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二 (9)
卷之二 (9)
1. 痰飲
論
《內經》曰:諸氣憤郁,皆屬肺金。蓋肺氣鬱則成熱,熱盛則生痰。丹溪曰: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挾瘀血,遂成窠囊,此為痞、為痛、為噎膈翻胃之次第也。王隱君曰:痰證古今未詳,方書雖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諸飲之異,而莫知其為病之源。或頭風目昏。
眩運耳鳴,或口眼蠕動,眉稜耳輪瘙癢,或四肢遊風腫硬,似痛非痛,或為齒頰癢痛,牙床浮腫而痛癢不一,或噯氣吞酸,嘈雜嘔噦,或咽嗌不利,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色似煤炲,形如破絮桃膠蜆肉之類,或心下如停冰雪,心頭冷痛時作,或夢寐奇怪鬼魅之狀,或足腕痠軟,腰背卒痛,或四肢骨節煩疼,並無常所,乃至手麻臂痛,狀若挫閃,或脊中每有一掌如冰凍之寒痛者,或渾身習習如蟲行者,或眼沿澀癢,口糜舌爛,甚為喉閉等證,又或繞項結核,似癧非癧,或胸腹間如有二氣交紐,噎塞煩悶,有如煙氣上衝,頭面烘熱,或為失志顛狂,或為中風癱瘓,或為勞瘵荏苒之疾,或為風痹及腳氣之候,或心下怔忡,驚悸如畏人將捕,或喘嗽嘔吐,或嘔冷涎綠水黑汁,甚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其為內外疾病,非止百端,皆痰之所致也。
白話文:
論 痰證
《內經》說:所有氣機鬱結不通的病症,都歸屬於肺金。因為肺氣鬱結就會化為熱,熱氣盛就會生痰。
丹溪翁說:從鬱結開始,慢慢積聚成痰,痰又挾帶著瘀血,最終形成病灶,這就是痞、痛、噎膈翻胃等病症的發展過程。
王隱君說:痰證的病理,古今醫家都說不清楚。醫書中雖然有懸飲、留飲、支飲、痰飲等不同的病名,但都未能指出病根所在。
痰證的表現很多樣,例如:頭風目昏、眩暈耳鳴、口眼蠕動、眉稜耳輪瘙癢、四肢遊走性的風濕腫脹僵硬,好像疼痛又不痛,或者齒頰癢痛、牙床浮腫疼痛,但痛癢不一;也可能出現噯氣吞酸、嘈雜嘔吐、咽喉不適,痰卡在喉嚨裡,咳不出也咽不下,顏色像煤灰,形狀像破棉絮、桃膠、蜆肉之類;或者感覺心窩裡像是停著冰雪,胸口冷痛時發時止,或者夢境奇怪,出現鬼魅之狀;也可能腳腕痠軟、腰背突然疼痛,或四肢骨節疼痛,位置不定,甚至手麻臂痛,感覺好像扭傷一樣;或者脊柱中有一掌大小的冰冷疼痛;或者全身有蟲子爬行的感覺;或眼沿澀癢、口糜舌爛,嚴重者甚至喉嚨閉塞;還有繞著脖子長出結核,看似瘡瘍又不像瘡瘍;或者胸腹之間感覺有兩股氣機糾結在一起,導致氣悶不舒,就像有煙氣向上衝,頭面發熱;或者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或者中風癱瘓,或者勞損疲憊的疾病,或者風痹及腳氣的症狀;或者心慌意亂,驚悸不安,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或者喘咳嘔吐,或者嘔吐冷涎、綠水、黑汁,甚至發展為肺癰、腸毒、便膿、攣跛等嚴重病症。
總之,內外各種疾病,不只百種,都是由痰引起的。
蓋津液既凝為痰為飲,而洶湧上焦,故口燥咽乾;流而之下,則大小便閉塞,面如枯骨,毛髮焦乾。婦人則經閉不通,小兒則驚癇搐搦。治法宜先逐去敗痰,然後看虛實調理,故制沉香滾痰丸,為通治三焦痰飲之要藥也。愚竊以其論證固詳,不問虛實而以一峻藥攻之,恐未中乎肯綮也歟。
蓋資稟有厚薄,病邪有淺深,一或失手,何以收救。故丹溪有曰: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矣。又曰:中焦有食積與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而病劇。夫滾痰丸,止可投之於形氣壯實、痰積膠固為病者;若氣體虛弱之人,決不可輕用也。
白話文:
因為津液凝結成痰或飲,上湧到上焦,所以口乾舌燥;向下流動,則大小便不通,臉色枯槁,頭髮乾枯。婦女則月經閉止,小孩則驚厥抽搐。治療方法應該先驅除積痰,然後根據虛實狀況調理,所以制成沉香滾痰丸,是治療三焦痰飲的重要藥物。但我私以為,雖然論證詳盡,但無論虛實,都用一味峻藥攻治,恐怕不切合實際。
人體稟賦有厚有薄,病邪有輕有重,一旦失誤,如何挽回?所以丹溪先生說,治療痰症用利藥過多,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生痰。又說,中焦有食積和痰而生病的人,胃氣也需要滋養,不能直接攻治,攻治過度反而會更加虛弱,病情加重。滾痰丸只能用於形體健壯、痰積膠固的病人;如果氣體虛弱的人,絕對不能輕易使用。
慎之慎之!
