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3)
1. 醫學或問(凡五十一條)
甘草為健脾補中及瀉火除煩之良劑,然嘔吐與中滿及嗜酒之人,多服必斂膈不行而嘔滿增劇,以其氣味之甘緩也。川芎為補血行血、清利頭目之聖藥,然骨蒸多汗及氣弱人,久服則真氣走散而陰愈虛甚,以其氣味之辛散也。生地黃能生血脈,然胃氣弱者,服之恐損胃不食。熟地黃補血養血,然痰火盛者,恐泥膈不行。
人參為潤肺健脾之藥,若元氣虛損者,不可缺也;然久嗽、勞嗽、咯血,鬱火在肺分者,服之必加嗽增喘不寧,以其氣味之甘溫滯氣然也。白芍藥為涼血益血之劑,若血虛腹痛者,豈可缺歟;然形瘦氣弱、稟賦素虛寒者,服之恐伐發生之氣,以其氣味之酸寒也。藥性能毒,未易悉舉,學者宜究本草之詳,不可妄施以殺人也。
或問:《脈經》謂一息四至以上為無病常人之脈,今見無病之人,或有一息五至有奇者,有一息三至無餘者,何如是之異乎,曰:生成之脈,豈無緩急遲數之殊歟。經曰:性急脈亦急,性緩脈亦緩。大抵脈緩而遲者多壽,脈急而數者多夭。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
蓋氣血者,人身之神也。脈急數者,氣血易虧而神機易息,故多夭;脈遲緩者,氣血和平而神機難損,故多壽。先哲論江海之潮,即天地之噓吸,晝夜止二升二降而已;人之呼吸,晝夜一萬三千五百息。故天地之壽,悠久而無疆;人之壽延者,數亦不滿百也。管見如斯,未知是否?
或問:有人寸、關、尺三部之脈,按之絕無形跡,而移於手陽明經陽谿與合谷之地動者,何歟?曰:手太陰經肺與手陽明大腸,一臟一腑,相為表裡,其列缺穴乃二經之絡脈,故脈從絡而出於陽明之經,此為妻乘夫位,地天交泰,生成無病之脈耳,學者可不曉歟!
或問:婦人產後之證,丹溪謂當以大補氣血為主治,雖有雜證,以末治之。又曰:產後中風,切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然則產後不問諸證,悉宜大補氣血乎?曰:詳「主末」二字,其義自明。若夫氣血大虛,諸證雜揉,但虛而無他證者,合宜大補氣血自愈。或因虛而感冒風寒者,補氣血藥帶驅風之劑。
或因脾虛而食傷太陰者,補氣血藥加消導之劑。或因瘀血惡露未盡而惡寒發熱者,必先逐去瘀血惡露,然後大補。經曰:有本而標之者,有標而本之者。又曰: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丹溪「主末」二字,即標本之意耳。臨證之際,其於望聞問切之間,豈可不辨乎。若一例施之以補,豈非刻舟求劍之術耶。
或問:妊娠之婦,有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有三、五個月間其血大下而胎不墮者,或及期而分娩,或逾月而始生,其理何歟?曰:其按月行經而胎自長者,名曰盛胎,蓋其婦血氣充盛,養胎之外,其血猶有餘故也。其有數月之胎而血大下,謂之漏胎,蓋因事觸動任脈,故血下而未傷於子宮故也。
白話文:
甘草是健脾補中、瀉火除煩的好藥,但是容易嘔吐、腹脹滿悶和嗜酒的人,如果大量服用,會使胸膈氣機鬱滯,反而使嘔吐和腹脹加劇,因為它味道甘甜,藥性緩慢的緣故。川芎是補血、活血、清利頭目的良藥,但是骨蒸潮熱、多汗和體質虛弱的人,長期服用會使真氣耗散,陰液更加虛損,因為它味道辛辣,藥性發散的緣故。生地黃能夠滋養血脈,但是胃氣虛弱的人服用,恐怕會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食慾不振。熟地黃能補血養血,但是痰火旺盛的人服用,恐怕會使胸膈滯悶不暢。
