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咳嗽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五臟之咳延久,乃移於六腑。河間曰: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

故《內經》又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肅,反動之,氣必上衝而為咳,甚則動於脾濕,發而為痰焉。又曰: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咳嗽。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為患不同,宜隨證而治之。是故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潤其肺。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五臟六腑都能導致咳嗽,不單單是肺臟。皮膚毛髮是肺臟的“合”處,皮膚毛髮先受到邪氣,邪氣就會順著“合”處進入身體。五臟的咳嗽如果長期不愈,就會轉移到六腑。

河間先生說:咳嗽是指沒有痰卻有聲音,這是肺氣受傷而不能清淨。嗽是指沒有聲音卻有痰,這是脾臟濕氣旺盛而產生痰。咳嗽是指有痰又有聲音,這是因為肺氣受傷,脾臟濕氣旺盛,咳嗽轉變成嗽。脾臟濕氣旺盛的原因,是秋天受傷於濕氣,濕氣積聚在脾臟。

所以《黃帝內經》又說:秋天受傷於濕氣,冬天就會咳嗽。總的來說,秋天的氣候應該清肅,如果反其道而行,氣勢就會向上衝而導致咳嗽,嚴重的情況下會動到脾臟濕氣,導致痰液產生。

《黃帝內經》還說:寒、暑、燥、濕、風、火六種氣候都能導致咳嗽,其中濕邪導致痰飲進入胃部,停留在胃部而不往下走,上行到肺部,就會引起咳嗽。假使濕氣停留在心經,就叫做熱痰;停留在肝經,就叫做風痰;停留在肺經,就叫做氣痰;停留在腎經,就叫做寒痰,它們導致的病症不同,就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治療。

因此,如果咳嗽沒有痰,就要用辛甘藥物潤肺。

夫欲治咳嗽者,當以治痰為先;治痰者,必以順氣為主。是以南星、半夏勝其痰,而咳嗽自愈;枳殼、橘紅利其氣,而痰飲自降。痰盛而能食者,小承氣湯微下之;痰盛而不能食者,厚朴湯疏導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加石膏、知母;冬月嗽而發寒熱,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此治法之大要也,學者不可不知。

白話文:

想要治好咳嗽,必須先治痰;而要治痰,就必須以順暢氣機為首要。因此,南星、半夏能化痰,咳嗽自然痊癒;枳殼、橘紅能利氣,痰飲自然下降。

痰多且能進食者,可用小承氣湯微瀉之;痰多且不能進食者,可用厚朴湯疏導之。

夏季咳嗽且發熱者,稱為熱嗽,可用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冬季咳嗽且發寒熱者,稱為寒嗽,可用小青龍湯加杏仁。

這些都是治療咳嗽的要點,學習者不可不知。

脈法

關上脈微為咳。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脈弦澀而咳為少血。脈緊者為肺寒。雙弦者寒。脈浮而緊者為虛寒。脈浮而緩者傷風。脈細者濕。脈數為熱。脈沉數為實熱。脈弦為水。偏弦為飲。脈沉為留飲。洪滑多痰。

咳,脈浮直者生。脈浮濡者生。脈緊者死。沉小伏匿者死。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凡肌瘦脫形,熱不去,咳嘔,腹脹且泄,脈弦急者,皆死證也。

方法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

風寒者,主發散行痰,大棗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戴氏曰: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

白話文:

