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痰丸
SHI T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濕痰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原因如下:
- 化痰止咳: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對於濕痰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 祛風散寒: 天南星亦可祛風散寒,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咳嗽、鼻塞等症狀也有一定作用。
濕痰丸的組成中加入天南星,旨在針對濕痰咳嗽,利用其燥濕化痰、祛風散寒的功效,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濕痰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濕痰常伴隨胸悶、咳嗽、痰多黏膩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化解濕痰,使痰液稀薄易咳出。
- 止嘔降逆: 濕痰阻滯中焦,易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的降逆止嘔作用,能有效緩解濕痰引起的胃氣上逆,使嘔吐症狀得到改善。
總之,半夏在濕痰丸中發揮著燥濕化痰、止嘔降逆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有效治療濕痰證。
濕痰丸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化痰:文蛤味甘鹹,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濕痰阻肺所致的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文蛤能有效清除痰液,緩解呼吸道阻塞。
- 利水滲濕:文蛤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過多的濕氣,進一步減輕濕痰的形成。濕邪與痰液相互交纏,文蛤既能化痰,又能利水,可有效根治濕痰病症。
主治功效
濕痰丸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理
濕痰丸主要由天南星、半夏和文蛤三味藥組成。其藥理作用如下:
- 天南星: 性味辛溫,具有燥濕化痰、散結止痛的功效。能針對體內濕痰,將其乾燥化解,並能消散凝結的痰核。
- 半夏: 性味辛溫,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善於燥濕化痰,特別是對脾胃濕痰有良效,並能降逆止嘔,解決因痰濕阻滯引起的胃氣上逆。
- 文蛤: 性味鹹寒,有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的作用。能軟化體內凝結的痰核,並有清熱解毒之效,改善因痰濕鬱積而產生的熱象。
從古籍資料來看,以朱丹溪為首的醫家所使用的「燥濕痰丸」,與濕痰丸的組成有所差異。丹溪的燥濕痰丸主要由青黛、椿皮、蛤粉、滑石、乾薑(炒)和黃柏(炒)組成,其中:
- 青黛: 解鬱熱,清熱解毒。
- 椿皮: 收澀止瀉。
- 蛤粉: 鹹寒,入腎,有軟堅散結之效。
- 滑石: 利竅,利濕。
- 乾薑: 味苦,斂肺氣下降,溫中散寒,使陰血生。
- 黃柏: 苦寒,清熱燥濕。
丹溪所使用的燥濕痰丸,雖與現代所指的濕痰丸組成不同,但兩者在化濕痰的功效上,是相通的。丹溪方更注重清熱利濕,而現代濕痰丸則側重於燥濕化痰。
主治與病機
綜合古籍記載,濕痰丸主要針對以下病症:
- 濕痰證: 濕痰,古人認為是濁氣,因體內濕邪停滯,與痰濁膠結而成。其臨牀表現可見痰多、胸悶、咳喘、肢體沉重等症狀。丹溪認為「凡濁氣即是濕痰」,故針對濕痰的治療,即是針對體內的濁氣。
- 帶下病: 古人認為帶下病與濕濁下注有關,濕痰丸透過燥濕化痰,可治療此類疾病。此處需注意,丹溪的燥濕痰丸,與現代濕痰丸雖然組成不同,但在治療帶下病上,古人認為有其共通之處。
- 便濁、夢遺: 部分患者因濕熱下注或腎氣不固,導致小便混濁或夢遺,濕痰丸可透過清熱利濕,達到治療效果。
- 中焦不清: 有些肥胖人士,因飲食肥甘厚味,導致中焦不清,濕濁下注,產生白濁等症狀,濕痰丸可助於化解中焦濕濁。
從病機上看,濕痰丸主治的病症,多與痰濕內盛有關。濕邪滯留體內,與痰濁膠結,阻礙氣機運行,導致上述諸多病症。
治療原理
濕痰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在於:
- 燥濕化痰: 天南星和半夏均有燥濕化痰之效,能將體內濕邪乾燥化解,消除痰濁。
- 軟堅散結: 文蛤的軟堅散結作用,可針對體內凝結的痰核,進行軟化和消散。
- 清熱解毒: 文蛤同時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改善因痰濕鬱積而產生的熱象。
從丹溪的經驗來看,其燥濕痰丸的組方,重點則在於清熱、利濕、降氣:
- 清熱解鬱: 青黛能清解體內鬱熱。
- 利濕: 滑石利竅,能將體內濕邪排出。
- 降氣: 乾薑能斂肺氣下降,使氣機運行順暢。
- 軟堅散結: 蛤粉具軟堅散結之效,可針對凝結的痰核。
總之,濕痰丸或丹溪燥濕痰丸,其治療原理均在於針對痰濕之本,或燥濕化痰,或清熱利濕,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總結
濕痰丸的主要功效在於燥濕化痰、軟堅散結、清熱解毒。 主要針對體內濕痰凝結而導致的相關病症,如痰多、胸悶、咳喘、帶下病、便濁等。 其治療原理是透過藥物的協同作用,將體內濕邪乾燥化解,消散凝結的痰核,使氣機運行順暢,恢復身體的正常機能。
傳統服藥法
南星1兩,半夏2兩,蛤粉3兩。
燥濕痰。
上為末。蒸餅為丸,青黛為衣。
《重訂通俗傷寒論》本方用法:薑制南星、薑制半夏各一兩、海蛤粉二兩、上青黛二錢,共研細勻,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朝、晚各服錢半或二錢,廣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痰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二。 組成:南星1兩,半夏2兩,蛤粉3兩。 主治:燥濕痰。主治:濕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