脈法
《要略》云:脈雙弦者,寒飲也。(或大下後善虛。)其脈偏弦者,飲也。肺飲不弦,但苦喘短氣。
又云:脈浮而細滑者,傷飲。脈弦數有寒飲,春夏難治。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走痛,脈沉者,有留飲。
陳無擇云:飲脈皆弦微沉滑。
或云:左右手關前脈浮弦大而實者,膈上有稠痰也,宜吐之自愈。
病人百藥不效,關上脈伏而大者,痰也。眼胞及眼下如炭煙燻黑者,亦痰也。
丹溪曰:久得澀脈,痰飲膠固,脈道阻澀也。卒難得開,必費調理。
方法
丹溪曰:有熱痰,有濕痰,有酒痰,有食積痰,有風痰,有寒痰,有老痰。
白話文:
慎之慎之!
脈法
《脈要略》說:脈搏兩側都像弦一樣緊繃,是寒飲(或大下之後體虛)。如果脈搏僅有一側像弦一樣緊繃,那就是飲邪。肺部積飲不會使脈搏像弦一樣緊繃,但會讓人感到喘不過氣,呼吸短促。
又說:脈搏浮而細滑,是傷飲。脈搏像弦一樣緊繃,且跳得快,是寒飲,春夏季節難以治療。脈搏沉而像弦一樣緊繃,是懸飲,會引起內痛。病人會感到呼吸短促,口渴,四肢關節疼痛,脈搏沉,說明体内有留飲。
陳無擇說:飲邪的脈搏都會呈現弦微、沉滑的狀態。
也有人說:左右手關前脈搏浮弦、大而實,說明膈膜上積聚了稠痰,應該用吐法來治療,就能自行痊癒。
病人服用各種藥物都无效,關上脈搏伏而大,说明是痰邪作祟。眼皮和眼下方像被炭煙熏黑一样,也是痰邪的表現。
丹溪說:長時間出現涩脉,說明痰飲膠結在一起,阻礙了經脈的暢通。很難一下子疏通,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
方法
丹溪說:痰邪的種類很多,有熱痰、濕痰、酒痰、食積痰、風痰、寒痰、老痰等。
熱痰,用青黛、黃連及用青礞石丸最捷。
濕痰,身多軟,而重用蒼朮、白朮。又曰:濕痰,用黃芩、香附、半夏、貝母。熱痰,加栝蔞、青黛。
酒痰,用栝蔞、青黛,蜜丸噙化。
食積痰,用神麯、麥牙、山楂,或化痰丸、消積藥攻之。
白話文:
熱痰的治療方式,可以使用青黛和黃連,或者青礞石丸,這些方法最快捷有效。
濕痰的情況下,身體會感到疲軟且沈重,此時應使用蒼朮和白朮。此外,對於濕痰,也可以使用黃芩、香附、半夏和貝母來進行治療。
如果痰是因熱引起的,則需添加栝蔞和青黛來進行治療。
酒痰的處理方式,可以使用栝蔞和青黛,製成蜜丸含服。
對於食積痰的情況,可以使用神麯、麥牙、山楂等食材,或者使用化痰丸和消積藥來進行治療。
風痰,用南星、白附子。
寒痰用半夏。(盧氏注曰:凝結清冷,其狀若寒,非寒也。然亦有用溫藥者,蓋寒因熱用,使引導無捍格也。)
老痰,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蔞、五倍子。一云: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
痰結核在咽喉,嗽而不能出,化痰藥加咸能軟堅之味,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佐以朴硝、薑汁,蜜丸噙化。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不行。痰在腸胃間,可下而愈。痰之為物,隨氣升降,故無處不到。
白話文:
風痰可以用南星、白附子治療。
寒痰可以用半夏治療。凝結的痰液清冷,看似寒性,但其實並非真正的寒。使用溫藥治療,是因為寒性疾病可以用溫藥引導,讓藥效順利發揮。
老痰可以用海石、香附、半夏、栝蔞、五倍子治療。有人說,五倍子可以輔助其他藥物,有效治療頑固的痰。
痰結核在咽喉,咳嗽卻咳不出來,治療時可以用化痰藥加上具有軟堅功效的咸味藥物,例如栝蔞仁、杏仁、海石、桔梗、連翹,少量加入朴硝、薑汁,製成蜜丸含服。
痰在脅下,只有白芥子才能有效治療。痰在四肢,只有竹瀝才能有效治療。痰在腸胃之間,可以服用瀉藥治療。痰的特性是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因此它可以到達身體的任何地方。
脈浮當吐,痰在膈上必用吐,膠固稠濁必用吐,痰在經絡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發散之義。
