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肩背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肩背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證,多由外感風寒、內傷勞損等因素引起。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肩背部疼痛,可伴有局部肌肉緊張、僵硬,活動受限,甚至夜間疼痛加重。
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的不同,肩背痛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風寒肩背痛:多由外感風寒引起,主要表現為肩背部疼痛,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狀。
- 肝鬱肩背痛:多由肝氣鬱結引起,主要表現為肩背部疼痛,伴有情緒抑鬱、胸悶、腹脹、便溏等症狀。
- 腎虛肩背痛:多由腎精不足引起,主要表現為肩背部疼痛,伴有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症狀。
- 勞損肩背痛:多由長期勞累、過度使用肩背部引起,主要表現為肩背部疼痛,伴有肌肉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
肩背痛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根據不同病因和臨床表現,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方法有針灸、推拿、拔罐、艾灸、中藥內服等。
肩背痛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注意飲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肩背痛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證,如果出現肩背部疼痛,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補中益氣湯
- 1.《重訂靈蘭要覽》:「又云:肺手太陰之脈,氣虛則肩背痛而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宜補中益氣湯之類,又補肺氣。又云:冬脈者,腎脈也。冬脈不及,則令人眇中清,脊痛,小便變,宜地黃丸之類以助腎脈,此虛症也。小便遺失,責在肺不在腎,蓋肺者腎之上源,又其母也,上源治則下流約矣。」
當歸拈痛湯
- 1.《蒼生司命》:「_當歸拈痛湯合蘇子降氣湯_,治肩背痛,濕熱甚。」
蘇子降氣湯
- 1.《蒼生司命》:「_當歸拈痛湯合蘇子降氣湯_,治肩背痛,濕熱甚。」
二陳湯
- 1.《醫學集成》:「沉滑為宿食。壯者平胃散,理氣丸;弱者溫胃飲,枳朮丸;兼肩背痛,手戰不能舉箸,伏痰在脾也,二陳湯治標,茯苓丸治本。」
羌活勝濕湯
- 1.《大方脈》:「_羌活勝濕湯_,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一身盡痛,微熱昏倦,凡膀胱經氣不通行,風濕鬱結,肩背痛者,皆隨症加味。」
- 2.《保命歌括》:「_羌活勝濕湯_,治肩背痛不可回顧及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
- 3.《醫學正傳》:「_羌活勝濕湯_(東垣),治肩背痛,不可回顧。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以風藥散之。脊痛項強,腰似折,項似拔,此足太陽經不通行,此藥主之。」
- 4.《成方切用》:「(局方),治濕氣在表,頭痛,頭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盡痛,微熱昏倦。(濕氣在表,外傷於濕也。濕邪著於太陽,則頭項腰脊痛。著於太陰,則肩背痛。著於陰陽之經,則一身盡痛,惟著故痛且重也。濕鬱則為熱,然濕乃陰邪,故微熱而昏倦也。東垣曰:頭痛脊強,乃太陽之經氣不行也,此湯主之。)」
芍藥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風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嗌乾,肩背痛,脈浮弦而數,此風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主之;若流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湯主之。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桔梗三兩甘草二兩枳實四枚芍藥三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湯
- 1.《聖濟總錄》:「治肉極虛寒,脾咳右脅下痛,陰陰引肩背痛,不可以動,動則咳,脾脹滿,留飲痰癖,大小便不利,少腹切痛,膈上寒,半夏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