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楠

《客塵醫話》~ 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

1. 卷一

2. 雜症述略

爛喉發癍疹,近時甚多,在稚年不治者,十有八九。何也?其根由於種痘,近時嬰孩稟質既薄,痘師防其發點繁多,下苗甚輕,多者數十顆,少者不過數顆,而先天臟腑之毒,未經盡透。

一遇時感傳染,乘機而發,治之以寒涼之劑,則必至下陷;治之以透表之劑,則又邪未達而本先撥,蘊伏咽喉,隨即潰爛而亡,其危可勝言哉!讀《金匱》書,有「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吐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之文,蓋以升麻透厲毒,鱉甲泄熱守神,當歸和血調營,甘草瀉火解毒,即《內經》所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之旨。

繹其意,實與此症相類,而方內有蜀椒、雄黃,似當加於陰毒方中,或因傳寫之訛,醫者當息心揣度,用古而不泥於古,轉機則在於臨症活變也。

李云浦云:爛喉痧一症,風熱者宜清透,濕熱者宜清滲,痰火凝結者宜消降。蓋邪達則痧透,痧透則爛自止,若過用寒涼,勢必內陷,其害不淺。但其證有可治有不可治,口中作臭者,謂之回陽,其色或淡黃,或深黃,此係痰火所致,皆可治也。如爛至小舌,鼻塞閤眼朦朧,是毒氣深伏,元氣日虛,色白如粉皮樣者,皆不可治也。

爛喉發癍斑,半由於元虛不正,時邪易於感染,重者用紫背浮萍、生石膏等藥,透毒解熱;稍輕者,只宜用大力子、桑葉、杏仁、連翹、桔梗、荊芥、萆薢、花粉,輕清之品,清邪化熱,不得早用大生地、麥冬等以膩之,亦斷不可用黃連、黃芩太苦大寒等品以遏。此等時證,其勢危速,須細心詳慎審脈察色,庶幾不致誤治也。

南人多溫熱病,而少真正傷寒,不可概從六經論治。蓋傷寒六日傳遍,多有變證,溫熱惟留戀一經,或傳入營分,從風從濕,必潛心細究,於舌色尤為先務。葉天士前輩《溫熱論治》數條,發前人所未發,最為切要,學者宜宗法焉。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曰不能治其虛,焉問其餘?然亦不可執也。強壯之人,思慮應酬之間,為淫邪賊風所乘,或自恃脾強,過啖甘肥炙眊,釀成膠痰實火,亦宜發表攻裡,如河間推陳致新之法,有何不可。若因循顧忌,治不中肯,久則反傷正氣,所謂五虛死,五實亦死。

又云:毋實實,毋虛虛是也。若不論虛實,動手便用補益,執扶正化邪之說,與膠柱而鼓者何異耶?

瘧病無汗,要有汗固矣,至於有汗要無汗,亦不可不斟酌也。雖有虛實之不同,其根未有不因暑邪內藏,陰邪外束所致。暑為陽邪,陽邪多汗,故瘧往往有汗,豈可因其汗多,早加固表之藥,以致病情反覆。故古人但言久瘧扶正為主,未嘗言固表也。愚謂:汗少不妨更發汗,汗多不必再發汗,但以輕清和解,治之可也。

白話文:

雜症述略

孩童時期喉嚨潰爛併發疹子,近來十分常見,未經治療者十之八九都會死亡。這是為什麼呢?根本原因在於種痘。現在嬰兒體質普遍虛弱,痘醫為了防止痘點過多,接種的痘苗很輕,多則幾十顆,少則幾顆,先天臟腑的毒素沒有完全排出。

一旦遇到時疫傳染,便乘虛而入,發病。如果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則會導致病情下陷;如果用透表發汗的藥物治療,邪氣還沒有到達肌表就被驅散,邪氣就會潛伏在咽喉,隨即潰爛致死,其危險性不言而喻!讀《金匱要略》一書,有「陽毒的病症,臉上會出現紅色斑點像錦緞的花紋一樣,咽喉疼痛,吐膿血,五日內可以治癒,七日內則不可治癒,升麻鱉甲湯主治」的記載,這是因為升麻可以透發厲毒,鱉甲可以清熱護心神,當歸可以補血調和營衛,甘草可以瀉火解毒,這符合《內經》所說的:「內有熱邪,用鹹寒的藥物治療,輔以苦甘的藥物」的原則。

仔細推敲其意,實際上與這種疾病很相似,但方劑中含有蜀椒、雄黃,似乎應該加入陰毒的方劑中,可能是抄寫時的錯誤。醫生應該仔細思考,學習古代醫案但不拘泥於古方,關鍵在於臨症變通。

李云浦說:爛喉痧這一症狀,風熱型的應該清熱透邪,濕熱型的應該清熱利濕,痰火凝結型的應該消痰降火。邪氣到達肌表則痧疹透發,痧疹透發則潰爛自然停止,如果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勢必導致病情內陷,危害很大。但是,這種病症有的可以治癒,有的則不可治癒。口中發臭的,稱為回陽,顏色可能是淡黃色或深黃色,這是痰火引起的,都是可以治癒的。如果潰爛到小舌頭,鼻塞眼睛朦朧,這是毒氣深入,元氣衰竭,顏色像粉皮一樣白的,都是不可治癒的。

爛喉發癍斑,一半是由於元氣虛弱,正氣不足,容易感染外邪。病情嚴重的,用紫背浮萍、生石膏等藥物透邪解熱;病情較輕的,只宜用大力子、桑葉、杏仁、連翹、桔梗、荊芥、萆薢、花粉等輕清的藥物,清熱解邪,不能過早使用生地黃、麥冬等滋膩的藥物,也不能使用黃連、黃芩等苦寒的藥物來抑制病情。這種時疫,病情發展迅速,必須細心謹慎,仔細診察脈象和面色,才能避免誤治。

南方人多患溫熱病,而真正傷寒的較少,不能一概而論,按照六經辨證施治。因為傷寒六日後就會遍及全身,多有變證,溫熱病則只局限於一經,或者傳入營分,或因風或因濕,必須細心研究,舌苔顏色尤為重要。葉天士前輩的《溫熱論治》中多條論述,開前人之未發,最為精要,後學應該效法。

邪氣所聚集的地方,那裡的正氣一定虛弱。所以說,不能治療其虛弱,其他也就不用問了。但是也不能執著於此。身體強壯的人,因為思慮勞累,受到淫邪風邪的侵襲,或者自恃脾胃強健,過度食用甘肥厚膩的食物,導致痰火凝結,也應該發表攻裡,像河間學派推陳致新的方法,有何不可?如果猶豫不決,治療不得要領,時間一長,反而會傷及正氣,所謂「五虛則死,五實則死」。

又說:不要過度實證治療,也不要過度虛證治療。如果不管虛實,一出手就用補益的藥物,執著於扶正祛邪的說法,與「膠柱鼓瑟」又有何不同呢?

瘧疾無汗,一定要發汗;至於有汗的,要不要發汗,也要仔細斟酌。雖然有虛實的區別,但其根本原因無不因為暑邪內藏,陰邪外束所致。暑邪屬陽邪,陽邪多汗,所以瘧疾往往有汗,怎麼可以因為汗多,就急忙使用固表藥物,以致病情反复?所以古人只說久瘧以扶正為主,從未說過要固表。我認為:汗少不妨再發汗,汗多不必再發汗,只要用輕清和解的藥物治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