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膏

MA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2%
胃經 11%
膀胱經 7%
腎經 5%
膽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麻黃膏(複方)

麻黃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白附子、烏頭、黃芩、當歸、何首烏、防風、荊芥、白朮。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何首烏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附子具有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的功效。

適用症狀

麻黃膏主要用於治療受到風氣侵襲,導致肢體麻痹,半身不遂,手腳癱瘓失去知覺,或者出現遊走性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使用說明

麻黃膏為外用藥物,直接塗抹於患處即可。

注意事項

麻黃膏不宜久用,以免引起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麻黃膏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

麻黃膏應貯存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總結

麻黃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白附子、烏頭、黃芩、當歸、何首烏、防風、荊芥、白朮。麻黃膏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受到風氣侵襲,導致肢體麻痹,半身不遂,手腳癱瘓失去知覺,或者出現遊走性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麻黃膏為外用藥物,直接塗抹於患處即可。麻黃膏不宜久用,以免引起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麻黃膏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麻黃膏應貯存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性味辛溫,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的功效。白附子性味辛溫,有散寒除濕、祛風通絡的功效。烏頭性味辛溫,有散寒止痛、祛風通絡的功效。黃芩性味苦寒,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當歸性味甘辛,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何首烏性味甘平,有補肝益腎、烏髮明目、延緩衰老的功效。防風性味辛溫,有祛風除濕、止痛解表的功效。荊芥性味辛溫,有發汗解表、祛風止痛的功效。白朮性味苦甘,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疥癬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酒渣癬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膏,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一引《宣明論》。 組成:麻黃。 主治:中風不省人事,卒然倒地。

麻黃膏, 出處:《瘍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 組成:川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紫草1錢,麻黃1錢,斑蝥7枚,小生地3錢。 主治:牛皮血癬,營枯血燥,遍體發燥發癢。

麻黃膏,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豬闆油2斤(熬去渣入),麻黃2兩,百部2兩,風子肉2兩,花椒2兩,升麻1兩,紫草1兩,枯礬1兩。 主治:一切風寒濕毒或傳染而起膿窠癩疥,或濕熱濕毒,坐闆成瘡。

麻黃膏,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麻黃2兩,黃柏1兩,百部2兩,蛇床子1兩,川椒1兩(以上爲甲組藥),飛雄黃5錢,硫黃1兩,升藥底2錢,枯礬3錢(以上爲乙組藥)。 主治:燥濕殺蟲。主治:濕毒疥瘡。

麻黃膏,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麻黃20斤(去根,淨,搗碎,用水3鬭,慢火煎濃汁如膏,入後藥末),白附子4兩,川烏頭4兩,兩頭尖(即竹節江烏,草烏亦可,以豆腐煮過用)4兩,川芩4兩,川當歸4兩,何首烏(去皮,不可用鐵刀,隻用竹刀切片用)4兩,防風(去蘆)4兩,荊芥穗4兩,白朮4兩。 主治:風氣痹木,半身不遂,手足癱瘓不仁,或走註疼痛,歷節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