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正傳》~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4)
1. 醫學或問(凡五十一條)
雖然,孕中失血,胎雖不墮,其氣血亦虧,多致逾月不產,予曾見有十二、三月或十七、八月或二十四、五個月生者往往有之,俱是氣血不足,胚胎難長故耳。凡十月之後未產者,當服大補氣血之藥以培養之,庶分娩之無憂也,學者不可不知。
或問:丹溪所謂難產之婦,皆是八、九個月內不能謹,以致氣血虛故也,請問其旨何歟?曰:蓋婦人有娠,大不宜與丈夫同寢。今人未諳此理,至於八、九個月內猶有房事。夫情欲一動,氣血隨耗。蓋胎孕全仗氣血培養,氣血既虧則胎息羸弱。日月既足,子如夢覺,即欲分娩,遂能拆胞求路而出,胞破之後,其胞中之漿水沛然下流,胎息強健者,即翻身隨漿而下,此為易產者也。
胎息倦弱者,猶如焚寐未醒,轉頭遲慢,不能隨漿而出,胞漿既干,則汙血閉塞其生路,是以子無所向,遂致橫生逆產。臨產之際,若見漿下而未分娩者,便當憂恐,急服催生之藥,如蜀葵子之類,逐去惡血,道路通達,庶有速產之功。醫者不可不知此意。
或問:中風之候,皆半身不遂,其有遷延歲月不死者,何也?曰: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之枝幹先萎耳。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言動物也)。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言植物也)。夫神機未息,亦猶氣化之未絕耳,故半身雖不運用,然亦未至於機息而死也。
古所謂癱瘓者,亦有深意存焉。言癰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而不舉也。瘓者渙也,血氣散慢渙然而不用也。或曰:其為治之法,與諸痹同乎?曰:不同也。經謂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故曰痛痹(筋骨掣痛),曰著痹(著而不行),曰行痹(走痛不定),曰周痹(周身疼痛),皆邪氣有餘之候也。其癱瘓者,或血虛,或氣虛,皆正氣不足之證。
其治法故不同也。惟痿痹屬血虛,麻痹屬氣虛,與癱瘓治法大同而小異焉。學者宜加詳察,毋蹈乎實實虛虛之覆轍云。
或問:雀目之證,遇晚則目不見物,至曉復明,此何病使然?曰:是則肝虛之候也。或曰:肝常慮其有餘,然亦有不足者乎?曰:邪氣盛則實,正氣奪則虛。其人素稟血虛,適遇寅申二年,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火炎於上,木鬱於下。夫胞絡相火既盛,則心血沸淖而乾涸。
經曰: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蓋心出血,肝納血,心血既涸,則肝無攸受。經又曰:目得血而能視。緣肝開竅於目,肝既無血,則目瞀而不明矣。或曰:目瞀不明,既得聞命矣,其晚暗而曉復明者何也?曰:木生於亥、旺於卯而絕於申,至於酉戌之時,木氣衰甚,遇亥始生,至日出於卯之地,木氣稍盛而目復明矣。雖然,終不能瞭然如故。
或曰:雀目之患,終變為黃脹而死,何也?曰:木絕於申,乃水土長生之地,木氣萎和,土氣敦阜,經謂氣有餘則制已所勝而侮所不勝,此土氣有餘而侮所不勝之木也。或曰:治法何如?曰:先宜地黃、芎、歸等藥,以補益其腎肝之不足;次用厚朴、蒼朮、陳皮之類,平其土氣之有餘。此乃略示端倪耳,醫者自宜臨證斟酌而處治之,慎不可按圖而索驥也。
白話文:
懷孕期間如果出血,即使胎兒沒有流掉,但母體的氣血也會虧損,常常導致超過預產期還沒生產。我曾經見過有懷孕十二、三個月,或十七、八個月,甚至二十四、五個月才生的,這些都是因為氣血不足,胚胎難以成長的緣故。凡是過了十個月還沒生產的,應該服用大補氣血的藥物來調養,這樣才能確保生產順利,這是學醫的人必須要知道的。
