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醫話》~ 卷一 (3)
卷一 (3)
1. 雜症述略
此後天有形之氣血,調治之理,至若先天元陰元陽,則陰虛陽必薄,陽虛陰必乘;但當峻補,陰陽無暇為升降,標計也。
陽虛而見陽熱之症,是真火無根而脫出也;陰虛而見陽熱之症,是陰虛陽無所附而然也;陽盛而見陰寒之症,是陽盛拒陰也;陰盛而見陽熱之症,是陰盛格陽也。四者用藥不當,生死反掌。
腎者,胃之關。從陽則開,從陰則闔;陽太勝則開而為消,陰太勝則闔而為水,明矣。仲景治水腫,主之以腎氣丸,而治消渴亦然,寧不與陽盛有乖乎?然而此之消,是腎中陽虛不能收攝也;此之渴,是腎中陰虛,引水自救也。喻氏謂腎水下趨,故消;腎氣不上騰,故渴。均用此丸,蒸動腎氣,恐未必然。
咳嗽之症,大半由於火來剋金,謂之賊邪,最難速愈。因風寒外襲,而內生實火,急宜瀉之;若失於提解,久之傳變生痰,誤服陰藥,反成癆瘵。如果系虛火,惟有壯水一法;但養陰之藥,又皆阻氣滯痰,是在治之者靈也。如生脈六君湯、金水六君煎之類,最為妥當。
腎虛水泛為痰,有腎中陽虛,腎中陰虛,陽虛津液洋洋泛溢,味淡起沫,治宜補氣以生陰,則上泛可降;陰虛咳唾痰涎,味鹹黏膩,治宜益水以潛陽,則咳唾可平,治不可雜也。
鼓膈為難治之病,然鼓猶可治,膈斷不可治。鼓多實證,或痰或血,或氣或食,或水凝結於中,能先下其滯,繼以補養腸胃,漸能運化矣。《內經》雞矢醴之方,即治法也。至臂細臍凸,青筋繞腹,手心及背平滿,此臟氣已絕,死不治。若膈證始由肝火犯胃,木來侮土,謂之賊邪。
所以肝陰素虧,津液不足之體,嘔逆不止,久成噎膈,以至胃汁枯槁,痰涎壅塞,食不下達,仍復吐出。此病在賁門,固與反胃之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病在幽門者,判然兩途。經云: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今既食不能入,則臟腑之氣皆竭矣。故見此病,少可納穀,不出一年而死;全不納穀,不出半年而死。
春得病死於秋,秋得病死於春,金水相剋之時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色。要知金衰則水涸,水涸則小便短數而渾濁;氣不足則易郁,鬱則生熱,熱生則溺色變為黃赤矣,當求其本而治之。若徒執水液渾濁,皆屬於火,概施利水清熱之品,必致反增其病。
腳氣之病,多由濕熱,因濁邪下先受之也。膏粱者,濕熱內生,藜藿者,濕熱外侵,治宜分利滲濕固也。若有陰虛之極,不能吸氣歸元;陽虛之極,不能攝血歸經,陰陽偏勝,升降失司,於是陽獨浮於上,陰獨沉於下,足至暮則腫痛矣。治又宜補陰益氣,不可概施分利滲濕,以重傷其陰陽。是在觀形察脈,以細求之。
白話文:
雜症述略
人體後天之氣血,治療方法很多。但先天之元陰元陽,陰虛則陽氣必然衰弱,陽虛則陰氣必然亢盛;治療時需峻猛補益,陰陽失調時則無暇顧及升降的順序,這是治療的標誌。
陽虛卻出現陽熱的症狀,是因為真火無根而脫落;陰虛卻出現陽熱的症狀,是因為陰虛導致陽氣無依附而外泄;陽盛卻出現陰寒的症狀,是因為陽氣過盛抑制了陰氣;陰盛卻出現陽熱的症狀,是因為陰氣過盛遏制了陽氣。這四種情況用藥不當,都會導致生死攸關的後果。
腎是胃的關口。順應陽氣則開,順應陰氣則閉;陽氣過盛則開而導致消瘦,陰氣過盛則閉而導致水腫,這很明顯。張仲景治療水腫,主要使用腎氣丸,治療消渴也一樣,這難道不與陽盛相悖嗎?其實,這裡的消瘦,是因為腎中陽虛不能收攝津液;這裡的消渴,是因為腎中陰虛,身體自行引水以解救。喻氏認為腎水下趨導致消瘦,腎氣不上升導致消渴。都用腎氣丸來溫補腎氣,恐怕未必恰當。
咳嗽的症狀,大多數是由於心火克肺金,稱為賊邪,最難快速痊癒。由於風寒外襲,而內生實火,應該迅速瀉火;如果錯失了這個時機,久而久之就會化生痰飲,誤服滋陰的藥物,反而會變成肺癆。如果是虛火,就只有壯水之法;但是養陰的藥物,又都容易阻礙氣機,導致痰滯,這就需要醫生靈活應對。例如生脈六君湯、金水六君煎等方劑,是最為妥當的。
腎虛水泛成痰,有腎中陽虛和腎中陰虛兩種情況。陽虛則津液充盈泛溢,痰液味淡起沫,治療應該補氣以滋陰,這樣上泛之痰就能下降;陰虛則咳唾痰涎,痰液味鹹黏膩,治療應該益水以潛陽,這樣咳唾就能平息,治療不可混雜。
鼓膈是很難治的病,但鼓脹尚可治療,膈膜穿孔則不可治療。鼓脹大多是實證,可能是痰、血、氣、食,或水凝結在胸腹之中,可以先瀉去這些停滯之物,然後再補養腸胃,慢慢就能運化了。《內經》中的雞矢醴方,就是這種治療方法。至於手臂細弱、肚臍突出、青筋繞腹、手心和手背都脹滿,這說明臟腑元氣已絕,無法救治。如果膈證是因肝火犯胃,木來克土而引起的,稱為賊邪。
因此,肝陰素虛,津液不足的人,嘔逆不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噎膈,以致胃液枯竭,痰涎阻塞,食物不能下達,仍然嘔吐出來。這種疾病在賁門,與反胃症狀,早晨吃下去的食物晚上吐出來,晚上吃下去的食物早晨吐出來,疾病在幽門的症狀,是截然不同的。經書說:食物進入胃,再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來獲得氣機。現在食物都不能進入,那麼臟腑的元氣都將枯竭了。所以患上這種病,如果還能少量進食,不出一年就會死亡;完全不能進食,不出半年就會死亡。
春天得病,秋天會死;秋天得病,春天會死,這是金水相剋的時機。
心腎不足,小便渾濁,中氣不足,大小便都會變色。要知道金衰則水涸,水涸則小便短少而渾濁;氣不足則容易鬱結,鬱結則生熱,熱盛則小便顏色變成黃赤。治療應該從根本入手。如果只看到小便渾濁,都認為是火盛,一概使用利水清熱的藥物,必然會加重病情。
腳氣病,大多是由於濕熱,濁邪下注而引起的。飲食豐盛的人,濕熱內生;飲食粗淡的人,濕熱外侵,治療應該根據情況,分別使用利水滲濕、固澀的藥物。如果陰虛到了極點,就不能吸納元氣;陽虛到了極點,就不能收攝血液迴歸經絡;陰陽偏勝,升降失調,就會陽氣獨浮於上,陰氣獨沉於下,腳在晚上就會腫痛。治療還應該補益陰氣,不可一概使用利水滲濕的藥物,以免加重陰陽的損傷。這需要仔細觀察病人的形體和脈象,才能細緻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