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12)

1. 醫學或問(凡五十一條)

改用香附、蒼朮、厚朴之劑,反獲全功。竊思水腫與黃腫,皆是濕熱傷脾所致,何治法之不同歟?曰:夫水腫之證,蓋因脾土虛甚而肝木太過,故水濕妄行其中,雖有清痰留飲,實無鬱積膠固,故以參朮為君,而兼以利水清金去濕熱之藥,此標本兼該之治,故有十全之功也。

彼黃腫者,或酒疸,或谷疸,沉積頑痰,膠固鬱結於其中,故或為痃癖,或為積聚,是以積於中而形於外,蓋因土氣外形而黃也。故宜以厚朴、蒼朮、香附、陳皮之類,以平其土氣之敦阜,用鐵粉、青皮之類,以平其木氣之有餘,加以曲糵,助脾消積。退黃之後,仍用參朮等補脾之劑,以收十全之功,此標而本之之治也。

若二證之藥,易而治之,禍不旋踵,學者不可不知。

或問:飢甚方食,而食反不運化,多為嘔吐吞酸等證,何也?曰:飢而即食,渴而即飲,此造化自然之理也。飢不得食,胃氣已損,脾氣已傷,而中氣大不足矣。遇食大嚼,過飽益甚,是以大傷胃氣,輕則吞酸噁心,重則惡寒發熱,而為內傷等證者多矣。又或負重遠行,辛苦飢甚,遇食太過,則四肢倦怠矣。

若又強力復行,適遇風雨外襲,遂成內傷挾外感之證,或為腫脹危篤之疾。養生君子,切宜防微杜漸,戒之戒之!

或問:針法有補瀉迎隨之理,固可以平虛實之證。其灸法不問虛實寒熱,悉令灸之,其亦有補瀉之功乎?曰:虛者灸之,使火氣以助元陽也;實者灸之,使實邪隨火氣而發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氣之復溫也;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其針刺雖有補瀉之法,予恐但有瀉而無補焉。

經謂瀉者迎而奪之,以針迎其經脈之來氣而出之,固可以瀉實矣;謂補者隨而濟之,以針隨其經脈之去氣而留之,未必能補虛也。不然,內經何以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無刺大勞人,無刺大飢人,無刺大渴人,無刺新飽人,無刺大驚人。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等語,皆有瀉無補之謂也,學者不可不知。

或問:虛損之疾,世俗例用局方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其方實為諸虛之關鍵也,用參、耆、苓、朮、甘草以補氣虛,用芎、歸、芍藥、地黃、肉桂以補血少,吾子將何以議之乎?曰:此藥乃氣血兩虛之劑,或血虛而氣尚實,或氣虛而血尚充者,其可一例施乎?《內經》曰:毒藥以治其病。蓋藥性各有能毒,然中病者,借其能以獲安;不中病者,徒惹其毒以增病耳。

假如心、脾二經虛損,當以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水短少者,服之有功;虛而小便數者,多服則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真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又如肺氣弱及元陽虛者,當以黃耆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腎氣有餘而未甚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塞而閉氣也。

白話文:

如果改用香附、蒼朮、厚朴這些藥的方子,反而能完全治好。我私下思考,水腫和黃疸腫脹,都是因為濕熱傷害脾胃所導致的,為什麼治療方法會不一樣呢?答案是:水腫這種病症,是因為脾胃虛弱到極點,而肝氣過於旺盛,所以水濕才會在體內亂跑。雖然有痰和水液停留在體內,但實際上並沒有鬱積凝固,所以用人參和白朮來作為主要的藥物,同時加上利水、清熱、去除濕熱的藥,這是標本兼治的方法,所以能有完全的療效。

