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醫話

清代醫家計楠所著的《客塵醫話》,是一部薈萃臨床經驗與學術見解的重要著作,刊於嘉慶九年(1804年)。此書名為「醫話」,顧名思義,並非嚴謹的醫學百科全書或系統理論鉅著,而是作者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對特定疾病、症狀、診治思路的隨筆記錄、心得體會或與醫友交流討論的結晶。這種形式的醫學著作,往往更能體現醫者個人的臨證智慧、對經典的理解與活用,以及對當時醫學難題的探索。

《客塵醫話》全書共分三卷,涵蓋了中醫臨床中的三大重要範疇:雜證述略、婦科述略和產後述略。這種分類結構清晰,反映了計楠對內科常見病、婦科疾病及產後病的重視與深入研究。這部書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了前人的經驗,更在於其中融入了計楠個人的獨到見解與驗證有效的診治方法,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醫話》的形式與價值

在開始深入分析具體內容之前,理解「醫話」這種體裁在中醫學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與《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理論與方證結合的經典、或《醫宗金鑑》等集大成的醫學叢書不同,「醫話」更接近於現代的病例討論、經驗分享或臨床札記。它們往往針對臨床中的疑難雜症、常見病的變證或某些特定病種進行深入探討。醫話的寫作風格常較為靈活,語言也相對生動,能更直接地反映出醫者面對具體病患時的思維過程。計楠的《客塵醫話》,便是清代醫話著作中的一部代表,透過這些記錄,讀者得以一窺當時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如何思考、診斷和治療疾病。書名「客塵」或許寓意醫者將世間病痛視為短暫的「客塵」,而自身則以醫術為掃除客塵之掃帚,又或暗示醫者如旅人客居塵世,將所見所聞所悟記錄下來,寄託其對醫道的體悟。

卷一:雜證述略

雜證即涵蓋了內科大部分非婦科、產後及傷科等範疇的疾病。《客塵醫話》的卷一集中闡述了計楠在處理各種複雜內科疾病時的學術觀點和診療經驗。如同書中所引述的精髓:「雜證之治,當以正治為主,邪治為輔。」這體現了中醫治療疾病時強調扶助正氣、祛除邪氣的基本原則。但在具體應用上,計楠並非固守成規,而是靈活變通,正如他所強調的「辨證論治,乃醫之大法。」這八個字,是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核心,意味著必須根據病人具體表現的症狀、體徵來分析判斷病因、病位、病性、邪正關係,從而確立相應的治療方法,而不是簡單地套用固定的方劑或方法。

卷一中對「爛喉發癍疹」的論述,尤其能體現計楠作為一個時代醫者的敏銳觀察力。他注意到當時這種病症在兒童中致死率很高,並將其根源部分歸結於「種痘」後導致的體質虧虛,使得邪毒未能充分透發而蘊伏體內,一旦感受外邪便乘機爆發。這種將疾病表現與當時的公共衛生措施(種痘)聯繫起來的視角,展現了超前的流行病學思維。他分析了治療的兩難:用寒涼怕內陷,用透表又怕傷正。在借鑒《金匱要略》升麻鱉甲湯的同時,他也不泥古,對古方中的某些藥物(如蜀椒、雄黃)提出質疑,認為可能存在傳抄錯誤,強調「醫者當息心揣度,用古而不泥於古,轉機則在於臨症活變」。他還根據濕熱、痰火等不同邪氣類型提出了治療原則(清透、清滲、消降),並明確指出了預後不良的徵象(爛至小舌、鼻塞閤眼、色白如粉皮樣),以及相對輕證的治療思路,強調使用「輕清之品」而避免過早使用滋膩、苦寒的藥物。這一段論述層次分明,既有對病因病機的分析,又有對經典的批判性繼承,更有詳細的臨床辨證要點和治療禁忌,極具實用價值。

對於「南人多溫熱病,而少真正傷寒」的觀察,則反映了地域氣候對疾病類型影響的認識,以及計楠對當時醫學思潮的把握。清代是溫病學派崛起的關鍵時期,葉天士等醫家對溫熱病的深入研究極大地豐富了中醫外感病的治療體系。計楠認可溫病學說的價值,並強調在溫熱病診治中「於舌色尤為先務」,可見他對溫病學派理論和診斷方法的學習與應用。

