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司命》~ 卷八(貞集) (2)
卷八(貞集) (2)
1. 疸方
茵陳五苓湯(見瘟疫),治傷寒或伏暑發黃,便澀煩渴等症。
本方倍茵陳,加薑、棗水煎。
茵陳茯苓湯,治發黃脈細數,四肢冷,小便澀,煩渴。
茵陳(二錢),茯苓,桂枝,豬苓(各一錢),活石(一錢五分)
脈不出者,加當歸。
茵陳蒿湯,治身熱、鼻乾、汗出,陽氣上奔,小便赤澀,濕熱發黃。
茵陳蒿(一兩),梔子(二個),大黃(三錢五分)
茵陳大黃湯,治傷寒大熱發黃,面目俱黃,小便赤澀。
茵陳,梔子,柴胡,黃柏,黃芩,大黃,升麻(各六分),膽草(三分)
梔子柏皮湯
梔子(十五個),黃柏,黃連(各三錢五分),甘草(一錢)
腎疸湯,治腎疸目黃。
蒼朮(一錢),升麻,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葛根(各五分),豬苓,澤瀉(各四分),甘草(三分),黃芩(二分)
水煎溫服。
四物湯(見中風),治腎疸。
本方加知柏、人參、白朮。
黃連茵陳五苓湯,治傷寒瘀熱在裡發黃。
小建中湯,治傷寒寒濕在裡發黃。
抵當湯,治蓄血在下焦發黃。
褪金丸,治黃腫絕妙。
蒼朮,白朮(各二兩半),陳皮,神麯,麥芽(各兩半),厚朴(一兩),甘草(五錢),針砂,香附(各六兩)
有塊加三稜、莪朮各兩半,麵糊為丸。
大溫中丸(見積聚)
小溫中丸(見積聚)
主方
白朮,赤茯,豬苓,蒼朮,山梔,厚朴,茵陳,香附,陳皮,澤瀉
桂枝黃耆湯,治黃汗,身體疼重,發熱,兩脛自冷者。
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又方,治發黃、身熱、腹痛,右關脈滑者,名曰谷疸。與酒疸同。
枳實(五個),梔子(十四個),大黃(一兩),豆豉(一升)
茵陳四逆湯,治發黃脈沉而遲,肢體冷逆,腰以上自汗者。此方冷服。
茵陳蒿(二兩),附子(一個),乾薑(兩半),炙甘草(一兩)
消石礬石散,治日晡發熱惡寒,膀胱急,小腹滿,額上黑,足下熱,腹脹如水狀,大便黑色時溏,此女勞之病,腹滿者難治。
消石,礬石(燒)
二共為末,大麥粥湯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大溫中湯,調治谷疸、酒疸。
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三稜(醋炒),蒼朮(泔水浸七日),莪朮(醋炒),青皮(各五兩),甘草(炙,一兩),香附(一斤,醋炒),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忌犬肉、果、菜。
棗礬丸,治谷疸,身目俱黃。
綠礬(火煅通紅,半斤),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為丸),平胃散(四兩為衣)
每服薑湯下三十丸。
白話文:
【疸方】
[茵陳五苓湯]:(參考於瘟疫方)適用於治療因傷寒或潛藏暑熱導致的黃疸,症狀包括排便困難及煩躁口渴等。此方加重使用茵陳,再加入薑、棗用水煎煮。
[茵陳茯苓湯]:適用於治療黃疸且脈象細速,四肢冰冷,排尿困難,及煩躁口渴。配方包含茵陳(二錢)、茯苓、桂枝、豬苓(各一錢)以及活石(一錢五分)。若脈象無法摸清,則需添加當歸。
[茵陳蒿湯]:適用於治療身體發熱、鼻腔乾燥、出汗、陽氣上衝、排尿赤色且排尿困難,由濕熱引起的黃疸。配方為茵陳蒿(一兩)、梔子(二個)、大黃(三錢五分)。
[茵陳大黃湯]:適用於治療因傷寒導致的高熱黃疸,面部及眼睛皆黃,排尿赤色且排尿困難。配方包含茵陳、梔子、柴胡、黃柏、黃芩、大黃、升麻(各六分)以及膽草(三分)。
[梔子柏皮湯]:配方為梔子(十五個)、黃柏、黃連(各三錢五分)、甘草(一錢)。
[腎疸湯]:適用於治療腎臟問題導致的黃疸,眼睛黃色。配方為蒼朮(一錢)、升麻、羌活、防風、藁本、獨活、柴胡、葛根(各五分)、豬苓、澤瀉(各四分)、甘草(三分)、黃芩(二分),用水煎煮後溫服。
[四物湯]:適用於治療腎臟黃疸,需在此方中添加知柏、人參、白朮。
[黃連茵陳五苓湯]:適用於治療因傷寒導致的瘀熱在內而引發黃疸。
[小建中湯]:適用於治療因寒濕在內而引發的黃疸。
[抵當湯]:適用於治療因下焦蓄血而引發的黃疸。
[褪金丸]:適用於治療黃腫,效果極佳。配方為蒼朮、白朮(各二兩半)、陳皮、神麯、麥芽(各兩半)、厚朴(一兩)、甘草(五錢)、針砂、香附(各六兩)。若出現硬塊,則需添加三稜、莪朮(各兩半),用麵糊製成丸。
[大溫中丸]:適用於治療積聚。
[小溫中丸]:適用於治療積聚。
[主方]:配方為白朮、赤茯、豬苓、蒼朮、山梔、厚朴、茵陳、香附、陳皮、澤瀉。
[桂枝黃耆湯]:適用於治療黃汗,身體疼痛沉重,發熱,小腿自行感到寒冷。配方為桂枝、芍藥、生薑(各三兩)、甘草、黃耆(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另一方]:適用於治療黃疸、身體發熱、腹部疼痛,右關脈象滑順,此病症稱為穀疸,與酒疸相同。配方為枳實(五個)、梔子(十四個)、大黃(一兩)、豆豉(一升)。
[茵陳四逆湯]:適用於治療黃疸且脈象沉遲,肢體冰冷,腰以上部位自發性出汗。此方需冷服用。配方為茵陳蒿(二兩)、附子(一個)、乾薑(兩半)、炙甘草(一兩)。
[消石礬石散]:適用於治療傍晚發熱畏寒,膀胱緊縮,小腹飽滿,額頭呈黑色,腳部熱,腹部脹大如同水狀,大便呈現黑色且偶爾稀軟,此為女勞之病,腹部飽滿者難以治療。配方為消石、礬石(燒)。兩種藥材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湯和服方寸匕,每日服用三次。
[大溫中湯]:適用於調理穀疸、酒疸。配方為陳皮(去白)、厚朴(薑汁炒)、三稜(醋炒)、蒼朮(泔水浸泡七日)、莪朮(醋炒)、青皮(各五兩)、甘草(炙,一兩)、香附(一斤,醋炒)、針砂(二兩,醋炒紅七次)。
需避免食用狗肉、水果、蔬菜。
[棗礬丸]:適用於治療穀疸,身體及眼睛均呈黃色。配方為綠礬(火煅至通紅,半斤)、棗肉(二斤,煮去皮,搗爛為丸),平胃散(四兩作為外衣)。每次服用薑湯送下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