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八(貞集) (1)

回本書目錄

卷八(貞集) (1)

1. 卷八(貞集)

2. 疸證(六十)

黃疸之病,何自而起也?《經》曰:濕熱相交,民當病疸。疸者,黃也。夫脾為胃行其津液者也。津液行,則小便利,何黃之有?惟濕生乎熱,熱滋乎濕,濕熱相生,遂成滯滿;由是胃氣潛衰,脾氣孱弱,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致上焦不行,故身不得汗,下脘不通,故復無小便,薰蒸日久,熱氣成黃。熱勝濕者,其黃鮮明;濕勝熱者,其黃淡黯。

亦有五者之不同,有酒疸、有谷疸、黃汗疸、女勞疸、黃疸。

丹溪曰:疸不必分五,同是濕熱,與𨠭曲相似。愚謂五者之中,惟女勞疸當另立治法,非流通濕熱一法之可盡也。蓋治濕之法,不過茵陳五苓散、茵陳蒿湯,大黃、黃柏、梔子、芒硝等藥,濕熱行,則黃自退矣。惟女勞疸乃是腎虛而成,大不足之證,不可作行濕熱有餘治之。

故東垣有腎疸湯,雖有人參、白朮、黃柏等藥在其中,而多用風藥以提中氣、散濕熱。是初起強健之人則可,若腎精久虛,元氣憊極者,亦非確論,必也四物、知柏以壯水之主,人參、白朮以培氣之原,隨症以加行濕熱之劑,則標本同治,或可以收全功矣。學者烏可總五疸而混同一治乎?

抑有說焉:傷寒發汗不徹,通利不及,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血之在裡而發黃者也,其色必鮮,黃連茵陳五苓主之。傷寒發汗,身目為黃,小便利,此為寒濕之在裡而發黃者也,其色必黯,小建中主之。又或身黃,脈沉結,小腹硬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此為蓄血之在下焦而發黃者,抵當湯主之。

外有黃腫一症,每因濕熱沖逆,則清氣不行,氣既不行,則逆於肉裡,腫浮於外。當於茵陳五苓內加木香、黃連、香附、卜子、枳實、厚朴大行氣之藥,則熱除而腫消矣。

雖然發黃之症可治者固多,而不救者亦非少也。寸口近掌無脈,口渴鼻出冷氣,此肺之絕也;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此心之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此脾之絕也。雖有神工,將何為哉?

白話文:

黃疸這類疾病,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根據古籍記載,當濕氣與熱氣交纏,人就會患上黃疸。黃疸,即皮膚呈現黃色。脾臟負責幫助胃部運行體內的水分。當水分正常運行,小便也會順暢,怎麼會出現黃疸呢?然而,當濕氣生成熱氣,熱氣又滋養濕氣,濕熱交纏,就形成了身體的壅塞。因此,胃氣逐漸衰弱,脾氣也變得虛弱,無法幫胃部運行水分,導致上半身排汗困難,下半身小便不通,長期燻蒸下,熱氣轉化為黃疸。當熱氣勝過濕氣,黃疸顏色會較鮮明;反之,濕氣勝過熱氣,黃疸顏色則會較淡暗。

黃疸可分為五大類,包括酒疸、谷疸、黃汗疸、女勞疸、以及一般的黃疸。

丹溪認為,黃疸並不需要細分為五種,都是因為濕熱所導致,與其他疾病的成因相似。但在我看來,五種黃疸中,唯有女勞疸需要另外設置治療方法,不能僅以排除濕熱的原則來處理。治療濕氣的常規方法,一般使用茵陳五苓散或茵陳蒿湯,以及大黃、黃柏、梔子、芒硝等藥物,當濕熱被排除,黃疸自然就會消退。然而,女勞疸是因為腎虛所引起,是一種極度虛弱的狀態,不能用排除濕熱的方法來治療。

李東垣曾創立腎疸湯,雖然藥方中包含人參、白朮、黃柏等藥物,但他大量使用風藥以提升中氣和散去濕熱。這種療法適用於初發病且體質強壯的人,但如果腎精長期虛弱,元氣已極度疲憊,就不一定適用。在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四物、知柏等藥物來滋補腎水,用人參、白朮等藥物來培養元氣,再根據病情添加去除濕熱的藥物,才能同時治療表象和根本,達到全面的療效。學習醫學的人,切勿將五種黃疸混為一談,統一治療。

再來說一下:如果傷寒發汗不夠徹底,或者通利不足,只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汗液流至頸部後迴流,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瘀血導致的黃疸,其顏色通常較鮮明,可用黃連茵陳五苓湯來治療。如果傷寒發汗後,皮膚和眼睛變黃,但小便順暢,這是因為體內有寒濕導致的黃疸,其顏色通常較暗淡,可用小建中湯來治療。又或者,皮膚發黃,脈搏深沉結實,小腹硬且小便順暢,病人精神恍惚,這是因為下焦有蓄血導致的黃疸,可用抵當湯來治療。

此外,還有一種黃腫症狀,通常是因為濕熱上衝,導致清氣無法運行,氣血運行受阻,進而影響肌肉組織,使身體浮腫。對於這種情況,應在茵陳五苓湯中加入木香、黃連、香附、卜子、枳實、厚朴等能行氣的藥物,熱氣消除後,腫脹自然就會消退。