脈法

關上脈微為咳。 關上脈微弱,表示咳嗽。

肺脈微急為咳而唾血。 肺經脈搏微弱而急促,表示咳嗽並伴隨吐血。

脈弦澀而咳為少血。 脈搏弦緊而澀,伴隨咳嗽,表示血虛。

脈緊者為肺寒。 脈搏緊緊的,表示肺寒。

雙弦者寒。 脈搏雙弦,表示寒證。

脈浮而緊者為虛寒。 脈搏浮而緊,表示虛寒。

脈浮而緩者傷風。 脈搏浮而緩,表示傷風。

脈細者濕。 脈搏細弱,表示濕邪。

脈數為熱。 脈搏頻數,表示熱證。

脈沉數為實熱。 脈搏沉而數,表示實熱。

脈弦為水。 脈搏弦緊,表示水停。

偏弦為飲。 脈搏偏弦,表示飲邪。

脈沉為留飲。 脈搏沉而遲,表示留飲。

洪滑多痰。 脈搏洪大滑利,表示痰多。

咳,脈浮直者生。 咳嗽時脈搏浮而直,預後良好。

脈浮濡者生。 咳嗽時脈搏浮而濡,預後良好。

脈緊者死。 咳嗽時脈搏緊緊的,預後不良。

沉小伏匿者死。 咳嗽時脈搏沉小隱伏,預後不良。

咳而羸瘦,脈堅大者死。 咳嗽導致消瘦,脈搏堅實而大,預後不良。

咳而脫形發熱,脈小堅急者死。 咳嗽導致形體消瘦、發熱,脈搏小而堅緊,預後不良。

凡肌瘦脫形,熱不去,咳嘔,腹脹且泄,脈弦急者,皆死證也。 凡是肌肉消瘦、形體消瘦、發熱不退、咳嗽嘔吐、腹脹並腹瀉,脈搏弦緊,都是死亡徵兆。

方法

丹溪曰:咳嗽有風寒,有火,有勞,有痰,有肺脹。 丹溪先生說:咳嗽的原因有風寒、火邪、勞累、痰濕、肺脹。

風寒者,主發散行痰,大棗加麻黃、杏仁、桔梗之類。 風寒咳嗽,以發散行痰為主,可以使用大棗、麻黃、杏仁、桔梗等藥物。

(戴氏曰:風寒者,鼻塞聲重惡寒是也。) 戴氏說:風寒咳嗽,會出現鼻塞、聲音沉重、怕冷等症狀。

風寒鬱熱於肺,夜嗽者,三拗湯加知母。脈大而浮,有熱,加黃芩、生薑。

寒嗽,古方有以生薑切作薄片,焙乾為末,糯米糊為丸,如芥子大,空心清米飲下三十丸。

聲啞屬寒(寒包熱也,此言感寒而嗽者),宜細辛、半夏、生薑,辛以散之。

風入肺久嗽者,用鵝管石、雄黃、蔚金、款冬花為末,以生薑一片置舌上,以藥末拌艾,於姜上灸之,取煙入喉中愈。一方有南星、佛耳草,無蔚金(此即煙筒法,小異。)

白話文:

如果肺部有風寒鬱熱,晚上咳嗽,可以用三拗湯加知母。如果脈搏有力且浮,有熱氣,可以加黃芩和生薑。

對於寒咳,古方是用生薑切成薄片,烘乾磨成粉末,用糯米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芥子,早上空腹用清米湯送服三十丸。

聲音嘶啞屬於寒咳(寒包熱,也就是說因為受寒而咳嗽),應該用細辛、半夏、生薑,辛辣的藥物可以散寒。

風寒入侵肺部導致久咳,可以用鵝管石、雄黃、蔚金、款冬花研磨成粉末,在舌頭上放一片生薑,把藥粉和艾草混合,在薑片上用火灸,讓煙氣進入喉嚨,可以治癒。另一個方法是使用南星和佛耳草,沒有蔚金(這個方法和上面類似,只是稍微不同)。

治嗽煙筒方,用鵝管石、雄黃、款冬花、佛耳草為末,以雞子清劇紙上,卷藥末作筒,燒煙,以口銜,吸菸入喉,薑湯送下。

喘嗽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熱自除。枳殼、桔梗(各一錢)、麻黃、防風、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各等分)。如嚴寒,去黃芩,加杏仁五分。

感冷則嗽,膈上有痰,二陳湯加炒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

白話文:

治療咳嗽,可以用鵝管石、雄黃、款冬花、佛耳草磨成粉末,用雞蛋清在薄紙上塗抹,把藥粉卷成筒狀,點燃後用嘴含住,吸入煙霧到喉嚨,再用生薑湯送服下去。

冬天容易發作的咳嗽,是寒氣包裹著熱氣造成的,解開表面的寒氣,熱氣自然就消除了。可以用枳殼、桔梗各一錢,麻黃、防風、甘草、陳皮、紫蘇、木通、黃芩各等份。如果是嚴寒時,可以去掉黃芩,加入杏仁五分。