凡吐法,宜先升提其氣,用防風、山梔、川芎、桔梗、芽茶、生薑之類,或就以此藥探吐。吐時,須先以布勒腰腹,而於不通風處行之。
吐法,用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去渣,入少油與蜜,溫服。或用蝦半斤,入醬、蔥、姜等物料,水煮,先吃蝦,後飲汁,少時以鵝翎探吐。其鵝翎須先以桐油浸,而以皂角水洗,曬乾待用。如服瓜蒂、藜蘆等藥,不用探法,自吐。
白話文:
脈象浮現時,應進行吐療,若肺中有痰,阻塞在膈膜之上,必須使用吐療。若是痰液黏稠凝結,也必須採用吐療。如果痰液滯留在經絡中,則非用吐療不可。吐療本身就含有散發病邪的意義。
對於所有吐療方法,首先應調理體內氣血,使用如防風、山梔、川芎、桔梗、嫩茶葉、生薑等藥物,或者直接以這些藥物引發吐療。在進行吐療時,要先用布包住腰部和腹部,並在不透風的地方進行。
進行吐療時,可以取半升的蘿蔔子,加一壺漿水(即米漿),去渣後加入少量的油和蜂蜜,溫熱後服用。或者使用半斤的蝦,加入醬油、蔥、姜等調料,加水煮沸,先食用蝦肉,再飲用湯汁。一小時後,可用鵝翎引發吐療。鵝翎需先浸泡在桐油中,再用皁角水清洗乾淨,曬乾備用。如果服用瓜蒂、藜蘆等藥物,則不需要使用引吐法,會自然吐出。
凡虛弱人,中焦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便攻,攻盡則愈虛。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虛,則痰反易生而多。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挾瘀血成窠囊,行痰極效。(即神術丸也。)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心痛,粥丸,生薑湯下。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六條)
燥濕痰星夏丸
南星,半夏(各一兩),海蛤粉(三兩)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青黛為衣,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
白話文:
身體虛弱的人,脾胃虛弱,痰多,不能馬上用藥攻治,如果攻治過度,反而會更加虛弱。治療痰症,如果過度使用利水藥,也會導致脾氣虛弱,反而更容易生痰。
許學士用蒼朮治療痰瘀交結形成的囊腫,效果非常顯著,就是神術丸。
油炒半夏,非常有效地治療濕痰,還能治療喘息和心痛,可以用粥或丸劑,用薑湯送服。
南星、半夏各一兩,海蛤粉三兩,研磨成細粉,用薑汁浸泡蒸餅製成丸藥,用青黛包裹,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等分)
上為細末,薑汁調神麯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送下。
小胃丹
上可取胸膈之痰,下可利腸胃之痰。能損胃不食,胃氣虛而少食者,不可用。
大黃(酒拌,濕紙裹,煨熟焙乾,再以酒炒潤,一兩五錢),黃柏(炒褐色,二兩),甘遂(麵裹煨熟,去面。),大戟(長流水煮一時許,洗淨曬乾用),芫花(醋拌經宿,炒黑勿焦,各一兩)
白話文:
「中和丸」可以治療濕痰、氣熱。
將蒼朮、黃芩、半夏、香附各取等量,研磨成細粉,用薑汁和神麴糊調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丸,用白湯送服。
「小胃丹」可以治療胸膈的痰,也可以治療腸胃的痰。但是,如果損傷了胃,導致不思飲食,或者胃氣虛弱、食量減少,就不可使用。
將大黃用酒拌勻,用濕紙包裹,煨熟後烘乾,再用酒炒至潤滑,取一兩五錢;將黃柏炒至褐色,取二兩;將甘遂用麵粉包裹後煨熟,去除麵粉;將大戟用長流水煮約一個小時,洗淨曬乾;將芫花用醋拌勻,放置一夜,炒至黑色但不焦,各取一兩。
上為細末,粥丸麻子大,每服十丸,溫湯送下。
墜痰丸,能利痰,從穀道中出。
風化硝,枳實(麩炒黃色),黑牽牛(取頭末,五錢),生白礬(三錢),豬牙皂角(去皮弦酥炙黃,三錢)
一本有貝母三錢
上為細末,萊菔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雞鳴時服,先見屎,次見痰(古方無硝、枳,而用水丸,分兩亦不同。)
