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塵醫話》~ 卷一 (5)
卷一 (5)
1. 雜症述略
幼科驚證,自喻氏以食、痰、風、驚四字立名,大剖從前之訛,原為確論,然亦有未盡者。近多冬令氣暖失藏,入春寒溫間雜;小兒吸受其邪,先傷肺經,起自寒熱,氣粗久延,漸入包絡,雖有微汗,而痰多鼻煽,煩躁神昏,病家惶懼,輒云變為驚風。動用香開,妄投金石重鎮,以致陰液消亡,熱勢愈張,正不敵邪,肝風陡動,漸見肢牽目竄,痙閉發厥,必多傾敗。若能於病未猖獗之時,先以辛涼開肺,繼以甘寒化熱,佐以潤燥降痰,兩候自能平復。
此蓋溫邪陷入,陰液內耗而動肝風,實非驚恐致病也。若誤以驚藥治之,鮮有不危殆者矣。
《內經》云:臨病問所便。蓋病人之愛惡苦藥,即病情虛實寒熱之徵,醫者之切脈望氣,不若問病人,使自言以推求其理為確。如身大熱而反欲飲熱,則假熱而真寒;身寒戰而反欲飲冷,則假寒而真熱,如此之類是也。所以病人之喜好,不妨從病人之便,即可以治其病。
病者之性情不同,醫者之意見各異,人有能受溫熱不能受寒涼者,有受補有不受補者,必須順其性,察其情。現症有與平素相反者,有與平素不相遠者,不可執己見誤治其標本也。
近時醫家,每用囫圇古方,硬引經語,以自矜淵博。殊不知古賢立方,與人以規矩不能使人巧。蓋規矩做方做圓之呆法,而作器長短大小,時時變通,所以病情古今無印板式樣,即方無一定呆藥,必須加減,寓變通於成法之中,斯神乎技矣!
白話文:
雜症述略
兒科驚證,過去以飲食、痰、風、驚四字概括,雖然已較以前說法精確,但仍不夠完善。近年來,冬季氣候溫暖,導致陰陽失調,春天則寒溫交替;孩子容易受到外邪侵襲,首先傷及肺經,起初表現為寒熱交替、呼吸急促,時間久了,邪氣侵入包絡,雖然略有汗出,卻痰多鼻塞,煩躁不安,甚至神志昏迷。家屬驚慌失措,往往誤認為是驚風,便急忙使用芳香開竅的藥物,或胡亂投用辛辣、峻猛的藥物,結果導致陰液耗損,病情加重,正氣不敵邪氣,肝風驟起,出現肢體抽搐、眼球轉動、痙攣、昏厥等症狀,最終多半導致不良後果。
如果能在病情尚未嚴重發展時,先用辛涼之品疏通肺經,然後用甘寒之藥清熱,再輔以潤燥化痰的藥物,病情就能在兩三個療程內痊癒。
這實際上是溫邪入侵,陰液內耗,導致肝風內動,並非驚恐所致。如果誤用治療驚恐的藥物,很少有不危及生命的。
《內經》說:診病要先詢問患者的感受。患者對藥物喜惡,本身就反映了病情虛實寒熱的徵象,醫生把脈觀察氣色,不如直接詢問病人,讓他們自己陳述病情,再根據他們的描述推斷病理,這樣更可靠。比如,身體發熱卻想喝熱水,這是假熱真寒;身體發冷卻想喝冷水,這是假寒真熱,諸如此類。因此,不妨順著病人的意願用藥,往往就能治好他們的病。
病人個性不同,醫生的見解也不一樣,有人能接受溫熱的藥物,卻不能接受寒涼的藥物;有人能接受補益的藥物,卻不能接受補益的藥物;必須順應病人的個性,觀察病人的病情。目前的症狀與平素情況可能相反,也可能相差無幾,不可固執己見,誤治其標本。
近來一些醫生,往往照搬古代的方劑,生搬硬套經文,以此自詡學識淵博。殊不知,古賢制定方劑,只是給我們提供一個規範,並不能使人掌握精妙的醫術。方劑就像規矩,是製作圓形的工具,但製作其他器物,長短大小卻要隨時變通。所以,病情的變化沒有固定的模式,方劑也沒有固定的藥物,必須根據情況增減藥物,將變通融入既定的方法中,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精湛的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