受寒後出現的咳嗽,伴隨著痰在隔膜上,可以使用二陳湯,再加入炒枳殼、黃芩、桔梗、蒼朮、麻黃、木通、生薑。

火者,主降火清金化痰,黃芩、海石、栝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之類(戴氏曰:有聲痰少面赤是也),蜜丸噙化。

乾咳嗽者,系火鬱之甚,難治,乃痰鬱火,邪在肺中,用苦梗以開之,下用補陰降火,不已則成勞,須行倒倉法,此證不得志者有之。

有痰因火逆上者,必先治火,然亦看痰火孰急,若痰急,先治痰而後降火也。

勞者,主補陰清金,四物湯加竹瀝、薑汁。(戴氏曰:盜汗出,兼痰多作寒熱是也。)

白話文:

火主降,能清熱化痰。黃芩、海石、栝蔞、青黛、桔梗、半夏、香附、訶子、青皮等藥材,可治療火熱上炎導致的咳嗽、痰多,尤其適合伴隨聲音沙啞、面部發紅的患者,製成蜜丸含服。

乾咳是火鬱結於內,難以根治。這是因為痰火積鬱於肺部,可用苦梗藥物疏通之,同時用補陰降火的藥物治療。若不及時治療,容易發展成勞損,需要使用倒倉法來治療。這種病症常常難以治愈。

如果有痰是因為火逆上導致的,必須先治火。但也要觀察痰火哪個更急迫,如果痰更急迫,就先治療痰,然後再降火。

勞損患者,主要用補陰清金的藥物治療,可以用四物湯加入竹瀝、薑汁,特別適合伴隨盜汗、痰多、寒熱交替的患者。

陰虛火動而嗽,四物合二陳,順而下之。(加炒黃柏、知母尤佳。)

陰虛喘嗽或吐紅者,四物湯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

好色之人,元氣虛弱,咳嗽不愈,瓊玉膏最捷。

肺虛甚者,人參膏以生薑、陳皮佐之,有痰加痰藥,此好色腎虛者有之。

白話文:

陰虛導致燥熱咳嗽,可以用四物湯加上二陳湯,順氣化痰,並輔以炒黃柏和知母效果更佳。

陰虛導致氣喘咳嗽或咳血,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地骨皮治療。

好色的人容易元氣虛弱,導致咳嗽久治不癒,可以服用瓊玉膏快速改善。

肺氣虛弱的人,可以服用人參膏,並加入生薑、陳皮,若有痰咳則可加入化痰藥物,這些症狀在好色導致腎虛的人身上較常見。

久嗽、勞嗽,用貝母、知母各一兩,以巴豆同炒黃色,去巴豆,再用白礬、白芨各一兩為末,以生薑一片蘸藥,睡時噙化,藥盡嚼姜咽之。麥門冬、陳皮、阿膠珠各等分,蜜丸噙化。又方有人參、五味子。

咳嗽聲嘶啞,乃血虛受熱,用青黛、蛤粉蜜調服之。

《醫說》內一方治痰嗽,用蚌粉新瓦上炒通紅,拌入青黛少許,以淡虀水滴入麻油數點調服。

痰者,主豁痰。(戴氏曰:嗽動便有痰聲,痰出嗽止是也。)

白話文:

久咳、勞咳,用貝母、知母各一兩,與巴豆同炒至黃色,去除巴豆,再將白礬、白芨各一兩研磨成粉,用一片生薑沾取藥粉,睡前含服,藥物吃完後將生薑嚼碎吞下。麥門冬、陳皮、阿膠珠各等份,做成蜜丸含服。另外還有人參、五味子等藥方。

咳嗽聲音嘶啞,是血虛受熱導致,用青黛、蛤粉加蜂蜜調服。

《醫說》中有一方治痰咳,用蚌粉放在瓦片上炒至通紅,加入少量青黛,用淡鹽水滴入麻油數滴調服。

痰,主要用來豁痰。戴氏說:咳嗽時有痰聲,痰出來後咳嗽就停止,就是這個道理。

痰嗽,用半夏、栝蔞子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服。

一方:黃芩一兩半酒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薑汁浸,蒸餅為丸,青黛為衣。

痰多喘嗽,白朮、半夏、蒼朮、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為末,姜汗調麵糊為丸服。

痰嗽因酒傷肺,栝蔞仁、杏仁俱杵如泥,黃連為末,以竹瀝入紫蘇葉煎,再入韭汁調丸服。一方用青黛、栝蔞,蜜丸噙化以救肺。

白話文:

