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楠

《客塵醫話》~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雜症述略

衛屬陽,其氣慓悍,故行速;營屬陰,其氣靜翕,故行遲。瘧邪之間,一日及連二日發者,邪之著於營也,如周天之數,日行過之,月行不及,亦是陰陽遲速之分耳。

治疫之法,解毒為先務。吳又可專用大黃驅逐毒穢,但近時之人,體氣多薄,攻蕩難施,莫若張路玉用人中黃配蔥、豉等解毒藥,為起首方。葉天士用銀花、金汁涼解之品,最為穩當。喻氏云:上焦如霧,升而逐之,佐以解毒;中焦如漚,疏而逐之,佐以解毒;下焦如瀆,決而逐之,佐以解毒。觀其旨,病有上中下之分,而獨於解毒一言,叮嚀再四,豈非急於解毒之法哉?

疫者,穢惡之氣,互相傳染。吳氏謂:從口鼻而入,即踞膜原,但口鼻吸受,肺為出入之門戶,無有不先犯肺者。疫皆熱毒,肺金所畏,每見此症,身熱先有憎寒,肺先病也:繼而充斥三焦,或有逕走心包絡者,所謂厲氣,無非鬱熱也。至於疫邪漸解而肺蓄餘熱。每多咳嗆肌熱自汗等證,亦所謂肺先病而未愈之明徵也。

今人每遇房勞遺泄之後,偶感風寒發熱,即謂之陰證,病者怕虛,醫者怕表,不問現症如何,竟用參、地、附、桂溫熱峻補之劑,是則先補實其風寒於腎中矣,邪何由出耶?夫所謂陰證者,寒邪中於三陰經也。即使中於腎經,亦須先散少陰之風寒,如《傷寒論》中少陰發熱,仍用麻黃、細辛發表之法是也。

若果直中三陰,身不壯熱,有惡寒倦臥,厥冷喜熱等症,亦且先宜溫散,漸進滋補之法,此理不可不細辨也。

大概治膏粱者多滋養,治藜藿者多消散。然膏粱之體,易生痰積,由其多食厚味也,亦宜消散;藜藿之人,易於清減,由其自奉淡薄也,亦宜滋養。所謂人情物理,不可執一以施。

病有在下者,其見證反在上,如蓄血發狂是矣。在上者反在下,如肺氣壅,大便頻;肺氣虛,小便數是矣;在表者反在裡,如三陽合病下利是矣。在裡者反在表,如熱深厥亦深,及面反戴陽是矣。治宜細察。

衛為陽,風為陽邪,中風者,陽虛不能衛外,以類相從也,故多顯陽熱之症。治宜求受病之本,毋徒事於風藥,以重虛其表。

《傷寒論》云:能食者為中風,不能食者為中寒,則傷寒內中風之症,未嘗禁其食也。又云:欲飲水者,稍稍與之。蓋實火煩渴,得水則解,未嘗禁冷水也。乃醫者,凡遇此症,恐其傷胃,禁止勿與,是亦背先賢之在旨矣。

陰虛則陽無所附,氣有升無降,法當以滋陰藥為君,斂降之藥為佐。苟徒降其氣,則濁未必降,而清且隨虛矣。陽虛則氣中斷,氣有降無升,法當以補中藥為君,升舉之藥為佐,苟徒升其氣,則清未必升,而濁且隨干矣,此治陰陽之偏虛也。外此或七情逆滯,或氣血飲食痰阻,礙於中焦,妨其升降出入之路,其人元氣未虧,不妨升之降之也。

白話文:

雜症述略

人體衛氣屬陽,氣勢強勁,運行迅速;營氣屬陰,氣息平和,運行緩慢。瘧疾一天或連續兩天發作的,是邪氣侵犯營氣所致,如同周天運行,太陽每日運行一周,月亮則不能,這是陰陽運行速度不同的緣故。

治療瘟疫,解毒是首要任務。吳又可主張大量使用大黃驅逐毒邪,但現代人體質大多虛弱,難以承受峻猛的攻伐之法,不如張路玉用人中黃配伍蔥、豉等解毒藥作為初始方劑。葉天士用金銀花、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物,最为稳妥。喻氏說:上焦如霧氣,應予以升提而驅散,佐以解毒;中焦如污濁之水,應予疏通而排出,佐以解毒;下焦如水道,應予疏通而排出,佐以解毒。從他的論述來看,疾病有上中下之分,卻獨獨強調解毒,反覆叮囑,難道不是因為解毒至關重要嗎?

