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楠

《客塵醫話》~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婦科述略

治婦人病,必先明衝任之脈。衝脈起於氣街,(在毛際兩旁。)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脈起於中極之下,(臍下四寸)。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又云:衝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脈之海,皆血之所從生,而胎之所有系。明於衝任之故,本原洞悉,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藥,自能所治輒效矣。

肝氣之病,近時甚多,婦女為尤甚。即十餘歲之童女,往往左脅下痞積脹滿嘔逆,此先天之肝血不足也。治以疏伐則劇,治以滋養則平,比比而然。況乎天癸久轉,生育頻多之婦人,其血愈虧,肝愈旺,上犯胃脘,下侵於足,甚至納食即吐,兩足攣痛,致發痙厥。此肝氣久痛,必入於絡,因血少不能流通,其氣必滯,非養血和絡,補水滋木,焉能療治。

世人概以謂東方常實,有瀉無補,遂皆以肝無補法論治。殊不知肝氣之痛,大半屬於水虧木熾,所以逍遙散為治肝之始方,並無瀉伐之品,其中歸、芍補肝,白朮、甘草補中,加以柴胡、煨姜為疏通之用。氣平即繼以八珍湯調養之,則自然所發漸輕。若隨俗附和,任意用枳殼、香附、青皮、鬱金等破氣之藥,元氣日益消耗,陽衰則陰竭,禍不旋踵矣。景岳《質疑難》云肝無補法者,以肝氣之不可補,非謂肝血之不可補。

補肝血莫如滋腎水,腎者木之母也,母旺則子強,是以當滋化源,此千古之良法也。夫將軍之官,其性剛勁,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母贊其勝,此言其氣實有餘也。若求其本,則乙癸同源,滋陰養血,尤為急矣。

婦人血結胞門,則上焦之陽不得入於陰,在下則小腹裡急,五液時下,在上則孤陽獨浮,為嗔怒發熱,口燥發厥。治法先宜開痹破陰結,不得一味滋膩,致成蟲滿。當看其虛實,用景岳《新陣》柴胡飲六方,柴陳煎、歸柴飲、解肝化肝煎等方,因病加減治之,較古方尤為靈動。

妊娠傷寒及溫熱症,最難措手,須辨舌胎,張誕先舌鑑六條,實為名論,治宜宗之。其一云:孕婦初傷於寒,見面赤舌上白滑,即當微汗之,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發熱多飲冷水,陽極變陰所致,當用溫中之藥。若見厥冷煩躁,誤與涼劑,則厥逆吐利而死。其二云:面赤舌黃,五六日裡症見,當微利之,庶免熱邪傷胎之患。

若面舌俱黃,此失於發汗,濕熱入里所致,當用清利水藥。其三云: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問其月數,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還當保胎。如見灰色,乃邪入子宮,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傷,當急下以救其母。其四云:妊娠傷寒溫熱,見面舌俱赤,宜隨症汗下,子母無虞,面色皎白而舌赤者,母氣素虛,當略用溫散法。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

白話文:

婦科述略

治療婦科疾病,必須首先了解衝脈和任脈的運行規律。衝脈起源於氣街(在恥骨聯合兩旁),與少陰經並行,沿著腹部兩側上升至胸部而散開。任脈起源於中極穴之下(肚臍下四寸),沿著腹部正中線向上行至關元穴。也有人說: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胞宮(子宮),向上循行於背部,是經脈之海,都是血液生成的來源,也是胎兒賴以生存的根本。明白了衝脈和任脈的道理,掌握了其根本,就不會用治療男性的通用藥物來治療婦科疾病,這樣治療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現代女性肝氣病症非常普遍,女性尤為多見。即使十幾歲的少女,也常常出現左脅下痞塊、脹滿、嘔吐等症狀,這是先天肝血不足造成的。如果用疏泄的方法治療,病情反而會加重;如果用滋養的方法治療,病情就會好轉,屢見不鮮。更何況是經期已久、生育次數多的婦女,她們的血氣更加虧損,肝氣更加旺盛,肝氣上犯胃脘,下侵足部,甚至出現吃東西就吐,兩腳抽筋疼痛,甚至發作痙攣抽搐。這是肝氣長期疼痛,侵入經絡,由於血少不能流通,氣血必然瘀滯,如果不養血和絡,滋陰補肝,怎麼能治癒呢?

世人普遍認為東方(肝)常實,應該瀉而不補,所以都認為肝沒有補法。殊不知肝氣疼痛,大多數屬於腎水虧虛、肝木亢盛,所以逍遙散是治療肝病的首選方劑,裡面並沒有瀉肝的藥物,其中白芍、生地黃補肝,白朮、甘草補脾胃,柴胡、煨薑則起到疏通氣機的作用。氣機平和後,再用八珍湯調養,病情自然會逐漸減輕。如果盲目跟風,任意使用枳殼、香附、青皮、鬱金等破氣的藥物,元氣就會日益消耗,陽氣衰弱則陰精耗竭,禍患很快就會發生。景岳在《景岳全書·難經質疑》中說肝無補法,是指肝氣不可盲目補益,並不是說肝血不可補益。

補肝血最好的方法是滋養腎水,腎是肝的母臟,母強則子盛,所以應該滋養其根本,這是自古以來最好的方法。將軍之官(肝)其性剛勁,肝屬木,心屬火,木火同居,風乘火勢,火助風威,母(腎)能抑制其亢盛,這說明肝氣本來就比較旺盛。如果要從根本上治療,則應當滋陰養血,因為肝腎陰陽同源,這尤為重要。

婦女如果血瘀結在胞門(子宮口),則上焦的陽氣不能進入陰部,在下則小腹脹痛,白帶異常,在上則孤陽獨浮,出現煩躁發熱,口乾舌燥,發作痙攣抽搐。治療方法首先應該開通經絡,消除陰血瘀結,不能單純滋膩,以免導致蟲積。應該根據虛實,選用景岳《景岳全書·新方·婦人諸病》中的柴胡飲子六方,柴陳湯、歸柴湯、解肝化肝湯等方劑,根據病情加減使用,比古方更靈活。

妊娠期患傷寒或溫熱病,最難治療,必須辨別舌苔,張景嶽的《景嶽全書》中關於孕婦舌診的六條經驗,是經典論述,治療應該遵循這些原則。其中一條說:孕婦初期受寒,表現為面色紅潤、舌苔白滑,就應該微微發汗,以解表邪。如果面色和舌苔都白,發熱多飲冷水,這是陽氣衰竭轉為陰虛,應該使用溫中藥物。如果出現厥冷煩躁,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就會導致厥逆、嘔吐、腹瀉而死亡。另一條說:面色紅潤、舌苔黃,五六天後出現裡症,就應該微微通便,以免熱邪傷害胎兒。

如果面色和舌苔都黃,這是由於發汗不當,濕熱內侵所致,應該使用清利濕熱的藥物。如果面色和舌苔都黑,這是水火相剋,無論懷孕多久,母子都會死亡,面色紅潤、舌苔微黑,還應該保胎。如果舌苔呈灰色,這是邪氣入侵子宮,胎兒必然不能保住。如果面色紅潤,則根本未受損傷,應該迅速下藥以挽救母親。又一條說:妊娠期患傷寒溫熱病,如果面色和舌苔都紅,應該根據病情發汗或瀉下,母子無虞。面色皎白而舌苔紅,是母體氣血虛弱,應該略用溫散之法。如果面色黑而舌苔紅,也不是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