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火熱

《內經》曰: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啑嘔瘡瘍,喉痹耳鳴耳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

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之為也云云。又曰: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

白話文:

《論》

《內經》說:各種發熱、昏迷、抽搐、突然失聲、神志不清、躁動狂亂、胡言亂語、驚恐害怕、肢體腫脹疼痛酸麻、氣逆上衝、身體僵硬像失去魂魄一樣、噁心嘔吐、瘡瘍、喉嚨阻塞、耳鳴耳聾、嘔吐食物無法下嚥、視力模糊、突然抽搐、疾病突然發作、突然死亡,這些都屬於火。

丹溪先生說:太極運動而生陽,靜止而生陰。陽動則變化,陰靜則融合,從而生出水、火、木、金、土,各自具有其特性。唯獨火有兩種,一種叫君火,是人體之火;另一種叫相火,是天地之火。火內屬陰,外屬陽,主宰一切運動。所以凡是運動,都屬於火。

以名稱而言,形質相互生剋,配於五行,故稱之為君火。以位置而言,生於虛無,守住位置,秉承天命,因運動而顯現,故稱之為相火。天主宰萬物生長,所以恆動不止。人有生命,也恆動不止。人之所以恆動不止,都是相火的作用。

又說:五行的特性,受到外物影響,不能不動。所謂動者,就是《內經》所說的五種火。相火容易被激發,五行的陽火互相煽動,就會妄動。

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愚按: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於肝腎二臟,即《內經》一水不能勝二火也。五性之火,為物所感而動,即《內經》一水不能勝五火也。夫五行之理,天人所同,知乎此,則造化陰陽,洞明於胸臆之間,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虛實,或補或瀉,用藥以平之,則愈疾之功,如射之中鵠矣,學者其可忽諸。

脈法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

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陰火盛也。

白話文:

火氣源於妄念,變化難測,無處不在,不斷煎熬精氣,精氣虛損則生病,精氣耗盡則死亡。心臟是君火,肝腎中還有相火,如同《內經》所言,一水難以抵擋二火。五行的火氣,受到外界影響而產生變化,如同《內經》所言,一水難以抵擋五火。五行之理,天地人皆同,了解此理,就能洞悉陰陽變化,清楚辨別火邪的虛實,或補或瀉,用藥調和,就能治癒疾病,猶如射箭命中靶心。學者不可輕忽。

脈象浮而洪數,是虛火;脈象沉而實大,是實火。

洪數脈象見於左手寸脈,是心火;見於右手寸脈,是肺火;見於左手關脈,是肝火;見於右手關脈,是脾火;見於兩尺脈,是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脈洪大,必遺精,是陰火旺盛。

方法

丹溪曰:陰虛火動者,難治。

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

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

鬱火可發,當看在何經。

風寒外束者可發,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硝、黃、冰水之類。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白話文:

丹溪先生論治火之法:

丹溪先生說:陰虛火動者,是最難醫治的。

實火可以用瀉法來治療,比如黃連這種解毒藥。

虛火可以用補法來治療,比如人參、白朮、生甘草等等。(所謂「實」是指邪氣盛實,所謂「虛」是指正氣虛弱。)

鬱火則要根據其所在經脈來治療。

如果火是因為風寒外束引起的,可以先用發散法治療,輕者可以用降火藥,重者則要順著火性往上引導。

凡是火盛的人,不可急於用寒涼藥物,必須用溫和的方法散火。

如果火勢非常急迫,則必須用緩和的方法治療,生甘草既能瀉火又能緩和,人參、白朮也可以。

如果一個人身體強壯,氣盛火旺而出現狂躁症狀,可以用正治方法治療,比如硝石、黃連、冰水等等。

如果一個人是虛火旺盛而出現狂躁症狀,則應該給他服用生薑湯,如果用冰水等正治方法治療,會立刻致命。

有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

凡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發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

愚按:氣有餘者,非真氣也,五志厥陽之火動而為邪氣也。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麥門冬、竹茹之類。

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

白話文:

要滋補陰氣,就能讓體內的火氣自然下降,可以用黃柏、生地黃等藥物來達到這個目的。

一般來說,體內氣機過盛就會產生火氣。氣從左側發出的,是肝火;氣從肚臍下方發出的,是陰火。

我個人認為,這裡說的「氣有餘」並不是真正的元氣,而是五臟六腑的陽氣被情緒所擾動而產生的邪火。

喝酒的人發燒很難治,不喝酒的人因為喝酒而發燒也很難治。

用手輕輕按壓,感覺很熱,用力按壓就不那麼熱,說明熱氣在肌膚表層,可以用地骨皮、麥門冬、竹茹等藥物來清熱。

用力按壓,感覺很熱而且灼手,輕輕按壓,感覺不到熱,說明病邪深入肌肉,可以用東垣的升陽散火湯、火鬱湯等藥物來發散。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尿缸岸也,秋石亦是。)

黃芩、黃連以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

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

青黛能瀉五臟之鬱火。玄參能瀉無根之遊火。

小便降火極速。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此虛極也,蓋火起於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調貼腳心湧泉穴,以引火下行。

白話文:

感到煩躁的人,是因為氣隨着火向上升。

木通可以向下行,瀉掉小腸的火;人中白可以瀉掉肝火。(尿缸岸和秋石也具有相同功效。)

黃芩、黃連用豬膽汁拌炒,能夠瀉掉肝膽的火。

黃柏加入細辛,可以瀉掉膀胱的火。

青黛能夠瀉掉五臟的鬱火;玄參能夠瀉掉沒有根源的遊火。

小便能夠迅速降火。山梔子能夠降火並從小便中排出,它的性能是彎曲向下行,許多人不知道。

如果有人感覺氣就像火一樣從腳下開始進入腹部,這是虛極,因為火氣來自九泉之下。這種病十個病人中只有一人能救活。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入降火藥服用,外用附子末,用唾液調和後貼在腳心湧泉穴,引導火向下行。

愚按:此條言猶有未悉者。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固為作陰虛治;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是濕鬱成熱之候也。愚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牛膝、防己等藥,作丸服之而愈,後累醫數人皆驗。若誤作陰虛治,即成痿證,劇矣。

(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

左金丸(一名回令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泡浸半時許,焙乾用)

白話文:

我認為這條方子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如果是體虛怕冷、陰虛的人出現這種症狀,當然要按照陰虛的病症來治療;但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出現這種症狀,那很有可能是濕氣鬱結化熱造成的。我曾經在雨天步行,衣服濕了,就出現了這種病症,我用蒼朮、黃柏、牛膝、防己等藥材做成丸子服用,很快就痊癒了,之後很多醫生也驗證了這個方法。如果誤以為是陰虛而用錯方法治療,就會導致痿證,非常嚴重。

「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中記載的「左金丸」(又稱回令丸)可以治療肝火。

藥方: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用熱水浸泡半個小時左右,再烘乾使用)。

上為細末,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

大補丸,治陰火。

黃柏(去粗皮,細切,用新瓦盛鹽酒炒褐色)

上為細末,粥丸或水丸,煎四物湯送下。又云: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送下。

抑青丸,治肝火。

黃連(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粥丸,白湯送下。

石膏丸,瀉胃火,並食積痰火。

石膏(煅)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粥丸,用白朮和陳皮湯送服。大補丸用來治療陰火,將黃柏去除粗皮,切碎,用新瓦盛放,加入鹽酒炒至褐色,研磨成細粉,製成粥丸或水丸,用四物湯送服。另外,氣虛可以用四君子湯,血虛可以用四物湯送服。抑青丸用來治療肝火,將黃連研磨成細粉,製成粥丸,用白湯送服。石膏丸用來治療胃火,以及食積痰火,將石膏煅燒後研磨成細粉。

上為細末,醋丸綠豆大,清米飲送下。

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代芩、連用。

陰虛發熱,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乃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耆、白朮。

手心熱,屬熱鬱,當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為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

火鬱湯(東垣),治四肢熱,及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醋丸,大小如綠豆,用清米水送服。

