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胎散中加入大腹皮,主要是為了 健脾利濕,消腫止痛。
大腹皮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腫止痛的功效。孕婦胎動不安,常與脾虛濕盛、氣血瘀滯有關。大腹皮能健脾利濕,消除脾胃濕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安胎止痛的作用。
此外,大腹皮還能 舒緩腸胃不適,對於孕婦常出現的胃口不佳、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利胎散中包含冬葵子,主要基於其潤腸通便及利水消腫的功效。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的作用,有助於孕婦緩解便祕,避免因便祕造成的胎兒宮內窘迫。同時,冬葵子也能利水消腫,有助於消除孕婦水腫,改善血液循環,保障胎兒的營養供應,進而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此外,冬葵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預防和緩解孕期常見的炎症反應,保障母體健康。總而言之,冬葵子在利胎散中起到潤腸通便、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綜合作用,有利於孕婦健康和胎兒發育。
利胎散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利濕,安胎止嘔: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孕婦常因脾胃虛弱、濕氣困脾而導致胎動不安、嘔吐不止。赤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濁,改善脾胃功能,進而安胎止嘔。
- 滲濕利水,消腫止痛:赤茯苓還有滲濕利水的功效,能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孕婦水腫。若孕婦因水濕停滯導致胎盤水腫,赤茯苓能利水消腫,減輕胎盤水腫,改善胎兒生長環境。
因此,利胎散中加入赤茯苓,旨在健脾利濕、安胎止嘔,並輔助滲濕利水,消腫止痛,以達到安胎保胎的效果。
利胎散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涼血止痛: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功效。孕婦胎動不安,常因血熱氣滯所致,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血熱,並能活血化瘀,止痛止癢,改善胎動不安的症狀。
二、疏肝理氣:赤芍也能疏肝理氣,調和氣血。孕婦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容易導致胎動不安。赤芍可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促進氣血流通,平復胎兒躁動。
總而言之,利胎散中使用赤芍,主要是利用其涼血止痛、疏肝理氣的功效,以緩解孕婦胎動不安的症狀。
利胎散中加入榆白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藥性:
1. 安胎止嘔:榆白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利濕、安胎止嘔的功效。妊娠期間,胎兒不穩,易出現妊娠嘔吐、胎動不安等症狀,榆白皮可清熱降火,安胎固胎,緩解嘔吐,穩定胎兒。
2. 利水消腫:榆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有效改善妊娠水腫,減輕孕婦的不適。
因此,利胎散中加入榆白皮,可發揮其安胎止嘔、利水消腫的功效,幫助孕婦安全度過妊娠期。
利胎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孕婦胎動不安,往往與濕熱內蘊有關,而黃芩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有助於化解孕婦體內濕熱,進而達到安胎的目的。此外,黃芩亦能清心安神,有助於改善孕婦焦慮不安的情緒,進一步促進胎兒的安穩成長。
因此,利胎散中加入黃芩,旨在清熱解毒,安胎寧神,以達到改善孕婦胎動不安的症狀。
利胎散方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溼,降濁止嘔:滑石性寒滑利,入膀胱經,能利水滲溼,清熱解暑,降濁止嘔。孕婦妊娠期,胎氣虛弱,易受外邪侵襲,導致水溼停滯,出現嘔吐、噁心等症狀。滑石能有效改善孕婦的脾胃功能,緩解噁心嘔吐,利於胎兒的生長發育。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滑石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孕婦孕期容易出現各種炎症,如陰道炎、膀胱炎等。滑石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幫助緩解炎症症狀,維護孕婦身體健康,保障胎兒的安全。