卷一中關於「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討論,觸及了中醫一個根本性的理論問題:發病是否都源於體虛?計楠引用了《內經》的說法,但也緊接著指出「然亦不可執也」。他舉例說明,即使是體質強壯的人,也可能因為感受「淫邪賊風」或飲食不節而致病,此時反而需要使用「發表攻裡」的祛邪方法,甚至引用了金元時期劉河間的「推陳致新」法。他批評那種「不論虛實,動手便用補益」的僵化思維,認為那與「膠柱而鼓」無異,強調「五虛死,五實亦死」,以及「毋實實,毋虛虛」的治療原則。這段論述體現了計楠對邪正關係的辯證理解,以及治療必須區分虛實、不能濫用補法的實事求是精神。

對「瘧病」的論述,則聚焦於汗的處理。計楠認為瘧病往往伴有汗出,是因為「暑為陽邪,陽邪多汗」,因此不應僅因汗多就急於「固表」止汗,以免留邪。他主張「汗少不妨更發汗,汗多不必再發汗,但以輕清和解,治之可也」,顯示出對瘧疾病機的細緻體察和治療上的平和方針。

總體而言,卷一「雜證述略」展現了計楠廣泛的臨床視野,對多種內科疾病的深入思考,對經典的批判性繼承與靈活運用,以及對當時新興醫學理論的學習與融匯。其強調辨證論治、區分虛實、隨機應變的思想,是中醫臨床寶庫中的重要遺產。

卷二:婦科述略與胎前論治

卷二專門討論婦科疾病,開篇即點明診治婦人病的核心:「必先明衝任之脈」。衝脈和任脈是與女性生理病理關係最為密切的兩條奇經,它們起於「胞中」(子宮),與生殖功能、月經、妊娠、分娩密切相關。計楠強調理解衝任的功能和病變,是掌握婦科疾病「本原」的關鍵,並告誡不能簡單地用治療男子的方法來應付婦科病。這突顯了中醫婦科作為一個獨立專科的必要性與特殊性。

書中特別提到了「肝氣之病」在婦女中的普遍性。計楠觀察到,即使是年少的女性也常有肝氣不舒的症狀(左脅下痞積脹滿嘔逆),認為這可能與「先天之肝血不足」有關。而對於生育頻繁的成年婦女,血虧更甚,導致「肝愈旺」,進而影響胃、足,甚至引發痙厥。在這裡,計楠對「肝無補法」的傳統觀點進行了辨析。他引用張景岳的觀點,指出「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非謂肝血之不可補」。肝氣需要疏達,但肝血、肝陰卻常不足,需要滋養。他強調「補肝血莫如滋腎水」,因為腎是肝的母,滋腎水可以「補水滋木」,母旺則子強。他以逍遙散為例,說明治療肝病並非一味疏瀉,逍遙散中的當歸、白芍就是補肝血藥。他警告臨床中切忌濫用破氣耗散之品(如枳殼、香附、青皮),以免進一步損傷元氣。這段論述深刻揭示了女性生理(以血為重)與肝臟功能(肝主藏血、主疏泄)之間的關係,以及治療肝病時補瀉兼施、滋養肝陰的重要性。

對於「婦人血結胞門」的病症,計楠指出是由於瘀血阻滯胞宮所致,可能導致上下各種症狀。他強調治療時首先要「開痹破陰結」,即活血化瘀,而非簡單滋補,以免滋膩礙邪或導致其他問題。他推薦張景岳的相關方劑,認為其較古方更為「靈動」,再次顯示了其推崇活用方劑、不拘泥於古的態度。

卷二還包含了「胎前論治」,這部分雖歸於婦科述略下,但內容專注於妊娠期疾病。計楠認為妊娠期間治療疾病非常棘手,尤其面對傷寒或溫熱病,需要極其謹慎。他高度評價張誕先的「舌鑑六條」,認為其為診斷要訣,並詳細引用了其中幾條關於面色和舌苔與病變、預後的關係及相應的治法(如微汗、溫中、微利、清利水藥、急下)的論述。這部分內容體現了計楠在處理妊娠期複雜疾病時,對舌診這一重要診斷手段的依賴,以及在危急情況下(如面舌俱黑,水火相刑;或面赤者,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果斷決策、權衡母子安危的臨床經驗。

