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醫話》~ 卷一 (4)
卷一 (4)
1. 雜症述略
有思慮傷脾,脾虛不能統血而失出者;有思慮傷脾,脾衰不能消穀而泄瀉者。失血斷不宜用涼血,泄瀉不宜用消導,以致脾氣愈傷,皆當扶養脾土為本,勿徒治其標。
《平脈》云: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迫促,上入胸膈。夫少陰脈不至,是先天元陽元陰受傷。腎者,先天也;脾胃者,後天也。先天既已受傷,則不能生乎後天,故脾胃之陰陽亦傷,不能運化水穀而生濕熱;濕熱下流,則膀胱之氣化不行,濁氣因而上入。濁氣上入,肺氣便壅,脾氣愈滯,於是為痰為飲,而食滯腹脹之症形焉。
其少陽生髮之氣,鬱而不得升,為周身刺痛,為嘔逆吞酸;心主之陽為濁陰所乘,則為心悸怔忡。是腎之一臟腑,而五臟六腑,皆為之不寧,故養身莫妙於節欲也。若不知此,而但以利氣行痰消食為治,則燥以傷其陰,利以傷其陽,不坐困乎?此專主腎虛而言也。
諸痛無補,言氣逆滯也。然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成病。真氣虛乏之人,諸邪易於留著,著則逆,逆則痛。疏刷之中,不可無補養之品。徒事攻擊,則正愈虛,邪愈著而痛無休止也。
所以脾胃亡液,焦燥如割,宜用地黃養陰等以潤之;脈陽澀陰弦,腹中急痛,當用小建中湯;肝血不足,兩脅脹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冷,心腹引痛,目不明瞭,爪甲枯面青,宜補肝湯。腎虛羸怯之人,房勞過度,胸膈間多隱隱痛,此腎虛不能約氣,氣虛不能生血之故,往往凝滯而作痛,宜用破故紙、萸肉、枸杞等溫腎,歸、芍等養血。至於頭痛,有氣虛,有血虛,有腎虛,皆不可無補也。
風溫溫瘧之病,其根得之於冬令,中於風寒,遇溫而發,其氣自內而達於外,故多汗。不比風邪外束,閉其營衛,當發汗解肌也。治故以發表為逆,亦不可因汗而斂之。致變別病,務以清解得宜。
吐血一證,繆氏云:治有三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不循經絡者,氣逆上壅也,行血則使循經絡,不止自止;若用硬止之劑,血必凝,血凝則發熱惡食,病日痼矣。宜補肝不宜伐肝。肝主藏血,吐者,肝失其職也,養肝則肝氣平而血有所歸;若使伐肝,則肝愈虛,血愈不止矣。宜降氣不宜降火。
氣有餘便是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升,血隨氣行,無溢出上竅之患矣;若使先降火,必用寒涼之劑,反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愈不歸經矣。吐血入水,浮者肺血,沉者肝血,半沉半浮者心血,色赤如太陽紅者腎血。肺血宜保肺,不宜瀉肺;肝血宜養肝,不宜伐肝;心血宜補心,不宜瀉心;腎血宜滋腎,不宜涼腎。若使久吐不止,血已大虛,當用溫補以健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
若暴吐不止,急用大劑參、術,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陽生陰長之理也。如一味以生地、苓、連、知、柏、黑梔,寒涼陰膩之屬清其火,則脾傷作瀉,發熱咳嗽,勢必至於不救矣。
白話文:
雜症述略
思慮過度會傷脾,脾虛弱則不能統攝血液而導致出血;思慮過度傷脾,脾氣衰弱則不能消化食物而導致腹瀉。出血時不宜使用涼血藥物,腹瀉時不宜使用消導藥物,否則會加重脾氣受損,治療應以扶養脾土為根本,不要僅僅治標。
《平脈》記載:少陰脈弱或不顯,表示腎氣虛弱,精血外洩,氣息急促,上衝胸膈。少陰脈不至,說明先天元陽元陰受損。腎屬先天,脾胃屬後天。先天受損,則不能滋養後天,所以脾胃的陰陽也受損,不能運化水穀,而產生濕熱;濕熱下注,則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濁氣因而上逆。濁氣上逆,肺氣受阻,脾氣更加滯塞,於是形成痰飲,出現食滯腹脹等症狀。
少陽的生髮之氣鬱結不能上升,則導致全身刺痛,嘔逆吞酸;心臟陽氣被濁陰所侵犯,則出現心悸怔忡。腎臟受損,會影響五臟六腑,因此養生最好的方法是節欲。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而只用辛辣燥熱的藥物去行氣祛痰消食,則會燥傷陰氣,損耗陽氣,豈不更加虛弱?這主要是針對腎虛而言。
各種疼痛若沒有補益,說明是氣逆滯塞所致。但體質強壯者,氣血運行通暢則疼痛自愈;體質虛弱者,則邪氣停滯而致病。真氣虛弱的人,邪氣容易停滯,停滯則氣逆,氣逆則疼痛。治療時,在疏通、散邪的同時,不可缺少補養之品。單純攻擊邪氣,則正氣更虛,邪氣更盛,疼痛便會無休止。
脾胃陰液不足,乾燥灼痛如刀割般,宜用地黃等滋陰藥物潤燥;脈象澀滯而陰弦,腹部急痛,應服用小建中湯;肝血不足,兩脅脹滿,筋急不能深呼吸,四肢厥冷,心腹牽引作痛,視力模糊,指甲枯萎,面色青白,宜服用補肝湯。腎虛體弱的人,房事過度,胸膈間隱隱作痛,這是腎虛不能約束氣機,氣虛不能化生血液,導致氣血凝滯而疼痛,宜服用破故紙、吳茱萸肉、枸杞子等溫腎藥物,以及當歸、芍藥等養血藥物。至於頭痛,有氣虛、血虛、腎虛等不同情況,都不可缺少補益。
風溫、溫瘧等病,其病根在冬季受風寒之邪,遇溫熱而發病,邪氣由內而外,故多汗。這與外感風邪不同,風邪阻遏營衛,應當發汗解肌。治療風溫、溫瘧,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反而會加重病情,也不可因出汗而收斂汗液,導致病情轉變。必須清解邪熱,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吐血一證,繆氏有三大要訣:宜行血不宜止血。血液不循經絡,是因為氣逆上衝,行血則使血液循經絡運行,則自然止血;如果使用峻猛止血的藥物,血液必將凝滯,血凝則發熱惡心,病情日久難愈。宜補肝不宜伐肝。肝主藏血,吐血是肝臟失職,養肝則肝氣平和,血液歸於肝臟;如果伐肝,則肝氣更虛,出血更不止。宜降氣不宜降火。氣盛則為火,氣降則火降,火降則氣不上逆,血液隨氣血運行,就不會溢出上竅;如果先降火,必用寒涼藥物,反而傷胃氣,胃氣傷則脾不能統血,血液更難歸經。吐血入水,浮者為肺血,沉者為肝血,半浮半沉者為心血,色赤如太陽般紅者為腎血。肺血宜保肺,不宜瀉肺;肝血宜養肝,不宜伐肝;心血宜補心,不宜瀉心;腎血宜滋腎,不宜涼腎。如果久吐不止,血液已大虛,應當溫補以健脾胃,脾胃和則能統攝血液。
如果暴吐不止,應急用大劑人參、白術,以急救元陽,補充血氣,這是根據陽生陰長的道理。如果單用生地、茯苓、連翹、知母、柏子仁、黑梔子等寒涼陰潤的藥物清火,則會傷脾導致腹瀉,發熱咳嗽,病情必然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