治療痰咳,可以使用半夏、栝蔞子各五兩,貝母、桔梗各二兩,知母一兩,枳殼一兩半,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浸泡,再用蒸餅做成丸子服用。

另一種方法:黃芩一兩半用酒清洗,白芥子去殼、滑石各五錢,貝母、南星各一兩,風化硝二錢半,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再用青黛作為丸子的外衣。

針對痰多喘咳,可以用白朮、半夏、蒼朮、香附、杏仁各一兩,黃芩五錢,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和麵糊做成丸子服用。

若痰咳是因喝酒傷肺所致,可以用栝蔞仁、杏仁一起搗成泥狀,黃連研磨成粉末,加入竹瀝和紫蘇葉煎煮,再加入韭汁調成丸子服用。還有一種方法是用青黛、栝蔞做成蜜丸,含服化開,用來救治肺部。

久嗽,有積痰留肺脘中如膠,氣不能升降,或挾溫與酒而作,茜根(俗名過山龍,童便浸)、殭蠶、炒海粉、栝蔞仁、蜂房、杏仁、神麯為末,薑汁、竹瀝調,噙化。

痰嗽氣急,蒼朮三兩,香附一兩半,蘿蔔子蒸、杏仁、栝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丸服。

嗽而有痰,宜灸天突穴、肺腧穴,以泄火熱,瀉肺氣。

食積痰嗽發熱,半夏、南星為君,栝蔞、蘿蔔子為臣,青黛、海石、石𨢑為使,薑汁浸,蒸餅丸服。

白話文:

長期咳嗽,有痰積聚在肺部,像膠一樣黏住,氣息無法順暢升降,或者伴隨溫熱和酒而發作,可以用茜根(俗稱過山龍)、殭蠶、炒海粉、栝蔞仁、蜂房、杏仁、神麴研成粉末,用薑汁、竹瀝調和,含服使其慢慢溶化。

咳嗽伴隨氣急,可以用蒼朮三兩,香附一兩半,蘿蔔子蒸熟,杏仁、栝蔞仁、半夏各一兩,黃芩、茯苓各五錢,川芎三錢,製成丸劑服用。

咳嗽伴隨痰液,可以灸天突穴、肺腧穴,以泄去火熱,疏散肺氣。

飲食積滯導致咳嗽發熱,可以用半夏、南星為主藥,栝蔞、蘿蔔子為輔藥,青黛、海石、石𨢑為佐藥,用薑汁浸泡,蒸熟製成餅丸服用。

食積痰嗽,三補加二母炒為末,丸如椒核大,以竹瀝、藕汁吞之。(三補,芩、連、柏也。二母,知、貝母也。)

肺脹者,主收斂。(戴氏曰:動則喘滿、氣急聲重者是也。)

肺因火傷極,遂成郁遏脹滿,用訶子為君,佐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之類。

肺脹,郁遏不得眠者,難治。

凡嗽,春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於上,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等藥,逐去其痰,庶不再作。

早晨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積,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以知母、地骨皮降肺火。上半日嗽多者,胃中有火,知母、石膏降之。午後嗽多者,屬陰虛,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者,火氣浮乘肺,不宜用涼劑,以五味子、五倍斂而降之。

白話文:

吃太多食物積在胃裡造成痰咳,可以將黃芩、黃連、側柏三味藥材加上知母、貝母,炒成粉末,製成如椒核般大小的藥丸,用竹瀝或藕汁送服。(三補指的是黃芩、黃連、側柏,二母指的是知母、貝母。)

肺脹的主要治療原則是收斂。(戴氏說:如果患者活動時會喘不過氣、胸悶,而且呼吸急促、聲音沉重,就是肺脹。)