「胎前論治」中列舉了多種安胎方劑,如加味安胎飲、加味參橘飲、加減和氣安胎飲等,針對孕期常見的元氣不足、腹痛、情緒不暢、水腫等不同症狀。這些方劑配伍嚴謹,多以補氣血、健脾胃、理氣安胎藥物為主(如人參、白朮、當歸、陳皮、砂仁、蘇葉、黃芩等),並根據具體病機加入相應藥物(如白芍、半夏、橘紅、青皮、石決明等),體現了計楠在保胎安胎方面的經驗積累和辨證細緻。例如,針對元氣不足伴胎動,用補氣血、健脾、理氣、安胎藥;針對胎痛,用補氣血、健脾、理氣、和胃、止痛藥;針對多怒胸悶,用補氣血、理氣、解鬱、安胎藥。這些具體的方藥記錄為後世提供了寶貴的臨床借鑒。

卷三:產後述略

雖然提供的文本中關於卷三的具體內容較少,僅有「產後之病,多由血虛氣弱」以及列舉了四物湯和補中益氣湯這兩個基礎方。但這簡潔的概述已經抓住了產後病的核心病機。分娩過程會大量耗損氣血,導致產婦體質虛弱,因此血虛氣弱是產後最常見、也是許多疾病發生的基礎。計楠在產後病的治療上,強調「補血法」和「補氣法」,這與其對產後病病機的認識高度契合。四物湯是經典的補血調血方,而補中益氣湯則是著名的補中益氣升陽方。這兩個方劑的選用,說明計楠在產後治療上以扶助正氣(補氣血)為首要原則,在此基礎上再針對具體症狀進行加減。雖然具體病案和更詳細的治療策略未在提供的文本中展示,但可以推測,卷三應是圍繞如何通過補益氣血來處理產後可能出現的惡露不盡、腹痛、發熱、汗出、鬱證、乳汁不通等一系列問題展開的。

計楠的學術思想與臨床特色

綜合全書三個卷的內容,計楠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特色可歸納如下:

  1. 實踐出真知: 作為一部「醫話」,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記錄了大量的臨床經驗和心得。計楠在書中對許多疾病的病因病機進行了細緻分析,並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藥和臨證注意事項,這些都是其長期臨床實踐的結晶,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2. 重視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乃醫之大法」貫穿全書。無論是雜證中的虛實辨別、溫熱病與傷寒的區分,還是婦科病的衝任辨證、肝氣病的分型,以及產後病的氣血虛弱判斷,都強調了診斷明確、辨證精準是治療有效的基礎。
  3. 批判性繼承經典: 計楠對《金匱要略》、《內經》等經典有所學習和引用,但同時也敢於質疑古方,強調「不泥於古,轉機則在於臨症活變」。這是一種科學的治學態度,體現了醫學發展需要不斷驗證和創新。
  4. 融匯各家學說: 計楠明顯受到了溫病學派(葉天士)、金元醫家(劉河間)以及明清醫家(張景岳、張誕先)的影響。他在臨床中靈活運用不同醫家的理論和方劑,顯示了其廣博的學識和開放的學術視野。
  5. 關注時代與地域特色: 對爛喉痧與種痘關係的觀察,對南北方外感病差異的認識,都說明計楠是一位與時俱進、關注環境和社會因素對疾病影響的醫者。
  6. 治療原則靈活穩健: 在治療上,他強調「正治為主,邪治為輔」,但也認識到邪氣實者需要攻伐。他反對僵化的補法,也反對濫用耗散之品。在婦科和產後病的治療上,則突出補益氣血的重要性,並結合具體病機進行治療。其用藥風格趨於穩健平和,但又不失應有的祛邪力度。

結語

《客塵醫話》是清代醫家計楠留給後世的一部寶貴醫學文獻。它以「醫話」這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記錄了作者在內科、婦科、產後科等領域的豐富臨床經驗和獨到的學術見解。書中對複雜病症的辨析、對經典方藥的活用與批判、對當時醫學新知的採納,以及對辨證論治原則的深刻踐行,都為後世醫者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和借鑒。尤其是其在婦科領域對衝任的重視、對肝血虧虛導致肝氣病的闡釋,以及在妊娠期疾病處理上的謹慎與智慧,都展現了其作為一位傑出婦科醫家的造詣。儘管提供的文本內容有限,未能窺得全豹,但從已有的章節中,我們足以體會到計楠深厚的理論功底、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靈活變通的醫學思想。這部《客塵醫話》不僅是研究清代醫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對於今天的臨床醫生而言,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提醒我們在繼承經典的同時,更要注重臨床實踐、深入辨證、靈活施治,方能真正服務於病患。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