而黃疸腫脹這種病,可能是因為喝酒引起的黃疸,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引起的黃疸,體內積聚了頑固的痰液,凝結鬱積在裡面,所以有的會變成痞塊,有的會變成積聚,這是因為積在體內,而表現在外,是由於脾土的氣往外表現而導致皮膚發黃。所以應該用厚朴、蒼朮、香附、陳皮這類的藥,來平緩脾土的過度強盛,用鐵粉、青皮這類的藥,來平緩肝木的過度旺盛,再加上麥芽,幫助脾胃消化積滯。退黃之後,仍然要用人參、白朮等補脾的藥,才能達到完全的療效,這是先治標後治本的方法。

如果把這兩種病的藥方搞混來用,很快就會出問題,學醫的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有人問:非常飢餓才吃飯,但吃了反而消化不良,常常出現嘔吐、吞酸等症狀,這是為什麼呢?答案是:飢餓了就吃飯,口渴了就喝水,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如果飢餓時沒有吃飯,胃氣已經受損,脾氣也已經受到傷害,中氣就會大大不足。如果遇到食物狼吞虎嚥,吃得太飽就會更加嚴重地傷害胃氣,輕則會吞酸噁心,重則會怕冷發熱,甚至會出現內傷等症狀。如果又負重遠行,又辛苦又飢餓,遇到食物又吃得太多,就會四肢疲憊。

如果又勉強繼續趕路,剛好又遇到風雨的侵襲,就會變成內傷夾雜外感的病症,嚴重的話就會變成水腫等危險的疾病。養生的人,一定要防患於未然,要特別謹慎!

有人問:針灸有補瀉和順應經脈的道理,本來可以平衡虛實的病症。但是灸法不問虛實寒熱,都用艾灸來治療,這樣也有補瀉的功效嗎?答案是:身體虛弱的人艾灸,可以藉由火氣來幫助元陽;身體有實邪的人艾灸,可以讓實邪隨著火氣而發散出去;身體寒冷的人艾灸,可以讓身體的氣恢復溫暖;身體有熱的人艾灸,可以引導鬱積的熱氣往外發散,這是利用火乾燥的特性。針刺雖然有補瀉的方法,但我認為可能只有瀉而沒有補。

經典裡說,瀉的方法是用針逆著經脈的氣來將其排出,這樣可以瀉實證;而補的方法是用針順著經脈的氣來將其留住,但未必能補虛。不然,《內經》為什麼說,不要在身體發熱的時候針刺,不要在脈象渾濁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出汗很多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太勞累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太飢餓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太口渴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剛吃飽的時候針刺,不要在太驚恐的時候針刺。又說,如果身體和氣都虛弱,病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的表現,不可以針刺,如果針刺,會更加耗竭氣,老人就會死亡,壯年人也難以恢復。像這些說法,都是說明針灸有瀉的作用而沒有補的作用,學醫的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

有人問:對於虛弱的疾病,世俗常常使用局方的十全大補湯來補養,這個方子確實是治療各種虛症的關鍵,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甘草來補氣虛,用川芎、當歸、芍藥、地黃、肉桂來補血少,您覺得這個方子怎麼樣呢?答案是:這個藥是氣血雙補的方子,但有的人是血虛而氣還算實,有的人是氣虛而血還算充足,可以都用同樣的藥來治療嗎?《內經》說:用毒藥來治療疾病。藥性各有毒性,但如果藥效對症,就能藉著它的毒性來獲得痊癒;如果藥不對症,只會增加毒性而加重病情。

例如,如果心、脾二經虛弱,應該用茯苓來補養,如果身體虛弱而沒有汗,小便又少,服用茯苓就會有效果;如果身體虛弱而小便頻繁,多服茯苓就會導致眼睛失明;如果身體虛弱而容易出汗,長期服用茯苓就會損耗真氣,縮短壽命,因為它味道淡而能利尿。又例如,如果肺氣虛弱或元陽虛弱,應該用黃耆來補養,如果體型肥胖、皮膚白皙,或者氣虛而容易出汗的人,服用黃耆就會有效果;如果體型偏黑、腎氣有餘而不太虛弱的人,服用黃耆就會感到脹悶不舒服,因為它藥性阻塞而會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