人參是滋潤肺臟、健脾的藥物,如果元氣虛損的人,不可缺少它;但是久咳、勞損性咳嗽、咳血,以及肺中有鬱火的人,服用人參必然會加重咳嗽、喘息不安,因為它味道甘甜溫熱,容易使氣機鬱滯的緣故。白芍藥是涼血益血的藥物,如果血虛腹痛的人,怎麼可以沒有它呢?但是體型消瘦、氣虛體弱、天生體質虛寒的人,服用白芍恐怕會損傷體內生髮之氣,因為它味道酸寒的緣故。藥物的藥性有毒副作用,不能一一列舉,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深入研究本草的詳細內容,不可以胡亂用藥,導致害人性命。
有人問:《脈經》說正常人的脈象一息跳四次以上,現在看到沒有疾病的人,有的脈象一息跳五次以上,有的脈象一息跳三次都不到,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回答說:人體生成時的脈象,難道沒有快慢、遲速的差別嗎?經書說:性情急躁的人脈象也急促,性情和緩的人脈象也和緩。總的來說,脈象和緩遲慢的人多長壽,脈象急促快速的人多短壽。經書說:根源於體內的是生命運作的關鍵,生命的機能一旦衰竭,這個關鍵也就停止運轉了。
人體的氣血,是人體精神的根本。脈象急促快速的人,氣血容易虧損,生命的機能容易衰竭,所以多短壽;脈象遲緩平和的人,氣血平和,生命的機能難以損耗,所以多長壽。古代賢人論述江海的潮汐,就像天地在呼吸一樣,晝夜只漲落兩次;而人的呼吸,晝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次。所以天地的壽命悠久而沒有盡頭;人的壽命能長久的人,也沒有活過一百歲的。我個人的淺見就是這樣,不知道是否正確?
有人問:有人的寸、關、尺三部脈象,按下去沒有脈搏跳動的感覺,但是把手移到手陽明經的陽谿穴和合谷穴的地方,卻能感覺到脈搏跳動,這是為什麼呢?回答說: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一臟一腑,互為表裡,它的列缺穴是這兩條經絡的絡脈,所以脈搏從絡脈出來,到了陽明經的位置,這是陰陽調和,氣血充盛,沒有疾病的脈象,學習醫學的人能不了解嗎!
有人問:婦人生產後的病症,朱丹溪認為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治療,即使有其他雜症,也要放在次要地位治療。又說:產後中風,絕對不可以當做風邪來治療而使用祛風藥。那麼難道產後不論是什麼病症,都應該用大補氣血的藥嗎?回答說:仔細推敲“主末”這兩個字,它的含義就很明白了。如果是氣血大虛,各種病症混雜出現,但只有虛證而沒有其他病症,應該大補氣血,就能自愈。如果是因為虛弱而感受風寒的,要在補氣血的藥中加入祛風的藥物。
如果是因為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要在補氣血的藥中加入消食導滯的藥物。如果是因為瘀血惡露沒有排乾淨,而出現怕冷發熱的,必須先去除瘀血惡露,然後才能大補氣血。經書說:有先治根本而後治枝葉的,也有先治枝葉而後治根本的。又說:病情緊急的時候要先治療枝葉,病情緩慢的時候要治療根本。朱丹溪的“主末”二字,就是標本兼治的意思。臨證治療的時候,在望、聞、問、切的過程中,難道可以不辨明清楚嗎?如果把所有情況都用補藥治療,豈不是像刻舟求劍一樣的愚蠢嗎?
有人問:懷孕的婦女,有按月經週期來月經但是胎兒仍然正常生長的,有懷孕三、五個月出血很多但是胎兒沒有掉下來的,也有臨產期才分娩的,也有超過預產期才生的,這是什麼道理呢?回答說:她們按月經週期來月經但是胎兒仍然正常生長的,叫做“盛胎”,是因為她們婦女血氣充盛,除了供給胎兒生長,血液還有剩餘的緣故。懷孕幾個月卻大量出血的,叫做“漏胎”,是因為外事觸動了任脈,所以出血但是沒有傷到子宮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