肺部因為火氣過盛而受傷,最終導致郁結、脹滿,可以用訶子作為主要藥材,輔以海粉、香附、青黛、杏仁等藥物。

肺脹、郁結,導致患者無法入睡,這種情況比較難治癒。

所有咳嗽,春天是陽氣上升,夏天是火氣上炎,秋天是濕熱傷肺,冬天是風寒外襲,用藥物發散之後,一定要用半夏等藥物,將痰液排出,才能避免再次發生。

早晨咳嗽頻繁的人,是胃裡有積食,到了這個時候,胃火會流入肺中,可以用知母、地骨皮來降肺火。上午咳嗽頻繁的人,是胃中有火,可以用知母、石膏來降火。下午咳嗽頻繁的人,屬於陰虛,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知母、黃柏先降火。傍晚咳嗽頻繁的人,是火氣上浮侵犯肺部,不宜使用寒涼藥物,可以用五味子、五倍子收斂降火。

嗽而脅痛,宜以青皮疏肝氣,後以二陳湯加南星、香附、青黛、薑汁。一云:實者,白芥子之類。

嗽而心煩不安,六一散加辰砂服。

嗽而失聲,潤肺散。

訶子肉,五倍子,五味子,黃芩,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蜜丸噙化。

(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八條)

嗽而無聲有痰方(河間)

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各等分)

嗽而有聲無痰方(河間)

白話文:

咳嗽伴隨肋骨疼痛,應該用青皮疏肝解郁,之後再服用二陳湯加入南星、香附、青黛、薑汁。也有人認為實證可以用白芥子之類的藥物。

咳嗽伴隨心煩不安,可以用六一散加入辰砂服用。

咳嗽伴隨失聲,可以用潤肺散。

訶子肉、五倍子、五味子、黃芩、甘草等量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含服。

以上是針對咳嗽症狀的三十八個治療方法。

咳嗽無聲有痰,可以用半夏、白朮、五味子、防風、枳殼、甘草等量治療。

咳嗽有聲無痰,也可用藥物治療。

生薑,杏仁(泡去皮尖),五味子(九枚),升麻,防風,桔梗(各等分),甘草(炙,二分)

嗽而有聲有痰方

白朮,半夏,五味子,防風

久不愈,加枳殼、阿膠珠各等分。

寒熱交作而痰嗽者,小柴胡加知母之類。一方加白芍藥、五味子、桑白皮。

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瀉白散加青皮、五味子、人參、茯苓、粳米。

熱嗽胸滿,,小陷胸湯方見傷寒門。)

白話文:

生薑、杏仁(泡去皮尖)、五味子(九枚)、升麻、防風、桔梗(各等份)、甘草(炙,二分)這些藥材用於治療咳嗽有聲有痰。

白朮、半夏、五味子、防風也可用於治療咳嗽。

如果咳嗽久治不愈,可以加枳殼、阿膠珠,各等份。

如果咳嗽伴隨寒熱交作,可以用小柴胡加知母,或者加白芍、五味子、桑白皮。

如果咳嗽伴隨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嘔吐喘促,可以用瀉白散加青皮、五味子、人參、茯苓、粳米。

如果咳嗽伴隨熱嗽胸滿,可以用小陷胸湯,這方劑在傷寒門中也有記載。

治嗽劫藥,,五味子湯

五味子(五錢),甘草(一錢半),五倍子,風化硝(各一錢)

上為末,蜜丸噙化。或用訶子、百藥煎、荊芥穗、蜜丸噙化。

治嗽最要分肺虛肺實。若肺虛久嗽,宜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之類以補之;若肺實有火邪,宜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之類以瀉之。

東垣曰:治嗽必用五味子為君,然有外邪者驟用之,恐閉住其邪氣,必先發散之,而後用之可也。

白話文:

治嗽劫藥

[五味子湯]

藥材:

  • 五味子(五錢)
  • 甘草(一錢半)
  • 五倍子(一錢)
  • 風化硝(一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製成蜜丸,含服化開。

其他方法:

亦可用訶子、[百藥煎]、[荊芥]穗製成蜜丸含服化開。

治嗽關鍵:

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分清是肺虛還是肺實。

  • 若為肺虛久咳,宜用五味子、款冬花、[紫菀]、[馬兜鈴]等滋補之藥;
  • 若為肺實有火邪,宜用黃芩、[天花粉]、桑白皮、杏仁等瀉火之藥。

東垣先生曰:

治療咳嗽必以五味子為主要藥物。但若患者有外邪入侵,貿然使用五味子,恐會阻礙邪氣排出,應先使用發散藥物,待邪氣散去後再使用五味子。

治嗽用呵子,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五味子收肺氣,乃火熱必用之劑。杏仁散肺氣風熱,然肺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桑白皮瀉肺氣,然性不純良,用之多者當戒。或用馬兜鈴,以其去肺熱補肺也。多用生薑,以其辛能發散也。栝蔞子甘,能補肺潤肺降氣,胸中有痰者,以肺受火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

瓊玉膏(丹溪),治虛勞、乾咳嗽。

人參(十二兩),沉香,琥珀(各五錢),白砂蜜(五斤,煎沸去沫),白茯苓(去皮淨者,二十五兩),生地黃(去蘆淨者,十斤,洗淨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大忌鐵器)

白話文:

治療咳嗽可以使用訶子,它的味道酸苦,有收斂降火的功效。五味子能收斂肺氣,是火熱症狀時必用的藥材。杏仁散適合治療肺氣風熱,但若肺實有熱是因為寒氣所致,則比較適合使用。桑白皮可以瀉肺氣,但它性情不純良,使用過多需謹慎。也可以使用馬兜鈴,因為它可以去除肺熱並補肺。多用生薑,因為它的辛辣可以發散。栝蔞子甘甜,能補肺潤肺降氣,胸中有痰的人,是因為肺受到火氣逼迫,失去下降的順暢,現在得到甘甜緩和潤下的幫助,痰就能自然下降,所以它可以算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材。

瓊玉膏是丹溪所創,用來治療虛勞、乾咳。

配方如下:人參十二兩,沉香、琥珀各五錢,白砂蜜五斤(煎沸去沫),白茯苓(去皮淨者,二十五兩),生地黃(去蘆淨者,十斤,洗淨後放在銀石器皿中,搗碎,取自然汁液,絕對不可用鐵器)。

臞仙曰:今予所制此方,加沉香、琥珀二味,其功效異於世傳之方。

上以人參、茯苓、沉香、琥珀俱為細末,先將地黃汁與白砂蜜攪勻,用密絹濾去細渣,入藥末攪勻,入好瓷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外加箭箬包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鍋內,以長流水浸沒瓶頸,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晝夜取出,換蠟紙數重包紮瓶口,浸沒井中半日,以出火毒,提起,仍入前鍋內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後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前、後,取一、二匙,用溫酒一盞調服。

不飲酒人,白湯亦可。……。

九仙散(局方),治一切咳嗽、久嗽,乃擊其惰歸之藥也。

白話文:

臞仙說:我現在所製定的這個方子,加入了沉香、琥珀兩種藥材,它的功效與世傳的方子有所不同。

首先將人參、茯苓、沉香、琥珀研磨成細粉,然後將地黃汁與白砂蜜攪拌均勻,用細密的絹布過濾掉細小的雜質,加入藥粉攪拌均勻,裝入乾淨的瓷瓶或銀瓶中,用棉紙包裹十多層,再用箭箬包好,扎緊瓶口。將瓶子放入砂鍋或銅鍋中,用長流水浸沒瓶頸,用桑柴文火武火煮三天三夜後取出。換上幾層蠟紙包紮瓶口,浸泡在井水中半日,以去除火毒。取出後,再放入之前的鍋中煮半日,以去除水氣,然後收藏。每天清晨、上午和下午各取一、二匙,用溫酒一盞調服。

不喝酒的人,也可以用白湯代替。……。

九仙散(局方)可以治療各種咳嗽,包括久咳,是能夠擊破咳嗽惰性,使其痊癒的藥物。

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阿膠(炒成珠),五味子(各一錢),烏梅(一個),貝母(五分),罌粟殼(去穰蒂蓋,蜜炙,二錢)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水二盞,煎至一盞,溫服。

三拗湯(局方),治風寒咳嗽喘急。

麻黃(不去根節),甘草(生用),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細,各一錢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痰清乃止。