青礞石丸,能化痰降痰。一云治食積,去濕痰。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做成像麻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溫水送服。
墜痰丸可以幫助排出痰液,從肛門排出。
將風化硝、麩炒黃色的枳實、取頭末的五錢黑牽牛、三錢生白礬、去皮弦酥炙黃的三錢豬牙皂角研磨成細末。
其中一個版本還加入了三錢貝母。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蘿蔔汁做成像梧桐子一樣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白水送服,在雞鳴時服用,先會看到排泄物,然後就會看到痰液。 (古方沒有硝石和枳實,而是用水做成藥丸,劑量也不同。)
青礞石丸可以化痰降痰。有人說它也可以治療積食,去除濕痰。
青礞石(敲碎如骰子大,以焰硝同入鍋,煅黃色),茯苓,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南星(慢火煨裂),黃芩(各五錢),風化硝(三錢,盆淨者,冬月以絹袋盛,懸風前化之)
上為細末,神麯糊入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薑湯送下。此藥重在風化硝。一方加蒼朮五錢,滑石一兩。一方無南星,有白朮。一方有枳實,倍青礞石。
枳實瀉痰,能沖牆倒壁。黃芩治痰,假其下火也。天花粉,大能降上膈熱痰。海粉,熱痰能降,濕痰能燥,頑痰能消。
白話文:
將青礞石敲碎成骰子大小,與焰硝一起放入鍋中煅燒至黃色,茯苓、半夏(以湯水浸泡七次去除外皮和臍部)、南星(用慢火煨至裂開)、黃芩各取五錢,風化硝三錢(選擇盆子裡乾淨的,冬月用絹袋裝好,懸掛在風口處使其風化)。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神麴糊加入薑汁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薑湯送服。此藥方中風化硝是關鍵。另一種方子中加入蒼朮五錢、滑石一兩。還有一種方子不加南星,而加白朮。還有一種方子加入枳實,並將青礞石的用量加倍。
枳實具有瀉痰的作用,能像衝牆倒壁般強力去除痰液。黃芩治療痰症,是因為它能降火。天花粉能有效降解上膈的熱痰。海粉能降解熱痰,乾燥濕痰,消除頑固的痰液。
人中黃,飯丸,如綠豆大,每服十數丸,白湯送下,能降陰火,清痰,又治食積。
痰因火盛逆上,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
凡久病,陰火上升,津液生痰不生血,宜補血制相火,其痰自除,血藥必用薑汁傳送。
痰成塊、吐咯不出、氣鬱滯者,難治。
脾虛者清中氣,大棗加白朮之類,兼用提藥。
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藥也。欲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引上,柴胡、升麻、防風之類。引下,黃柏、木通、防己之類)。又曰:二陳加升提之藥,能使大便潤而小便長。
白話文:
人中黃藥丸,每服十數丸,用白湯送服,能降火氣、清痰,也能治療積食。痰火上逆,要先治火,白朮、黃芩、石膏等藥材都能清火。久病者,陰火上升,津液化為痰,難以化血,宜補血以制相火,如此痰自可消,血藥需用薑汁引導。痰凝結難以咳出、氣鬱滯者,不易治癒。脾虛者需清中氣,可用大棗、白朮等藥材,並配合提藥。補脾土、燥脾濕,才能從根本上治療。二陳湯是治療全身痰症的要藥,若需下行加引下藥,上行加引上藥,如柴胡、升麻、防風引上,黃柏、木通、防己引下。二陳湯加升提藥,能使大便潤暢,小便清長。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七次,二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以上丹溪方法又七條)
導痰湯(局方),治風濕痰等證。