然而,雖然黃疸是可以治療的,但也有很多情況是無法挽救的。例如,手腕脈搏消失,口渴且鼻子散發冷氣,這是肺部功能完全喪失的跡象;皮膚像被煙燻過一樣,雙眼直視並搖頭,這是心臟功能完全喪失的跡象;嘴巴周圍變黑,汗水呈黃色,這是脾臟功能完全喪失的跡象。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難以救治。

3. 五疸見症

黃疸者,通身面目悉黃是也。

酒疸者,心中熱,足下熱,懊憹不能食,時時欲吐,其人素必嗜酒。

谷疸者,消穀易飢,食又難飽,飽則發煩頭眩。

黃汗疸者,常自汗黃色,或上身盡黃,下身不黃。

女勞疸者,素傷於色,發黃,額上黑,手足心熱,日暮則發,膀胱急,大便溏黑,小便自利,腹如水狀,此為難治。

黃疸皆由脾胃二經所致,當究其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口淡、怔仲、耳鳴、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疸,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藥,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色黃,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猶可治也。

又有陰黃一證,非桂附莫救,醫者審之,茵陳四逆湯最當。

《脈經》曰:凡黃候,寸口脈近掌無脈,口鼻冷。並不可治。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必發黃也。酒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數者,先下之。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四肢不仁,其脈浮弱,顏色微黃者,故知難治。

谷疸,寸口脈微而弱,微則惡寒,弱則發熱,當發不發,骨節疼痛,當煩不煩,煩極汗出。趺陽脈緩而遲,胃氣反強,飽則煩滿,滿則發熱,客熱消穀,食已則飢,谷強肌瘦,名曰谷疸。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寒熱,頭眩者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下之腹滿如故。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穀;緊則為寒,食則滿也。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已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不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

白話文:

[黃疸的症狀]

黃疸,就是全身包括臉部和眼睛都變黃的病症。

酒疸,患者會感到心中和腳底發熱,胃口不佳,偶爾會想嘔吐,這類型的病人通常有喝酒的習慣。

谷疸,病患容易消化食物且很快感到飢餓,但吃東西卻不容易飽,吃飽後會感到煩躁和頭暈。

黃汗疸,患者常流黃色汗水,或者只有上半身呈現黃色,下半身正常。

女勞疸,患者通常因為過度性行為導致發黃,額頭會出現黑色斑點,手腳心發熱,傍晚時病情會加劇,膀胱部位會緊繃,大便稀黑,小便頻繁,腹部像積水一樣,這種情況較難治療。

黃疸多半是由脾胃兩條經絡的問題所引起,首先應找出原因,首要處理的是水分代謝,其次是排毒。如果黃疸患者口淡、心悸、耳鳴、腳軟、輕微畏寒、發燒、小便混濁,這是虛弱型黃疸,治療宜採用四君子湯加上八味丸,不宜過度使用涼性藥物,強迫排尿,以免腎臟功能衰竭。若長期下來臉色變黑,或有口渴現象,病情可能無法根治,若沒有口渴現象,仍有治療的機會。

另外還有一種陰黃的情況,除非使用肉桂和附子,否則很難救治,醫生需仔細判斷,使用茵陳四逆湯最為合適。

根據《脈經》記載,所有黃疸患者,如果在靠近手掌的脈搏位置摸不到脈搏,口鼻冰冷,這些都是無法治療的徵兆。如果脈搏深沉,且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那一定會發黃疸。對酒疸患者來說,有的不會發熱,說話清晰,腹部脹滿,想吐,鼻子乾燥,脈搏浮動,應該先催吐;脈搏深沉且快速,應先使用瀉藥。酒疸患者若使用瀉藥,長時間下來會變成黑疸,眼睛周圍泛青,臉色發黑,心臟部位像吃了大蒜一樣,大便顏色深黑,皮膚和四肢失去感覺,脈搏浮動且虛弱,臉色微黃,因此判定病情難以控制。

谷疸,脈搏微弱,微弱表示怕冷,虛弱表示發熱,應該發熱卻未發熱,骨頭關節疼痛,應該煩躁卻不煩躁,到極致時才開始冒汗。足背脈搏緩慢且延遲,胃氣反而旺盛,吃飽後感到脹滿,脹滿後就發熱,外來的熱量讓食物快速消化,吃完飯後馬上感到飢餓,體力雖強但肌肉削瘦,稱為谷疸。陽明病患者脈搏遲緩,吃飯不易飽,吃太飽會產生寒熱交錯,頭部眩暈的人,小便一定困難,這是谷疸的前兆,即使使用瀉藥,腹部脹滿仍舊不減。

足背脈搏緊繃且快速,快速代表發熱,發熱代表消化快;緊繃代表寒冷,吃東西就會脹滿。手腕脈搏浮動代表腎臟受損,足背脈搏緊繃代表脾臟受損。風寒相互作用,飯後會感到頭暈,食物無法正常消化,胃部感到苦澀且混濁,濁氣無法排出,小便不順,陰部受到寒冷影響,熱量流入膀胱,身體全面黃化,稱為谷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