溫肺湯(局方),治肺感寒邪,咳嗽吐痰。

白話文:

人參、款冬花、桑白皮、桔梗、阿膠(炒成珠子)、五味子(各一錢)、烏梅(一個)、貝母(五分)、罌粟殼(去掉籽和蒂,用蜜炙,二錢),將這些藥材切碎,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三片,水兩碗,煎煮到一碗,溫溫地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三拗湯,出自局方,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呼吸急促。

麻黃(不去根節)、甘草(生用)、杏仁(不去皮尖,另研磨成細粉,各一錢五分),將這些藥材切碎,做成一劑,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水一碗半,煎煮到一碗,溫溫地服用,痰液清澈之後就可以停止服用。

這個方子叫做溫肺湯,出自局方,用於治療肺部受寒邪侵襲,咳嗽、吐痰的症狀。

半夏(泡),陳皮(去白),五味子,乾薑(泡),桂心(各五分),杏仁(去皮,炒研,五分),北細辛,阿膠(炒成珠),甘草(炙,各二分半)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愚按: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時,觸冒寒邪而未鬱熱者,極效。如久嗽鬱熱者,切不可用。

杏蘇飲(局方),治上氣喘嗽,面目浮腫。

紫蘇葉(七分),五味子,大腹皮(酒洗淨),烏梅肉,杏仁泥(各五分),陳皮(去白),桔梗,麻黃(去根節),柔白皮(蜜炙),阿膠珠(各二分半),紫菀茸(三分半),甘草(炙,一分)

白話文:

半夏、陳皮、五味子、乾薑、桂心、杏仁、北細辛、阿膠、甘草等藥材,分別處理後,按比例混合,細切成一服藥。加入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

此方適合冬月寒冷時,因受寒而感冒但尚未發熱者服用,效果極佳。但若久咳伴有發熱者,則不可服用。

杏蘇飲,出自局方,主治上氣喘嗽、面部浮腫。

紫蘇葉、五味子、大腹皮、烏梅肉、杏仁泥、陳皮、桔梗、麻黃、柔白皮、阿膠珠、紫菀茸、甘草等藥材,分別處理後,按比例混合服用。

上細切,加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丹溪活套)云:二陳湯治咳嗽,去痰代病根之藥也,除陰虛血虛火盛乾咳嗽者勿用。如血虛有痰者,本方合四物湯,加五味子、麥門冬、栝蔞仁之類。如傷風邪咳嗽,本方加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覆花之類。如傷寒邪咳嗽,本方加麻黃、杏仁、桔梗、乾薑、桂枝之類。

如傷熱邪咳嗽,本方加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之類。如先傷風寒鬱熱,久嗽不已,欲成勞者,本方加知母、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麥二門冬、馬兜鈴、當歸、生地黃之類。如傷風寒,喘嗽並作,本方加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枳殼、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蘇之類。

白話文:

將藥材切成細末,加入生薑五片,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半碗,溫熱服用。

(丹溪活套)說:二陳湯治療咳嗽,去除痰濕是治療病根的藥物,但陰虛血虛火盛而導致的乾咳不能使用。如果血虛有痰,本方可以加入四物湯,再加五味子、麥門冬、栝蔞仁等。如果是傷風寒咳嗽,本方可以加入南星、枳殼、防風、荊芥、前胡、細辛、旋覆花等。如果是傷寒邪咳嗽,本方可以加入麻黃、杏仁、桔梗、乾薑、桂枝等。

如果是傷熱邪咳嗽,本方可以加入黃芩、薄荷、知母、石膏、桔梗等。如果先傷風寒鬱熱,久咳不愈,將要變成勞損的,本方可以加入知母、貝母、款冬花、紫菀、五味子、天麥二門冬、馬兜鈴、當歸、生地黃等。如果是傷風寒,咳嗽喘息同時出現,本方可以加入麻黃、杏仁、防風、荊芥、枳殼、桑白皮、桔梗、地骨皮、紫蘇等。

如咳嗽聲嘶,引兩脅痛不可忍者,本方加芎、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之類。如年久喘嗽,遇風寒則發作者,本方加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之類。不問風寒鬱熱,勞嗽久嗽,曾先服麻黃、杏仁、防風等藥,病雖退減而病根未除者,本方加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栝蔞仁之類,可一服而愈。凡諸嗽,須分氣虛、氣實、新、久用藥。