半夏(二錢,湯泡七次),南星(煨裂),橘紅(去白),枳殼(麩炒黃色)甘草(炙),茯苓(各一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如久嗽肺燥熱者,去半夏,加五味子九枚,杏仁五分。
白話文:
陳皮去白一錢,半夏湯泡七次二錢,茯苓一錢,甘草五分,以上細切,製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另外,還有七種丹溪的方法。
導痰湯,治風濕痰等症。半夏湯泡七次二錢,南星煨裂,橘紅去白,枳殼麩炒黃色,甘草炙,茯苓各一錢,以上細切,製成一劑,加入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若久咳肺燥熱者,去掉半夏,加入五味子九枚,杏仁五分。
千緡湯(局方),治風痰壅盛。
半夏(湯泡七次,七個四破),皂角(一寸,去皮炒黃),甘草(炙,一寸)
上細切,作一服,入生薑三片,水一盞,煎至七分,溫服。
利膈化痰丸(丹溪)
南星(煨裂),蛤粉,半夏(湯泡),貝母(去心),栝蔞仁(去殼),香附(去皮,童便浸),皂角(去皮弦),杏仁(去皮尖,炒),青黛(各等分)
上以前六味研為細末,卻以皂角杵碎煎濃汁,擂杏仁如泥,再以薑汁和蒸餅為丸,如綠豆大,青黛為衣,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滾痰丸(王隱君方),治濕熱、食積,成窠囊、老痰。
白話文:
千緡湯,用來治療風痰壅盛。
半夏經過七次湯泡,破開七層,皂角去皮炒黃,甘草炙過,都切成細末,加入三片生薑,用一盞水煎至七分,溫溫地服用。
利膈化痰丸,是丹溪所創。
南星煨過後裂開,蛤粉、半夏經過湯泡,貝母去心,栝蔞仁去殼,香附去皮用童便浸泡,皂角去皮弦,杏仁去皮尖炒過,青黛,以上六味研磨成細末,用皂角搗碎煎取濃汁,將杏仁研磨成泥,再用薑汁和蒸餅製成丸子,大小如綠豆,用青黛包裹,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滾痰丸是王隱君的方子,用來治療濕熱、食積,形成窠囊的老痰。
大黃(酒拌蒸),黃芩(去朽,各半斤),沉香(五錢),礞石(硝煅黃金色,一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量人強弱,加減丸數。
神術丸(丹溪),治痰飲。
蒼朮(一斤,米泔浸),生芝麻(五錢,用水二小盞研細取漿),大棗(十五枚,煮肉研細)
上以蒼朮焙乾為末,然後以芝麻漿及棗肉和勻,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湯下。
黃芩利膈丸(東垣),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湯泡七次),澤瀉(去毛),黃連(各五分),天南星(煨裂),枳殼(麩炒),陳皮(去白,各三錢),白朮(二錢),白礬(五分)
白話文:
將大黃(用酒拌蒸熟),黃芩(去除腐爛部分,各取半斤),沉香(五錢),礞石(用硝石煅燒至黃金色,一兩)研磨成細粉,滴入水製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根據體質強弱調整丸數。此藥方名為神術丸,出自丹溪,主治痰飲。
另外,將蒼朮(一斤,用米泔水浸泡),生芝麻(五錢,用兩小碗水研磨成細漿),大棗(十五枚,煮熟後研磨成細末)混合。將蒼朮烘乾研磨成粉,再加入芝麻漿和大棗末,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溫水送服。此藥方名為黃芩利膈丸,出自東垣,功效為清熱利膈,化解胸中痰飲。
生黃芩,炒黃芩(各取一兩),半夏(用湯泡七次),澤瀉(去除毛),黃連(各五分),天南星(煨熟至裂開),枳殼(用麩炒),陳皮(去除白色部分,各取三錢),白朮(二錢),白礬(五分)。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入薑汁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遠溫水下。忌酒及濕面。
蠲飲枳實丸(丹溪),逐飲消痰,導滯清膈。
