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7)

1. 火熱

《內經》曰:諸熱瞀瘈,暴喑冒昧,躁擾狂越,罵詈驚駭,胕腫疼酸,氣逆衝上,禁慄如喪神守,啑嘔瘡瘍,喉痹耳鳴耳聾,嘔湧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屬於火。丹溪曰: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動而變,陰靜而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各一其性,惟火有二,曰君火,人火也,曰相火,天火也。火內陰而外陽,主乎動者也,故凡動皆屬火。

以名而言,形質相生,配於五行,故謂之君。以位而言,生於虛無,守位稟命,因動而見,故謂之相。天主生物,故恆於動,人有此生,亦恆於動,其所以恆於動者,皆相火之為也云云。又曰:五者之性為物所感,不能不動,謂之動者,即《內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性厥陽之火相扇,則妄動矣。

火起於妄,變化莫測,無時不有,煎熬真陰,陰虛則病,陰絕則死。愚按:心為君火,而又有相火寄於肝腎二臟,即《內經》一水不能勝二火也。五性之火,為物所感而動,即《內經》一水不能勝五火也。夫五行之理,天人所同,知乎此,則造化陰陽,洞明於胸臆之間,又能灼知其火邪之虛實,或補或瀉,用藥以平之,則愈疾之功,如射之中鵠矣,學者其可忽諸。

脈法

脈浮而洪數為虛火,脈沉而實大為實火。

洪數見於左寸為心火,見於右寸為肺火,見於左關為肝火,右關為脾火,兩尺為腎經、命門之火。男子兩尺洪大者必遺精,陰火盛也。

方法

丹溪曰:陰虛火動者,難治。

實火可瀉,黃連解毒之類。

虛火可補,參、朮、生甘草之類。(謂之實者,邪氣實也。謂之虛者,正氣虛也。)

鬱火可發,當看在何經。

風寒外束者可發,輕者可降,重則從其性而升之。

凡火盛者,不可驟用寒涼,必須溫散。

火急甚者必緩之,生甘草兼瀉兼緩,參、術亦可。

人壯氣實火盛顛狂者,可用正治,硝、黃、冰水之類。

人虛火盛狂者,以生薑湯與之,若投以冰水之類正治,立死。

有補陰則火自降,炒黃柏生地黃之類。

凡氣有餘便是火。氣從左邊發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

愚按:氣有餘者,非真氣也,五志厥陽之火動而為邪氣也。

飲酒人發熱者,難治。不飲酒人因酒發熱者,亦難治。

輕手按之熱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熱在肌表,宜清之,地骨皮麥門冬竹茹之類。

重手按之,熱甚而烙手,輕手按之,不覺熱,此病在肌肉之內,宜發之,東垣升陽散火湯火鬱湯之類。

煩躁者,氣隨火升也。

木通下行,瀉小腸火。人中白,瀉肝火。(尿缸岸也,秋石亦是。)

黃芩、黃連以豬膽汁拌炒,能瀉肝膽之火。

黃柏加細辛,瀉膀胱之火。

青黛能瀉五臟之鬱火。玄參能瀉無根之遊火。

小便降火極速。山梔子能降火從小便中泄去,其性能屈曲下行,人所不知。

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此虛極也,蓋火起於九泉之下也,此病十不救一。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外以附子末,津調貼腳心湧泉穴,以引火下行。

愚按:此條言猶有未悉者。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固為作陰虛治;若壯實之人有此,則是濕鬱成熱之候也。愚嘗冒雨徒行,衣濕得此證,以蒼朮、黃柏加牛膝、防己等藥,作丸服之而愈,後累醫數人皆驗。若誤作陰虛治,即成痿證,劇矣。

(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

左金丸(一名回令丸),治肝火。

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湯泡浸半時許,焙乾用)

上為細末,粥丸,煎白朮陳皮湯下。

大補丸,治陰火。

黃柏(去粗皮,細切,用新瓦盛鹽酒炒褐色)

上為細末,粥丸或水丸,煎四物湯送下。又云: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送下。

抑青丸,治肝火。

黃連(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粥丸,白湯送下。

石膏丸,瀉胃火,並食積痰火。

石膏(煅)

上為細末,醋丸綠豆大,清米飲送下。

四物湯加白馬脛,骨,降陰火,代芩、連用。

陰虛發熱,四物湯加炒黃柏、知母,乃降火補陰之妙劑。甚者,加龜板。兼氣虛,加參、耆、白朮。

手心熱,屬熱鬱,當用火鬱湯,或用梔子、香附白芷半夏川芎,曲糊為丸服。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

火鬱湯(東垣),治四肢熱,及五心煩熱。因熱伏土中,或血虛得之,或胃虛多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

羌活升麻葛根,芍藥,人參(各七分),柴胡,甘草(生,各三分),防風(二分半),蔥白(五莖)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

升陽散(火湯東垣),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睏熱,筋骨間熱,肌表熱如火燎,捫之烙手。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或胃虛過食冷物,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火鬱則發之。

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藥,人參(各六分),甘草(炙,一分),柴胡(三分),防風(三分半),生甘草(二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熱服,忌生冷等物。

瀉陰火升陽湯(東垣),治肌熱頭熱,面赤食少,喘咳痰盛,右關脈緩弱,或弦,或浮而數。

羌活,甘草(炙),黃耆,蒼朮(各一分),升麻(八分),柴胡(一錢半,去蘆),人參,黃芩(各七分),黃連(酒炒,五分),石膏(五分,秋冬勿用)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滋腎丸(東垣),降腎火。

黃柏(二兩,酒拌陰乾),知母(二兩,去毛,酒浸陰乾),肉桂(一錢,去粗皮)

