所致的便祕、腹脹、口苦咽乾等症狀,蘆薈能有效清熱解毒,潤滑腸道,促進排便。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蘆薈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因外傷或跌打損傷導致的腫痛、瘀血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布袋丸方劑中加入蘆薈,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等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布袋丸主治功效分析
治療原理
布袋丸的藥物組成包括:夜明沙、蕪荑、使君子、茯苓、白朮、人參、甘草、蘆薈。這些藥物各自具有不同的功效,相互協同,達到治療疳疾的效果。
- 殺蟲驅蟲: 使君子是方中主要的驅蟲藥,專門針對蛔蟲等腸道寄生蟲。蕪荑也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並能輔助使君子加強療效。夜明沙雖以清熱為主,但在古籍中亦有記載其能明目去障、消積,推測對蟲積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健脾益氣: 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並能健脾,甘草調和諸藥並能補脾益氣。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改善脾胃虛弱的狀態,增強運化功能,從而改善消化吸收,促進營養的利用。
- 消積導滯: 疳疾常伴有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的症狀。蘆薈可以潤腸通便,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滯。同時,白朮、茯苓亦能運化水濕,消除脹滿。
- 清熱解毒: 夜明沙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對於疳疾伴隨的發熱、煩躁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分析
從提供的古籍內容來看,布袋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疳疾,症見:
- 丁奚、哺露: 表現為形體消瘦,腹部膨大,四肢細小,頸項細長,面色萎黃,精神萎靡,食慾不振,或嗜食異物等。
- 無辜疳: 古代認為與一種名為「無辜」的鳥類有關,症狀類似於丁奚、哺露,並常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
- 疳痢、腹瀉: 由於脾胃虛弱,運化失職,常伴有腹瀉、痢疾等症狀。
- 四肢浮腫: 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水濕停滯,出現浮腫。
古文中的臨床應用
- 《程杏軒醫案》 記載了兩個病例,一個是「丁奚」,另一個是「腹膨形黑,善食作瀉」,均使用布袋丸治療,並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其中提到用豬肉汁充養胃陰,以增強藥物的吸收和療效。
- 《孫氏醫案》與《孫文垣醫案》 記載了同一病例,患兒有「丁奚疳痢,四肢浮腫」等症狀,初期使用布袋丸與大安丸同服導致腹瀉加重,後改用參苓白朮散加減治療,病情逐漸好轉。這個病例提示了布袋丸雖然有效,但在使用時仍需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並非所有疳疾都適用。
- 《冷廬醫話》 提到了「無辜疳」的病因和症狀,並建議使用布袋丸治療。
- 《醫燈續焰》 對「無辜疳」的病因進行了探討,並推薦使用肥兒丸、布袋丸等方劑治療。
- 《醫述》、《幼科釋謎》、《醫學入門》、《大醫馬氏小兒脈珍科》、《赤水玄珠》、《幼幼集》 等醫書均收錄了布袋丸,並對其主治功效進行了描述,與上述分析基本一致。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布袋丸是一首治療小兒疳疾的有效方劑,其主要功效為殺蟲消積、健脾益氣,適用於治療丁奚、哺露、無辜疳等症狀,表現為形體消瘦、腹部膨大、面色萎黃、食慾不振等。其治療原理是通過殺蟲驅蟲、健脾益氣、消積導滯等多方面作用,改善患兒的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從而達到治療疳疾的目的。然而,中醫治病講究辨證施治,布袋丸並非萬能之方,在應用時仍需根據患兒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夜明砂(揀淨)2兩,蕪荑(炒,去皮)2兩,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2兩,白茯苓(去皮)半兩,白朮(無油者,去蘆)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半兩,蘆薈(研細)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彈子大。
每服1丸,以生絹袋盛之;次用精豬肉2兩,同藥一處煮,候肉熟爛,提取藥於當風處懸掛,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第2日仍依前法煮食,藥盡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布袋丸, 出處:《袖珍小兒》卷五。 組成:夜明砂(揀淨)2兩,蕪荑(炒,去皮)2兩,使君子(肥白者,微炒,去皮)2兩,白茯苓(去皮)半兩,白朮(無油者,去蘆)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半兩,蘆薈(研細)半兩。 主治:諸疳疾,面黃腹大,飲食不潤肌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