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利膈化痰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其祛痰止咳及消痰散結的功效。天南星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消腫之效。其能溫肺化痰,對於寒痰凝滯、咳喘痰多者尤為有效;同時,其亦能消散痰結,適用於痰濁阻滯、胸悶氣短等症。因此,天南星在利膈化痰丸中,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化痰止咳、消痰散結的作用,達到治療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病症的效果。
利膈化痰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化痰: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文蛤能有效清熱化痰,促進痰液排出。
2. 和胃利膈:文蛤還具有一定的和胃利膈功效,可緩解胃氣不和、胸膈滿悶等症狀。對於因痰熱阻滯胃絡而引起的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文蛤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利膈化痰丸中加入文蛤,既能清熱化痰,又能和胃利膈,有助於整體改善痰熱壅肺所致的症狀。
利膈化痰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利膈化痰丸主治痰濕阻滯,胸膈不利,故以半夏燥濕化痰,通暢氣機。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降逆止嘔之功。痰濕阻滯中焦,上逆於心肺,可引起噁心嘔吐,而半夏能降逆止嘔,緩解相關症狀。
因此,利膈化痰丸中包含半夏,是為了發揮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痰濕阻滯,胸膈不利之目的。
利膈化痰丸中加入瓜蔞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化痰: 瓜蔞仁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利膈開胸的功效。對於痰熱鬱結、胸悶氣促、咳嗽痰多等症狀,瓜蔞仁能有效清熱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 寬胸利氣: 瓜蔞仁能寬胸利氣,緩解胸部鬱悶、氣機不暢等問題。對於因痰熱阻滯引起的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瓜蔞仁能起到疏通氣道、緩解胸悶的輔助作用。
總之,利膈化痰丸中加入瓜蔞仁,旨在通過其清熱化痰、寬胸利氣的功效,達到祛除痰熱、改善呼吸道症狀的目的。
利膈化痰丸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潤肺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熱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化解痰液,促進其排出。
- 利膈開胃:川貝母還具備利膈開胃的作用,能緩解胸膈滿悶、食慾不振等症狀,促進脾胃運化,使藥物更好地吸收。
因此,利膈化痰丸中加入川貝母,可以起到潤肺化痰、利膈開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咳嗽痰多、胸膈滿悶等症狀。
利膈化痰丸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利膈化痰丸主要用於治療胸膈滿悶、痰多咳嗽、食慾不振等症狀,香附可幫助舒緩肝氣鬱結,促進氣機流通,改善胸悶不適,有助於化痰止咳。
- 健脾和胃,消食導滯:香附還具有一定的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作用。利膈化痰丸中常與其他健脾化濕藥物配合使用,可幫助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進而達到化痰止咳的效果。
主治功效
利膈化痰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資料,利膈化痰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涎壅塞、郁火熱於胸膈之間的病症,其功效為利膈化痰。以下將針對其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治療原理
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利膈化痰丸主要針對「痰」與「火」兩方面進行治療。
1. 化痰:
針對不同類型的痰:
- 古文中提到多種痰證,如風痰、食積痰、濕熱痰、老痰等。利膈化痰丸的組成中,南星、半夏能燥濕化痰,適用於寒痰、濕痰;貝母、栝蔞仁清熱化痰,適用於熱痰、燥痰;香附行氣化痰,適用於氣滯痰阻;蛤粉軟堅化痰,適用於頑痰、老痰。
- 《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到「利膈化痰丸,治胸膈痰氣最妙」,並指出可配合杏仁泥、生薑汁等加強化痰效果。
- 《明醫指掌》中提到「積痰嗽者,非青黛、栝蔞不除」,指出青黛、栝蔞對於積痰有良好的療效,而利膈化痰丸中含有栝蔞仁。
祛痰方法:
- 除了直接化痰,古文中還提到可以用「探吐痰」的方法,如《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到「春以芭蕉湯探吐痰」。這表明利膈化痰丸可能具有一定的催吐作用,以排出壅塞的痰涎。
2. 清熱:
- 針對郁火:
- 古文提到「痰火大盛」、「郁火熱于胸膈之間」,說明痰證常與火熱相伴。利膈化痰丸中的貝母、栝蔞仁具有清熱之效,可以針對性地治療痰熱壅盛的情況。
- 《明醫指掌》中提到「痰因火動,逆上作嗽者,先治火」,並列舉了黃柏、知母、山梔、芩、連等清熱藥物,之後再用栝蔞、青黛、貝母等治痰。這表明清熱是治療痰火的重要步驟,而利膈化痰丸的組成符合這一原則。
3. 調理氣機:
- 疏肝理氣:
- 香附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疏肝理氣、調暢氣機的作用。痰的產生常與氣機不暢有關,因此理氣有助於化痰。
- 《明醫指掌》中提到「若鬱於肺經作嗽,胸滿涎多」,可以用二陳加枳殼、桔梗、栝蔞等藥物,並結合南星、貝母等化痰藥,這與利膈化痰丸的組方思路相符。
4. 兼顧脾胃:
- 健脾化痰:
- 雖然利膈化痰丸的組成中沒有直接健脾的藥物,但古文中提到與其他方劑的合用,如《明醫指掌》中提到利膈化痰丸可以與參苓白朮散、建中湯、枳桔二陳湯、保和丸等合用,這些方劑都具有調理脾胃、健脾化濕的作用。脾胃為生痰之源,因此健脾化濕可以從根本上減少痰的產生。
總結
綜上所述,利膈化痰丸通過化痰、清熱、理氣等多重作用,針對痰涎壅塞、郁火熱於胸膈之間的病症進行治療。其組方兼顧了不同類型的痰證,並通過與健脾化濕方劑的合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各古文的記載相互印證,進一步佐證了利膈化痰丸的療效和應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青黛4錢,制半夏2兩(薑炒),川貝母2兩,黑醜2兩,杏仁(炒,去皮尖)2兩,枳殼2兩(炒),瓜蔞仁(去殼,微炒)2兩,黃連(炒)2兩,皂莢1兩(熬膏),香附子2兩(炒),陳皮2兩。
上藥皂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食遠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利膈化痰丸, 出處:《袖珍》卷一。 組成:白朮4兩,皂角(去皮弦子)3兩,生半夏(切)、白礬2兩(研)。 主治:痰氣。
利膈化痰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南星、蛤粉(研細)1兩,半夏、瓜蔞仁、貝母(去心)、香附半兩(童便浸)。 主治:豁痰疏鬱,泄火散熱,降逆氣,潤肺止嗽。主治:一切痰涎壅塞,鬱火熱於胸膈之間,痰喘不利。
利膈化痰丸, 出處:年氏《集驗良方》卷四。 組成:青黛4錢,制半夏2兩(薑炒),片苓1兩,川貝母2兩,黑醜2兩,杏仁(炒,去皮尖)2兩,枳殼2兩(炒),瓜蔞仁(去殼,微炒)2兩,黃連(炒)2兩,皂莢1兩(熬膏),香附子2兩(炒),陳皮2兩。 主治:一切濕鬱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