枳實(麩炒),半夏(泡),陳皮(去白,各三兩),黑醜(半斤,取頭末三兩)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送下。
十棗湯(仲景),治懸飲內痛。
芫花(醋炒黑色),甘遂(麵包水煮),大戟(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至八合,去渣,調藥末,強人一錢,弱人五分,平旦服之。不下,更加五分。下後,以糜粥調養之。河間曰:芫花之辛以散飲,大戟之苦以泄水,其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乃泄水飲之聖藥也。然亦有大毒,人虛者不可輕用。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薑汁混合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五十顆,飯後溫水送服。忌酒及濕面。
枳實、半夏、陳皮各三兩,黑醜半斤取頭末三兩,研磨成細粉,用麵糊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顆,薑湯送服。
將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研磨成細粉,加入一升半水,煮十枚大棗至八合,去渣後調入藥粉,體壯者每次服用一錢,體弱者每次服用五分,清晨空腹服用。若藥效不顯,可再加服五分。服藥後以稀粥調養。芫花辛散飲邪,大戟苦泄水濕,甘遂直達水氣結聚之處,是治療水飲的良藥。但藥性猛烈,體虛者不可輕易服用。
三花神祐丸,治一切濕熱沉積痰飲變生諸病,或風熱燥郁,肢體麻痹,走注疼痛,風痰涎嗽,氣血壅滯,不得
宣通等證。人壯,氣實者,可服。
甘遂(依前制),大戟,芫花(醋拌濕炒,各五錢),黑醜(二兩,取頭末),大黃(一兩),輕粉(一錢)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五丸,每服加五丸,溫水下,日三服,加至快利,利後須服,至病根盡除為度。痞悶極甚者,若便多服,則頓攻不開,轉加痛悶,則當初服二丸,每服加二丸,至快利即止。
控涎丹(三因方),治患胸背脅頸項及手足腰胯隱痛不忍,筋骨牽引釣痛,時時走易,乃是痰涎在胸膈間,隨氣升降,於經絡中作楚而然。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誤認為癱瘓者。
白話文:
「三花神祐丸」用於治療各種因濕熱痰飲積聚而生的疾病,包括風熱燥郁、肢體麻痹、疼痛、痰嗽、氣血瘀滯、氣機不通等。體質強壯、氣血充足者可服用。
藥方包括甘遂、大戟、芫花、黑醜、大黃、輕粉等藥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清水製成丸藥,每次服用五顆,逐漸增加至通便,並持續服用直至病根去除。如果患者胸悶嚴重,服用太多丸藥可能會加重病情,應從兩顆開始服用,逐漸增加至通便即止。
「控涎丹」則用於治療胸背脅頸項以及手足腰胯疼痛、筋骨牽引疼痛、氣血不通等症狀,這些症狀大多由痰涎積聚在胸膈之間,隨氣升降而引起的。有些患者手足冰冷麻木,誤以為癱瘓,也可服用此藥。
甘遂(去心,依前制),大戟(去皮),白芥子(主上氣發汗,胸膈有冷痰)
上件各等分,為細末,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淡薑湯下,食後臨臥服,量病人虛實加減丸數。一方名妙應丸,治驚痰,加硃砂為衣。痛甚者,加全蠍。酒痰,加雄黃、全蠍。驚氣痰成塊者,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莪朮。臂痛,加木鱉子霜、桂心。熱痰,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
白話文:
甘遂去除心,按照舊法炮製,大戟去除皮,白芥子用來治療上氣發汗,胸膈有寒痰。以上藥材各取等份,研磨成細末,用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薑湯送服,飯後臨睡前服用,可根據病人虛實狀況加減丸藥的數量。這個方子名為妙應丸,用來治療驚痰,可加硃砂作為丸藥的外衣。疼痛嚴重者,可加全蠍。酒痰,可加雄黃、全蠍。驚氣痰成塊者,可加穿山甲、鱉甲、玄胡索、蓬莪朮。手臂疼痛,可加木鱉子霜、桂心。熱痰,可加盆硝。寒痰,可加丁香、胡椒、肉桂。