四物湯加上白馬脛骨,可以降陰火,代替黃芩、黃連使用。

陰虛發熱,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炒黃柏、知母,這是一種降火補陰的妙方,嚴重者,可加龜板。如果伴隨氣虛,則加人參、黃芪、白朮。

手心發熱,屬於熱鬱,應該使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製成丸藥服用。

(以上是丹溪的治療方法,共有三條)

火鬱湯(東垣所創),用於治療四肢發熱,以及五心煩熱。這是由於熱氣伏藏於脾土之中,或是血虛導致,或是胃虛常吃冷物,抑制了陽氣在脾土之中的運作。

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七分),柴胡,甘草(生,各三分),防風(二分半),蔥白(五莖)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

升陽散(火湯東垣),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睏熱,筋骨間熱,肌表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則發之。

白話文:

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七分)、柴胡、甘草(生,各三分)、防風(二分半)、蔥白(五莖),將這些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稍熱服用。

這方名叫升陽散,出自東垣醫書,主要用於治療男女四肢發熱睏倦、筋骨發熱、肌膚表面熱得像火燒一樣,摸起來燙手的病症。這種病大多是由於血虛引起,或者胃虛過度食用寒涼的食物,導致陽氣郁積在脾土之中,火氣鬱結而發病。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藥,人參(各六分),甘草(炙,一分),柴胡(三分),防風(三分半),生甘草(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熱服,忌生冷等物。

瀉陰火升陽湯(東垣),治肌熱頭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一錢半,去蘆),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五分),石膏(五分,秋冬勿用)

白話文: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各六分,人參六分,甘草(炙)一分,柴胡三分,防風三分半,生甘草二分,將這些藥材細切,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趁熱服用,忌食生冷食物。此方名為「升陽湯」,出自東垣,主治肌熱頭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另有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去蘆)一錢半,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五分,石膏(秋冬勿用)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滋腎丸(東垣),降腎火。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二兩,去毛,酒浸陰乾),肉桂(一錢,去粗皮)

上二味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以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上為細末,以熟水丸,百沸湯下。

涼膈散(河間)

大黃(酒浸,紙裹煨),朴硝,甘草(各五分),連翹(一錢),梔子,黃芩,薄荷(各二分半),竹葉(五片)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做成一劑藥,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溫熱服用。滋腎丸可以降腎火。黃柏和知母都是性寒的藥材,與腎氣相合,可以補腎瀉下焦火。肉桂雖然性熱,但因為與火邪同體,所以用來寒因熱用。凡是病在下焦的,都不會感到口渴。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熟水製成丸劑,用百沸湯送服。涼膈散可以清熱解毒。大黃用酒浸泡後,用紙包起來煨烤,然後與朴硝、甘草、連翹、梔子、黃芩、薄荷和竹葉一起使用。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河間),瀉三焦火。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汲水丸服。

紫雪(局方),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顛狂叫走,解諸熱毒邪熱,小兒驚癇等證。

黃芩(百兩),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研,各二斤)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藥:

甘草(炙,八兩),青木香,生犀角屑,羚羊角屑,沉香(各五兩),丁香(一兩),升麻,玄參(各一斤)

白話文:

上細切,做成一劑,用水一杯,煎到剩下八分,去掉藥渣,加入一匙蜂蜜,混合後服用。

三補丸(河間),用於清降三焦的熱氣。

黃芩、黃連、黃柏(份量相同)

將這三味藥磨成細粉,再用水調成丸子服用。

紫雪(局方),用於治療內部和外部的煩熱不退,口中長瘡,精神狂亂,奔跑不停,解各種熱毒邪熱,對小孩的驚癇等症狀有療效。

黃芩(一百兩),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研磨後,各二斤)

首先用水一石(相當於大約十公升),煮到剩下四鬥(相當於約四公升),去掉藥渣,然後加入以下藥物:

甘草(炙製後,八兩),青木香,生犀角粉,羚羊角粉,沈香(各五兩),丁香(一兩),升麻,玄參(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藥:

硝石(芒硝亦可,二斤),朴硝(擇淨者,十斤)