有人問:朱丹溪說難產的婦女,都是因為懷孕八、九個月內沒有謹慎小心,導致氣血虛弱的緣故,請問這是什麼道理呢?答:婦女懷孕後,非常不適合和丈夫同房。現在的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到了懷孕八、九個月時還行房事。慾望一動,氣血就會跟著耗損。胎兒的發育完全仰賴氣血的滋養,氣血一旦虧損,胎兒的生命力就會變得虛弱。等到懷孕足月,胎兒像從夢中醒來一樣,想要出生,就會努力破開胎膜尋找出口。胎膜破裂後,羊水就會大量流出。如果胎兒的生命力強健,就會順著羊水滑出,這樣生產就比較順利。
如果胎兒的生命力虛弱,就像睡得很沉還沒醒來一樣,轉動頭部都很遲緩,無法順著羊水滑出。羊水一旦流乾,污血就會阻塞生產的道路,導致胎兒沒有辦法順利出來,造成橫位或逆位難產。生產時,如果看到羊水流出卻還沒開始分娩,就應該感到憂慮和恐懼,趕緊服用催生的藥物,例如蜀葵子之類的,來排除惡血,疏通生產的道路,這樣或許能加速生產。這是醫生必須要了解的。
有人問:中風的症狀都是半身不遂,有些人卻拖延好幾年都不死,這是為什麼呢?答:這就像樹木的根本還沒有完全枯萎,而一邊的枝幹先枯萎一樣。《黃帝內經》說:「根於內部的稱為神機,神機停止運作,生命就結束(指的是動物)。根於外在的稱為氣立,氣息停止,生機就斷絕(指的是植物)。」神機沒有停止,就像植物的生機還沒斷絕一樣,所以即使半身不能動,也不會因為神機停止而立刻死亡。
古代所說的癱瘓,也有其深意。「癱」是指肌肉鬆弛,筋脈鬆弛無力,不能抬起。「瘓」是指渙散,血氣散亂渙散,不能發揮作用。有人問:癱瘓的治療方法和各種痹症一樣嗎?答:不一樣。《黃帝內經》說,風、寒、濕三種邪氣合在一起會形成痹症,所以有痛痹(筋骨抽痛)、著痹(固定不動)、行痹(疼痛遊走不定)、周痹(全身疼痛),這些都是邪氣過盛的表現。而癱瘓,有的是因為血虛,有的是因為氣虛,都是正氣不足的表現。
所以它們的治療方法不一樣。只有痿痹屬於血虛,麻痹屬於氣虛,和癱瘓的治療方法大同小異。學醫的人應該仔細觀察,不要重蹈實證用虛藥,虛證用實藥的錯誤。
有人問:雀目的症狀是晚上看不見東西,到了早上又恢復正常,這是什麼病造成的呢?答:這是肝虛的表現。有人問:肝常常需要注意它是否過盛,難道也有不足的時候嗎?答:邪氣過盛就會變成實證,正氣被奪就會變成虛證。這個人本來就體質血虛,剛好遇到寅年和申年,少陽相火主導天氣,厥陰風木主導地氣,火氣向上炎,木氣向下鬱結。包絡相火過盛,心血就會沸騰乾涸。
《黃帝內經》說:「白天明亮,日月的光輝就會被遮蔽,邪氣會侵犯空竅。」心臟負責產生血液,肝臟負責儲藏血液。心血一旦乾涸,肝臟就沒有血液可以接受。《黃帝內經》又說:「眼睛得到血液才能看見東西。」因為肝臟的開竅在眼睛,肝臟沒有血液,眼睛就會昏花看不清楚了。有人問:眼睛昏花看不清楚的原因已經知道了,那為什麼晚上看不見,早上又能恢復光明呢?答:木氣在亥時開始生長,在卯時最旺盛,在申時衰竭。到了酉時和戌時,木氣非常衰弱,到了亥時才開始生長,到了日出卯時,木氣稍微旺盛眼睛就能看見東西了。雖然如此,眼睛的視力終究不能像以前一樣清楚。
有人問:患有雀目的人,最終會變成黃疸病而死,這是為什麼呢?答:木氣在申時衰竭,而申時是水土開始生長的地方。木氣衰弱,土氣強盛。《黃帝內經》說:「氣有餘就會制伏自己所勝的,欺侮自己所不能勝的。」這是土氣過盛,欺侮自己所不能勝的木氣的緣故。有人問:應該如何治療呢?答:先用熟地、川芎、當歸等藥材,來補益腎臟和肝臟的不足;然後用厚朴、蒼朮、陳皮等藥材,來平息土氣的過盛。這只是簡單的提示,醫生應該根據實際病情來斟酌處理,千萬不能照本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