半夏丸,治肺熱痰嗽。
栝蔞仁(另研),半夏(湯泡七次,去皮臍焙開,各一兩)
上為細末和勻,薑汁打糊為丸服。
取竹瀝法:大治熱痰,及能養血清熱。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得竹瀝灌之遂蘇,誠起死回生藥也。
用水竹、早筀竹(俗名雷竹。蘇東坡曰:淡竹對苦竹為文耳,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我丹溪先生存日,只用此二竹。蓋取其為諸竹中之最淡者,以其筍味之甘淡也),截長二尺許,每段劈作四片,以薄磚二塊排定,將竹片架於磚上,兩頭露一、二寸,下以烈火迫之,兩頭以盆盛瀝,六分中加薑汁一分服之。痰熱甚者,止可加半分耳。
白話文:
半夏丸
功效: 治療肺熱痰嗽。
藥材:
- 栝蔞仁(另外研磨)
- 半夏(用湯水浸泡七次,去除外皮和臍部,再焙乾研磨成粉,各取一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加入薑汁調和成糊狀,製成丸劑服用。
竹瀝療法:
功效:
- 針對熱痰,效果顯著,也能養血清熱。
- 對於痰厥昏迷,幾乎快要死亡的人,用竹瀝灌入,可以使病人甦醒,可謂起死回生之藥。
製作方法:
- 選擇水竹、早筀竹(俗稱雷竹。蘇東坡說:淡竹與苦竹是文竹,除了苦竹之外,其他都是淡竹。我的老師朱丹溪先生在世時,只使用這兩種竹子。因為這兩種竹子是竹子中最淡的,竹筍的味道也甘淡)。
- 將竹子截成約兩尺長,每段劈成四片,用兩塊薄磚排列整齊,將竹片架在磚上,兩端露出一、二寸,下方用烈火加熱,兩端用盆子盛裝滴出的竹瀝。
- 六份竹瀝加一份薑汁服用。痰熱嚴重者,只加半份薑汁即可。
取荊瀝法:能治熱痰,功勝竹瀝,但不補耳。
用黃荊截作短片,炙取瀝,同上法。
(丹溪活套)云:二陳湯,一身之痰,無所不治。但在上加引上藥,在下加引下藥。如偏頭痛在右,本方加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之類;在左,本方合四物湯,亦加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之類。頂痛者,本方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藥。
白話文:
想要治療熱痰,可以用黃荊截成短片,炙烤後取出其汁液,效果比竹瀝還要好,但要注意的是,黃荊瀝沒有補耳的功效。
二陳湯可以治療全身的痰症,無論在哪裡都能奏效。但可以根據病症的不同,在二陳湯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藥物。例如,如果偏頭痛位於右側,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川芎、白芷、防風、荊芥、薄荷、升麻等藥;如果偏頭痛位於左側,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四物湯,以及防風、荊芥、薄荷、細辛、蔓荊子、柴胡、酒片芩等藥。如果頭痛位於頭頂,則可以加川芎、藁本、升麻、柴胡、蔓荊子、細辛、薄荷等藥。
如痰在腰胯膝下腫痛,本方加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川牛膝之類。如痰在胸腹中作痛或痞滿,本方加白朮、神麯、麥芽、砂仁之類。如痰在脅下作痛,或漉漉有聲,本方加柴胡、青皮、川芎、芍藥之類。如痰在經絡中,或胸背手足臂膊作痛者,上加防風、羌活、葳靈仙,在下加防己、牛膝、木通之類,冬月加烏、附行經。如風痰壅盛,喘急咳咳不寧,本方加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之類。
白話文:
如果痰積在腰部、髖部、膝蓋以下導致腫痛,就應該加入蒼朮、防己、木通、黃柏、萆薢、川牛膝等藥材。如果痰積在胸腹中造成疼痛或脹滿,就應該加入白朮、神麴、麥芽、砂仁等藥材。如果痰積在脅肋下導致疼痛或有漉漉作響的聲音,就應該加入柴胡、青皮、川芎、芍藥等藥材。如果痰積在經絡中,導致胸背、手足、臂膊疼痛,就應該在上半身加防風、羌活、威靈仙,在下半身加防己、牛膝、木通等藥材,冬季還要加上烏頭、附子、川烏等藥材,讓藥物沿著經脈運行。如果風痰壅盛,導致呼吸急促、咳嗽不止,就應該加入防風、羌活、南星、枳殼、皂角等藥材。
如熱痰為病,腹脹喘滿,本方加黃芩、黃連、梔子、栝蔞仁、滑石、石膏、竹瀝之類。如濕痰,身重倦怠,本方加蒼朮、白朮、南星之類。如酒痰,本方加葛根、枳椇、砂仁、神麯、麥芽之類。寒痰,本方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之類。氣痰,本方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之類。
燥痰,本方加栝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之類。陰虛咯血痰嗽,本方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如痰在中焦,作噯氣吞酸,胃脘當心而痛,或嘔清水,噁心等證,本方多加白朮、蒼朮、神麯、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之類,作丸服之。
白話文:
如果痰熱,會導致腹脹喘滿,就加黃芩、黃連、梔子、栝蔞仁、滑石、石膏、竹瀝等藥材。如果痰濕,會導致身體沉重倦怠,就加蒼朮、白朮、南星等藥材。如果是酒痰,就加葛根、枳椇、砂仁、神麴、麥芽等藥材。如果是寒痰,就加乾薑、附子、益智、草豆蔻等藥材。如果是氣痰,就加木香、檳榔、砂仁、枳殼、烏藥、香附等藥材。如果是燥痰,就加栝蔞仁、杏仁、貝母、五味子等藥材。如果是陰虛咯血痰嗽,就加天門冬、麥門冬、知母、黃柏、貝母、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藥材。如果痰停留在中焦,表現為噯氣、吞酸、胃脘疼痛、嘔清水、噁心等症狀,就多加白朮、蒼朮、神麴、麥芽、川芎、砂仁、草豆蔻、枳實、豬苓、澤瀉、黃連、吳茱萸、梔子仁、木香、檳榔等藥材,製成丸劑服用。
(醫案)
予侄婦何氏在室時,四月間因多食青梅,得痰飲病,日間胸膈中大痛如刀錐,至晚胸中痛止而膝䯊大痛,蓋痰飲隨氣升降故也。一醫作胃寒治,用乾薑、良薑、官桂、烏、附、丁、沉輩,及煮胡椒粥間與。病日刷,加之口渴,小水淋澀。求予治,診其六脈洪數而滑,予作清痰處治,令其急烹竹瀝服。
三日口不渴,小水亦不淋澀,但胸中與膝互痛如舊。用蘿蔔子研汁,與半碗,吐痰半升許,至夜痛尤甚於前,正丹溪所謂引動其猖狂之勢耳。次日用人參蘆一兩,逆流水煎服,不吐。又次日與苦參煎湯服,又不吐;又與附子尖、桔梗蘆,皆不吐。一日清晨,藜蘆末一錢,入麝香少許,酸漿水調與,始得大吐,至次日天明,吐方定,前後得頑痰及稠飲一小桶許,其痛如脫,後以軟粥將理而安。
白話文:
我的侄婦何氏,在結婚之前,四月的時候因為吃了很多青梅,得了痰飲病。白天胸膈部位非常疼痛,像刀子一樣扎着,到了晚上胸痛消退,但是膝蓋卻劇烈疼痛,這是因為痰飲隨著氣的升降而移動造成的。有一個醫生診斷為胃寒,用乾薑、良薑、官桂、烏藥、附子、丁香、沉香等藥物,以及煮胡椒粥給她吃。她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還伴隨着口渴、小便淋澀的症状。她來找我治療,我診斷出她的六脈洪數而滑,認為是清痰的症狀,就讓她趕快煮竹瀝喝。
喝了三天後,口渴和尿淋澀的症状消失了,但是胸部和膝蓋的疼痛依舊。我用蘿蔔子研磨成汁,給她喝了半碗,吐出了半升左右的痰,到了晚上疼痛比以前更加嚴重,正如丹溪先生所說,這是引動了痰飲的猖狂之勢。第二天,我用人參蘆一兩,逆著水流煎服,她沒有再吐。又過了第二天,我給她喝苦參煎湯,她仍然沒有吐;我又給她服用附子尖、桔梗蘆,也都沒有吐出來。一天早晨,我用藜蘆末一錢,加入少許麝香,用酸漿水調和給她喝,她終於吐了大量的痰,直到第二天早上才停止,前後一共吐出了大約一小桶的頑痰和稠飲,疼痛也消失了。之後,我讓她吃些軟粥調理身體,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