上二味氣味俱陰,以同腎氣,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桂與火邪同體,故以寒因熱用。凡諸病在下焦,皆不渴也。上為細末,以熟水丸,百沸湯下。

涼膈散(河間)

大黃(酒浸,紙裹煨),朴硝,甘草(各五分),連翹(一錢),梔子,黃芩,薄荷(各二分半),竹葉(五片)

上細切,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入蜜一匙,和勻服。

三補丸(河間),瀉三焦火。

黃芩,黃連,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新汲水丸服。

紫雪(局方),治內外煩熱不解,口中生瘡,顛狂叫走,解諸熱毒邪熱,小兒驚癇等證。

黃芩(百兩),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研,各二斤)

以上用水一石,煮至四斗,去渣,入下項藥:

甘草(炙,八兩),青木香,生犀角屑,羚羊角屑,沉香(各五兩),丁香(一兩),升麻,玄參(各一斤)

以上再煮,至一斗五升,入下項藥:

硝石(芒硝亦可,二斤),朴硝(擇淨者,十斤)

以上入前藥汁中,微火煎,柳枝不住手攪,候有七斤,投放水盆中,半日,待藥凝定,入下項藥,攪令勻。

硃砂(三兩),當門子(即麝香,一兩二錢半)

上煎成霜雪紫色,每服一錢或二錢,涼水調下。大人小兒,臨時以意斟酌加減多寡服之,並食後服。

妙香丸(局方),治時疫傷寒,解五毒潮熱積熱,及小兒驚癇等證。

巴豆(取淨,三百五十粒),牛黃,片腦,膩粉,麝香(各七錢五分),辰砂(九兩),金箔(九十片)

上研極細,煉蠟六兩,入蜜七錢五分,同煉令勻,每兩作三十丸,每服一丸,小兒綠豆大二丸,白湯下。《拔萃方》無金箔,有水銀硇砂,治久遠成積。

按:硇砂不可輕用,制煉不精則害人,慎之!

瀉心湯(局方),治心經蘊熱。

上以黃連一味為細末,水調服之。

麥門冬湯(千金),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麥門冬(去心),桑白皮(蜜炒),生地黃(各七分),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紫菀茸,桔梗,淡竹葉麻黃(各五分),五味子,甘草(各三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愚按:此方曰病後火熱乘肺,麻黃其可用乎?曰渴而煩悶,半夏亦不用可也。宜去此二味,加貝母、天門冬,方為穩當也。

梔子仁湯(河間),治發熱潮熱,發狂煩躁,面赤咽痛。

梔子仁,赤芍藥,大青,知母(各五分),升麻,黃芩,石膏(各一錢),杏仁(湯煮去皮尖,七分半),柴胡(一錢二分),生甘草(一錢),豆鼓(五十粒)

上細切,作一服,水二盞,煎八分,去渣溫服。

當歸龍薈丸(河間),治腎水陰虛,風熱蘊積,時發驚悸,筋惕搐搦,神昏不寧,榮衛壅滯,頭目昏眩,肌肉瞤瘈,胸膈咽嗌不利,腸胃燥澀,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火熱等證。

當歸草龍膽,梔子仁,黃連,黃柏,黃芩(各一兩),大黃,青黛,蘆薈(各五錢),木香(一錢),麝香(五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三黃丸(河間),治三焦火盛,消渴,不生肌肉。

大黃,黃連,黃芩(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小豆大,每服五丸,漸加至十丸,白湯送下。服至一月,行及奔馬。

(丹溪活套)云:凡去上焦濕熱,須酒洗黃芩以瀉肺火。如肺有實熱,宜用;如虛熱而用黃芩,則傷肺氣。須先用天門冬保定肺氣,然後用之。如去中焦濕熱與痛,須用黃連以瀉心火。若中焦有實熱,宜用;若脾胃氣虛不得轉運,及中焦有鬱熱者,當用茯苓、白朮、黃芩、葛根代之。如胸中煩熱,須用梔子。

實熱者,切當;若虛煩,須用補藥為主,人參、白朮、黃芩、芍藥、茯苓、麥門冬、大棗之類。如下焦有濕熱腫痛、並膀胱有火邪者,須用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之類,固是捷藥。若肥白人氣虛者,宜用白朮、蒼朮、南星、滑石、茯苓之類。如黑瘦之人,下焦有濕熱腫痛者,必用當歸、紅花桃仁、牛膝、檳榔等藥。

柴胡瀉肝火,須用片芩佐之。片芩又能瀉肺火,須用桑白皮佐之。若鼠尾者,能瀉大腸之火。黃連瀉心火。若用豬膽汁拌炒,更以草龍膽佐之,大能瀉膽中之火。白芍藥瀉脾火。若冬月用,必以酒浸炒,蓋其性之酸寒也。知母、黃柏瀉腎火,又瀉膀胱之火。梔子瀉三焦之火。

在上、中二焦,連殼用。在下焦,須去殼,水洗去黃漿,炒焦色,研細用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火,又能瀉三焦火及膀胱之火,從小便中出,蓋膀胱乃此物之故道也。

(祖傳方)

人中白散,治陰虛火盛,及五心煩熱等證。

人中白(二兩),黃柏(鹽酒拌炒褐色),生甘草,青黛(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童子小便調服。

(醫案)

駱氏婦,年四十餘,夜間發熱,早晨退,五心煩熱,無休止時,半年後求予治。六脈皆數,伏而且牢,浮取全不應。予與東垣升陽散火湯,四帖而熱減大半,胸中覺清快勝前。再與二帖,熱悉退。後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少佐以炒乾姜,服二十餘帖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