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斤,投放水盆中,半日,待藥凝定,入下項藥,攪令勻。

硃砂(三兩),當門子(即麝香,一兩二錢半)

上煎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涼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斟酌加減多寡服之,並食後服。

妙香丸(局方),治時疫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癇等證。

白話文:

將上述材料煮到一斗五升,再加入硝石(或芒硝,二斤)和朴硝(挑選乾淨的,十斤)。將這些藥材加入之前煮好的藥汁中,用微火煎煮,並不斷攪拌,直到剩下七斤,然後倒入水盆中。等藥汁凝固之後,加入硃砂(三兩)和麝香(一兩二錢半),攪拌均勻。煎煮成霜雪紫色後,每次服用一錢或二錢,用涼水送服。大人小孩的用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加減,並在飯後服用。

巴豆(取淨,三百五十粒),牛黃,片腦,膩粉,麝香(各七錢五分),辰砂(九兩),金箔(九十片)

上研極細,煉蠟六兩,入蜜七錢五分,同煉令勻,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兒綠豆大二丸,白湯下。《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治久遠成積。

按:硇砂不可輕用,制煉不精則害人,慎之!

瀉心湯(局方),治心經蘊熱。

上以黃連一味為細末,水調服之。

白話文:

取淨巴豆三百五十粒,牛黃、片腦、膩粉、麝香各七錢五分,辰砂九兩,金箔九十片,研磨成極細粉末。將六兩煉蠟與七錢五分蜜一起煉化至均勻,每兩做成三十丸,每次服用一丸,小兒服用兩丸,大小如綠豆,用白湯送服。原方《拔萃方》中無金箔,但有水銀與硇砂,用於治療積年成積的病症。硇砂不可輕易使用,制煉不精則有害人體,需謹慎使用。此方為瀉心湯,出自《局方》,用於治療心經蘊熱,以黃連一味研末,用水調服。

麥門冬湯(千金),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去心),桑白皮(蜜炒),生地黃(各七分),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紫菀茸,桔梗,淡竹葉,麻黃(各五分),五味子,甘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愚按:此方曰病後火熱乘肺,麻黃其可用乎?曰渴而煩悶,半夏亦不用可也。宜去此二味,加貝母、天門冬,方為穩當也。

白話文:

麥門冬湯(千金方)

功用: 治理各種疾病之後,由於火熱上攻肺部,導致咳嗽痰中帶血、胸脅脹滿、呼吸急促、體力虛弱消瘦、五心煩熱、口渴且心煩意亂等症狀。

組成:

  • 麥門冬(去心):7分
  • 桑白皮(蜜炒):7分
  • 生地黃:7分
  • 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7分
  • 紫菀茸:5分
  • 桔梗:5分
  • 淡竹葉:5分
  • 麻黃:5分
  • 五味子:3分
  • 甘草:3分

用法: 以上藥材切細,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溫熱服用。

附註:

  • 愚按:此方所述症狀為病後火熱乘肺,但麻黃性溫,不宜使用。此外,患者有口渴心煩,半夏也無必要使用。建議去掉麻黃和半夏,加入貝母和天門冬,這樣會更加穩妥。

梔子仁湯(河間),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五分),升麻,黃芩,石膏(各一錢),杏仁(湯煮去皮尖,七分半),柴胡(一錢二分),生甘草(一錢),豆鼓(五十粒)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當歸龍薈丸(河間),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昏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瘈,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證。

白話文:

河間的梔子仁湯,用於治療發燒、潮熱、神志不清、煩躁不安、面部發紅、咽喉疼痛。藥方包括梔子仁、赤芍、大青、知母(各五分)、升麻、黃芩、石膏(各一錢)、杏仁(湯煮去皮尖,七分半)、柴胡(一錢二分)、生甘草(一錢)、豆鼓(五十粒)。將藥材切碎,製成一劑,用兩杯水煎煮,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河間的當歸龍薈丸,用於治療腎陰虛、風熱蘊積,時常出現驚悸、肌肉抽搐、神志不清、頭暈目眩、肌肉顫抖、胸悶、咽喉不利、腸胃乾燥、躁動不安、胡言亂語、驚恐、發熱等症狀。