如新咳嗽挾虛者,可用人參;風寒邪甚者,則不可用;如久嗽已鬱熱者,切不可用人參,反增喘滿嗽劇。如肺虛久嗽,加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之類以補之。若肺實而有火邪者,宜桑白皮、片黃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之類以瀉之。

白話文:

如果咳嗽聲音嘶啞,伴隨兩側肋骨疼痛難忍,可以用川芎、當歸、芍藥、青皮、柴胡、草龍膽、黃芩、竹茹等藥物。若是長期咳嗽,遇風寒就發作,可以用紫菀、款冬花、桑白皮、杏仁、五味子、知母、石膏等藥物。無論是風寒鬱熱,還是勞累咳嗽、久咳不愈,曾經服用過麻黃、杏仁、防風等藥物,雖然症狀減輕但病根未除,可以用粟殼、烏梅、阿膠、五味子、栝蔞仁等藥物,可能一服就能痊癒。各種咳嗽,都要根據氣虛、氣實、新發、久咳等情況用藥。

如果新發咳嗽伴隨虛弱,可以用人參;如果風寒邪氣嚴重,則不能用;如果久咳已經出現鬱熱,絕對不能用人參,反而會加重喘滿咳嗽。如果肺部虛弱久咳,可以加入五味子、款冬花、紫菀茸、馬兜鈴等藥物來補益。如果肺部實證,伴隨火邪,可以用桑白皮、片黃芩、天花粉、杏仁、枳殼、桔梗等藥物來瀉火。

(祖傳方)

潤肺除嗽飲,治遠年咳嗽如神。

人參,杏仁,生甘草,薄荷(各三分),五味子(九粒),款冬花,紫菀茸,麻黃,陳皮(去白),石膏(煅),桔梗,半夏,桑白皮(蜜炙),枳殼(麩炒),烏梅,粟殼(去穰,蜜炙,各等分)

上細切,加生薑三片,細茶一撮,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服。

三聖丹,治久嗽極效。

天南星(泡製,一兩),半夏(湯泡七次,二兩),甘草(生用,五錢)

先以星、夏二味研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拌勻,盦作曲,春秋七日,冬十日,夏五日取出,再同甘草共研為細末,別取淡竹瀝一碗,將前藥末用竹瀝拌勻作餅子,焙乾,又將竹瀝沃濕,又焙乾,如此沃焙十數次,待竹瀝盡為度,研為極細末,用白沙蜜調如餳,每臨臥,抄一匙於口內噙化下,再用竹瀝漱口咽之。

白話文:

潤肺除嗽飲

(祖傳方)

潤肺除嗽飲,專治多年咳嗽,效果神奇。

藥材:

  • 人參、杏仁、生甘草、薄荷(各三分)
  • 五味子(九粒)
  • 款冬花、紫菀茸、麻黃、陳皮(去白)
  • 石膏(煅)
  • 桔梗、半夏、桑白皮(蜜炙)
  • 枳殼(麩炒)
  • 烏梅、粟殼(去穰,蜜炙,各等分)

製法:

將以上藥材切細,加入生薑三片,細茶一撮,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服用。

三聖丹

(祖傳方)

三聖丹,治療久咳效果顯著。

藥材:

  • 天南星(泡製,一兩)
  • 半夏(湯泡七次,二兩)
  • 甘草(生用,五錢)

製法:

  1. 將天南星和半夏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拌勻,製成藥丸,放置於陰涼處。
  2. 春秋季節放置七天,冬季放置十天,夏季放置五天后取出。
  3. 再將藥丸與甘草一起研磨成細粉。
  4. 取淡竹瀝一碗,將藥粉拌勻,製成餅狀,烘乾。
  5. 重複將竹瀝淋在餅子上,烘乾,如此反覆十數次,直至竹瀝完全蒸發。
  6. 將藥餅研磨成極細粉,加入白沙蜜調成糊狀。
  7. 每晚睡前,取一匙放入口中,含化後吞服,並用竹瀝漱口,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