綜上所述,滑石在利胎散方中起到利水滲溼、降濁止嘔、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孕婦妊娠期間的各種不適症狀,爲胎兒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利胎散中包含瞿麥,主要原因如下:
- 利水消腫:瞿麥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孕婦懷孕期間,容易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瞿麥能幫助利水消腫,改善孕婦的不適。
- 清熱解毒:瞿麥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孕婦因濕熱所致的胎動不安、小便赤澀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利胎散中加入瞿麥,有助於改善孕婦水腫、胎動不安等問題,達到利胎安胎的效果。
利胎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養血,安胎止孕: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的功效。孕婦常有氣血不足、胎氣不穩的現象,當歸能補血養血,改善孕婦血虛狀態,進而安胎止孕,確保胎兒的正常發育。
- 調經止痛,促進血液循環: 當歸能調和氣血、疏通經絡,有助於改善孕婦血液循環,促進胎兒生長發育。同時,當歸還能緩解孕婦經痛、腰痛等不適症狀,幫助孕婦順利度過孕期。
利胎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利胎散為治妊娠期諸症之方,藥性偏寒涼,而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性過於猛烈,傷及胎兒。
- 緩解副作用: 利胎散中某些藥材如川芎、當歸等,可能引起胃腸不適,而甘草能緩解這些副作用,保護脾胃,使藥效發揮更穏定。
甘草在利胎散中,不僅能協調藥性,更能保護孕婦及胎兒,使藥效安全有效地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利胎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胎死未足月,臍腹(??)痛,小腹重墜,脈數澀者」。指婦人妊娠期間,胎兒於未足月時死亡,滯留腹中,導致臍腹周圍疼痛、小腹沉墜不適,脈象數而澀滯,顯示氣血運行不暢,兼有瘀熱內阻之證。古人認為胎死腹中,易致瘀血停滯,阻礙氣機,故需以活血利水、清熱通下之法治之。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組成分析
此方由十味藥組成,以利水滲濕、活血化瘀為主,兼清熱涼血、行氣止痛,結構層次如下:
利水通下藥:冬葵子、榆白皮、赤茯苓、飛滑石、瞿麥
- 冬葵子、榆白皮滑利下行,通竅利水,促使死胎排出。
- 赤茯苓、瞿麥利濕活血,助水道暢通。
- 滑石清熱利濕,滑竅通淋,減輕小腹重墜感。
活血化瘀藥:赤芍藥、當歸
- 赤芍涼血化瘀,緩解臍腹瘀痛;當歸養血活血,兼顧母體氣血,避免峻利傷正。
行氣導滯藥:大腹子
- 大腹子(檳榔)行氣消脹,破滯通絡,助氣血下行。
清熱安胎藥:黃芩
- 黃芩清熱燥濕,雖胎死腹中,仍防殘留濕熱損傷母體。
調和藥性:粉草(甘草)
- 緩和諸藥峻利之性,協調藥效。
2. 配伍邏輯
此方以「通利」為核心,結合「活血」「清熱」三法,針對胎死腹中後「瘀、濕、熱」互結之病機:
- 利水通下:直接促進子宮收縮及產道潤滑,助死胎排出(如冬葵子、榆白皮)。
- 活血化瘀:改善局部氣血瘀滯,緩解腹痛(赤芍、當歸)。
- 清熱燥濕:防止瘀久化熱或濕熱蘊結(黃芩、滑石)。
3. 治療原理
古人認為死胎滯留,需以「滑利下行」之藥為主,使胎體易於脫落排出。本方不直接使用峻猛破血藥(如三稜、莪朮),而是通過利水活血、行氣導滯間接推動瘀血與死胎,較為溫和,適合體虛或未至危急者。脈數澀反映血瘀濕阻,故配伍兼顧氣血與濕熱調理。
總結
「利胎散」為古代處理胎死腹中的實用方劑,其設計緊扣「通利下行」原則,結合活血、清熱,標本兼治。全方偏重祛邪,但透過當歸、甘草稍護正氣,體現古人「有故無殞」的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大腹子1兩半,冬葵子3兩,赤苓1兩半,赤芍藥1兩半,榆白皮3兩,黃芩1兩半,飛滑石3兩,瞿麥3兩,當歸3兩,粉草1兩半。
上為散。
每服4錢,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利胎散具有活血化瘀、通經下乳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胎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九。 組成:大腹子1兩半,冬葵子3兩,赤苓1兩半,赤芍藥1兩半,榆白皮3兩,黃芩1兩半,飛滑石3兩,瞿麥3兩,當歸3兩,粉草1兩半。 主治:胎死未足月,臍腹(??)痛,小腹重墜,脈數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