瘟疫是由於穢濁之氣互相傳染所致。吳氏認為:瘟疫從口鼻侵入,停留在粘膜,但口鼻是呼吸的門戶,肺臟必然首先受到侵犯。瘟疫都是熱毒,肺金最怕熱毒,所以發病初期常先有惡寒,這是肺先受病的表現;繼而蔓延至三焦,或直接侵犯心包絡,這便是所謂的厲氣,其本質都是鬱熱。等到瘟疫邪氣漸漸消退,但肺部仍留有餘熱,常出現咳嗽、胸悶、肌熱、自汗等症狀,這也是肺先受病而未痊癒的明顯徵兆。

現在有些人房事過度或遺精之後,稍微感受風寒就發熱,就認為是陰虛證,病人怕虛弱,醫生怕傷表,不論現狀如何,就使用人參、生地、附子、桂枝等溫熱峻補的藥物,這樣反而先將風寒補實於腎中,邪氣怎麼能排出呢?所謂陰證,是指寒邪侵入三陰經。即使寒邪侵犯腎經,也應先疏散少陰經的風寒,就像《傷寒論》中少陰經發熱,仍需用麻黃、細辛發汗解表一樣。

如果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沒有壯熱,而是惡寒、倦臥、厥冷、喜暖等症狀,也應該先溫散寒邪,然後再逐步滋補,這其中的道理必須仔細辨別。

總的來說,治療飲食精細的人多用滋補的方法,治療飲食粗淡的人多用消散的方法。但是飲食精細的人容易產生痰飲積滯,因為他們經常食用肥甘厚味;飲食粗淡的人容易消瘦,因為他們飲食清淡。所以,所謂人事物理,不能一概而論。

疾病在下焦,其表現症狀卻在上焦,例如蓄血而發狂就是如此;在上焦的疾病,症狀卻在下焦,例如肺氣壅塞,大便次數頻繁;肺氣虛弱,小便次數頻繁就是如此;在表證的疾病,症狀卻在裡證,例如三陽合病而下痢就是如此;在裡證的疾病,症狀卻在表證,例如熱在裡而厥逆也深,以及面部發紅等症狀就是如此。治療疾病應當仔細觀察。

衛氣屬陽,風邪屬陽邪,中風者,是因陽氣虛弱,不能衛護肌表,邪氣因相似而侵入,所以多表現為陽熱的症狀。治療應當尋找疾病的根本原因,不要僅僅依賴祛風藥物,以免加重表虛。

《傷寒論》說:能吃飯的是中風,不能吃飯的是中寒,那麼傷寒病中風的症狀,從未禁止病人進食。又說:想喝水的人,應少量給予。這是因為實熱煩渴,喝水就能解渴,從未禁止喝冷水。然而醫生們遇到這種情況,擔心傷胃,就禁止病人喝水,這也是違背前賢的旨意的。

陰虛則陽氣無處依附,氣機上而不下,治療應當以滋陰藥為主,佐以斂降之藥。如果單純降氣,則濁氣未必能下降,而清氣反而隨虛弱而下降;陽虛則氣機阻滯,氣機下而不上,治療應當以補中藥為主,佐以升提之藥。如果單純升氣,則清氣未必能上升,而濁氣反而隨虛弱而上升。這是治療陰陽偏虛的方法。此外,如果七情逆亂,或者氣血、飲食、痰飲阻滯中焦,妨礙了氣機的升降出入,而病人元氣未損,則不妨升之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