當歸,草龍膽,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三黃丸(河間),治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

大黃,黃連,黃芩(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白湯送下。服至一月,行及奔馬。

(丹溪活套)云: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如肺有實熱,宜用;如虛熱而用黃芩,則傷肺氣。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然後用之。如去中焦濕熱與痛,須用黃連以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宜用;若脾胃氣虛不得轉運,及中焦有鬱熱者,當用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

白話文:

當歸、草龍膽、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這是河間所創的三黃丸,主治三焦火旺、消渴、肌肉不生長。

另外,大黃、黃連、黃芩各等份,研成細末,用蜂蜜做成如小豆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丸,逐漸增加到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服用一個月,即可迅速痊癒。

丹溪活套中提到,若要清除上焦濕熱,應該用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只有肺部有實熱時才適合用黃芩,若為虛熱則會傷肺氣,需先用天門冬補肺氣,再用黃芩。若要清除中焦濕熱及疼痛,應該用黃連來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則適合用黃連,但若脾胃氣虛無法運轉,或中焦有鬱熱,則應該用茯苓、白朮、黃芩、葛根替代。若胸中煩熱,則應該用梔子。

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如下焦有濕熱腫痛、並膀胱有火邪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固是捷藥。若肥白人氣虛者,宜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濕熱腫痛者,必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

柴胡瀉肝火,須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者,能瀉大腸之火。黃連瀉心火。若用豬膽汁拌炒,更以草龍膽佐之,大能瀉膽中之火。白芍藥瀉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蓋其性之酸寒也。知母、黃柏瀉腎火,又瀉膀胱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

白話文:

如果病人是實熱體質,就要用清熱瀉火的藥物;如果病人是虛煩體質,就要用補益氣血的藥物,例如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等等。如果病人下焦有濕熱腫痛,以及膀胱有火邪,就要用酒洗過的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等等藥物,這些藥物效果顯著。如果病人是肥胖膚色白皙的虛弱體質,就要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等等藥物。如果病人是黑瘦體質,下焦有濕熱腫痛,就要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等藥物。

柴胡可以瀉肝火,需要用片芩配合使用。片芩也可以瀉肺火,需要用桑白皮配合使用。鼠尾草可以瀉大腸之火。黃連可以瀉心火。如果用豬膽汁拌炒黃連,再配合草龍膽使用,可以更有效地瀉膽中之火。白芍藥可以瀉脾火。如果在冬天使用白芍藥,一定要用酒浸泡炒制,因為白芍藥性寒。知母、黃柏可以瀉腎火,也可以瀉膀胱之火。梔子可以瀉三焦之火。

在上、中二焦,連殼用。在下焦,須去殼,水洗去黃漿,炒焦色,研細用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火,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從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祖傳方)

人中白散,治陰虛火盛,及五心煩熱等證。

人中白(二兩),黃柏(鹽酒拌炒褐色),生甘草,青黛(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童子小便調服。

(醫案)

駱氏婦,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求予治。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予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而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悉退。後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少佐以炒乾姜,服二十餘帖全安。

白話文:

人中白這個藥材,在上焦和中焦使用時,可以連著殼一起用。在下焦使用時,則需要去掉殼,用水洗去黃色的汁液,再炒到焦黃色,研磨成粉末使用。人中白不僅可以瀉肝火,還能瀉三焦的火和膀胱的火,從小便中排出,因為膀胱是人中白排泄的通道。

人中白散可以治療陰虛火旺以及五心煩熱等症狀。

人中白散的組成:人中白二兩,黃柏(用鹽酒拌炒至褐色),生甘草、青黛各五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童子尿調服。

駱氏婦女,四十多歲,晚上發熱,早上退熱,五心煩熱,持續半年,來求醫。脈象六脈皆數,沉伏而且緊實,浮取脈象完全摸不到。我給她用了東垣升陽散火湯,服用了四帖,熱度減輕了一大半,胸中感覺清爽比以前好多了。又給她服用了兩帖,熱度完全退去。之後用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少許炒乾姜,服用了二十多帖,身體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