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膏

MA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2%
胃經 11%
膀胱經 7%
腎經 5%
膽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膏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溫肺止咳: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發熱等症狀,麻黃能驅散寒邪,使汗出而解表,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通竅開鬱,散寒止痛: 麻黃同時具有通竅開鬱、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風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狀,麻黃能疏通經絡,解除鬱滯,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麻黃在麻黃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治療風寒感冒、咳嗽、頭痛等症狀的關鍵藥材。

麻黃膏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麻黃性溫,散寒發汗,但易傷津耗氣。白附子性溫,燥濕止痛,能補肺益氣,且有解毒之效。兩者搭配,既能發揮麻黃散寒發汗之功,又能緩解其耗氣傷津之弊,同時白附子的止痛作用也能減輕麻黃引發的頭疼等症狀。
  2. 針對病症,藥效更佳: 麻黃膏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白附子對風寒濕痹、痰飲咳嗽亦有療效。二者合用,可增強祛風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更有效地針對病症,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麻黃膏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喘息等症狀,其組成中常見的藥材之一是烏頭。烏頭,具強烈的藥效,主要成分是烏頭鹼,具有解痙、止痛的功能。在麻黃膏中,烏頭的加入可增強藥方的驅邪作用,特別是在寒邪侵襲時,能有效迅速地解除表邪。在風寒束肺的情況下,烏頭能夠幫助擴張支氣管、減輕咳嗽、促進呼吸。此外,烏頭還輔助麻黃提升散寒的效果,二者相輔相成,形成協同增效的治療模式。

不過,烏頭性寒,有毒且需要謹慎使用,故在臨牀應用中必須遵循醫師的建議,以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因此,在製作麻黃膏時,選擇合適的劑量和搭配其他藥材,才能保證其療效與安全性,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麻黃膏方劑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麻黃膏多用於治療風寒感冒,但若兼有熱證,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等,則需加入黃芩清熱解毒,以緩解熱證,避免熱邪傷肺。

2. 瀉肺平喘:麻黃膏中麻黃性溫,易傷肺氣,而黃芩味苦寒,能瀉肺氣,與麻黃相配,可避免麻黃過度宣肺而傷肺,同時也能平喘止咳,協調藥性,提升療效。

總而言之,黃芩的加入,既可清熱解毒,又可瀉肺平喘,與麻黃膏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使方劑更具針對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膏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麻黃之燥性: 麻黃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氣,而當歸性溫和,具有補血活血、潤燥生津的功效,可以緩解麻黃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對身體造成負擔。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當歸與麻黃相配,可以起到相互協調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穩定。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麻黃藥力迅速到達病竈,發揮其解表散寒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在中藥方劑「麻黃膏」中,何首烏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補肝腎、烏髮養顏的功效。何首烏性溫味甘微苦,能夠補肝腎、烏髮養顏,適用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白髮、脫髮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何首烏能夠增強方劑的補肝腎作用,對改善肝腎不足非常有益。

麻黃膏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麻黃性溫,善於發散風寒,但容易耗傷津液。防風性微溫,能祛風解表,且兼具止汗固表之效。兩者搭配,既能發散風寒,又能避免汗出過多,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2. 避免副作用:麻黃發散力強,若單獨使用,容易引起口乾舌燥、鼻乾嚥燥等副作用。防風則能滋潤燥邪,減輕麻黃的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麻黃膏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 麻黃膏主治風寒束表之證,而荊芥性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解表的功效,可輔助麻黃解表散寒,增強藥效。

2. 芳香化濕,止癢消腫: 荊芥亦具芳香化濕之功,可配合麻黃膏中的其他藥物,共同消散濕邪,止癢消腫,緩解風寒濕痺所致的皮膚瘙癢、肢體麻木等症狀。

因此,麻黃膏中加入荊芥,可更好地發揮其疏散風熱、宣肺解表、芳香化濕的功效,全面提升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麻黃膏方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助麻黃發揮功效: 麻黃性溫燥,易傷脾氣,而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使麻黃藥力得以更好地發揮,避免其傷脾之弊。
  2. 固表止汗,防止麻黃散表: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之功,但若脾氣虛弱,易致汗出不止,白朮則能固表止汗,防止麻黃過度散表,使療效更持久。

主治功效


麻黃膏(複方)

麻黃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白附子、烏頭、黃芩、當歸、何首烏、防風、荊芥、白朮。

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等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防風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

何首烏具有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功效。

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荊芥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烏頭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附子具有溫通經絡、化痰散結、定驚搐的功效。

適用症狀

麻黃膏主要用於治療受到風氣侵襲,導致肢體麻痹,半身不遂,手腳癱瘓失去知覺,或者出現遊走性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使用說明

麻黃膏為外用藥物,直接塗抹於患處即可。

注意事項

麻黃膏不宜久用,以免引起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

麻黃膏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

麻黃膏應貯存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總結

麻黃膏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麻黃、白附子、烏頭、黃芩、當歸、何首烏、防風、荊芥、白朮。麻黃膏具有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受到風氣侵襲,導致肢體麻痹,半身不遂,手腳癱瘓失去知覺,或者出現遊走性疼痛,關節疼痛等症狀。麻黃膏為外用藥物,直接塗抹於患處即可。麻黃膏不宜久用,以免引起皮膚過敏或其他不良反應。麻黃膏不宜用於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及年老體弱者。麻黃膏應貯存在陰涼乾燥處,避免陽光直射。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有出血傾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坐骨神經痛疥癬麻痺半身不遂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痲風 [漢生氏病]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酒渣癬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膏,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一引《宣明論》。 組成:麻黃。 主治:中風不省人事,卒然倒地。

麻黃膏, 出處:《瘍科心得集·家用膏丹丸散方》。 組成:川連1錢,黃芩1錢,黃柏1錢,紫草1錢,麻黃1錢,斑蝥7枚,小生地3錢。 主治:牛皮血癬,營枯血燥,遍體發燥發癢。

麻黃膏,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豬闆油2斤(熬去渣入),麻黃2兩,百部2兩,風子肉2兩,花椒2兩,升麻1兩,紫草1兩,枯礬1兩。 主治:一切風寒濕毒或傳染而起膿窠癩疥,或濕熱濕毒,坐闆成瘡。

麻黃膏, 出處:《中藥成方配本》。 組成:麻黃2兩,黃柏1兩,百部2兩,蛇床子1兩,川椒1兩(以上爲甲組藥),飛雄黃5錢,硫黃1兩,升藥底2錢,枯礬3錢(以上爲乙組藥)。 主治:燥濕殺蟲。主治:濕毒疥瘡。

麻黃膏,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麻黃20斤(去根,淨,搗碎,用水3鬭,慢火煎濃汁如膏,入後藥末),白附子4兩,川烏頭4兩,兩頭尖(即竹節江烏,草烏亦可,以豆腐煮過用)4兩,川芩4兩,川當歸4兩,何首烏(去皮,不可用鐵刀,隻用竹刀切片用)4兩,防風(去蘆)4兩,荊芥穗4兩,白朮4兩。 主治:風氣痹木,半身不遂,手足癱瘓不仁,或走註疼痛,歷節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