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傳

《醫學正傳》~ 卷之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1)

1. 哮喘

《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又曰: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絡脈逆也。河間曰:火氣甚為夏熱,衰為冬寒,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又寒水為陰,主乎遲緩,熱火為陽,主乎急數,是以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

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屬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雖然未有不由痰火內郁、風寒外束而致之者歟。外有陰虛發喘,氣從臍下起,直衝清道而上者。又有氣虛發喘,而短氣不能以接續者。是故知喘之為證,有實有虛,治法天淵懸隔者也。若夫損不足而益有餘者,醫殺之耳,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白話文:

論喘症

《內經》中說:「所有逆流衝上之病症,皆屬於火。」又說:「如果生活起居如常,卻呼吸有聲音,這是肺部的絡脈逆行所致。」河間先生說:「火氣盛則為夏季炎熱,衰弱則為冬季寒冷,因此患寒症時,氣息衰弱而呼吸微弱;患熱症時,氣息旺盛而呼吸粗重。又因為寒屬水性,主導遲緩,熱屬火性,主導急促,所以寒症則呼吸遲緩氣息微弱,熱症則呼吸急促氣息粗重,並伴有喘息。」

總之,哮是以聲音來命名,喘是以呼吸來描述。

如果呼吸急促,喉嚨中發出像水雞一樣的聲音,稱為哮;如果氣息短促,連續不斷無法順暢呼吸,稱為喘。雖然如此,但還沒有發現不因痰火內鬱、風寒外束而導致喘症的。此外,還有因陰虛而發生的喘症,氣息從臍下涌起,直衝喉嚨向上;還有因氣虛而發生的喘症,表現為呼吸短促,無法連續呼吸。

因此可以知道,喘症的表現形式有實症和虛症,治療方法也天差地別。如果錯誤地對虛症補益,對實症損傷,那就等於殺人,學習者不可不仔細辨別。

脈法

喘急,脈滑而浮者生,澀而數者死。

脈宜浮遲,不宜急數。

脈數有熱,喘咳吐血上氣,不得臥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氣躁而喘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一云: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沉,心下有水氣也。(《要略》《千金》、《外臺》沉作浮。)

寸口伏,胸中有逆氣。尺寸俱沉、關上無有者,苦心下喘。

方法

丹溪曰:喘急者,氣為火所鬱而稠痰在肺胃也。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逆者,有氣虛而致氣短而喘者。

哮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謹之。

白話文:

脈法

喘急

  • 脈搏滑利而浮於表面者,預示病情較輕,有生存的機會。
  • 脈搏澀滯而快速者,預示病情嚴重,有死亡的危險。

脈象宜浮緩,不宜急促。

  • 脈搏快速,伴隨發熱、咳嗽、吐血、呼吸急促,無法平臥者,預示病情嚴重,有死亡的危險。

  • 呼吸急促,面部浮腫,肩部呼吸困難,脈搏浮大,預示病情危重,難以治療。如果患者還伴有腹瀉,病情更加嚴重。

  • 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屬於肺脹,有發展成水腫的趨勢。用發汗的方法可以治療。也有說法是:咳嗽伴隨呼吸急促,屬於肺脹,脈搏沉伏,胸腹之間有水氣。 (《要略》、《千金》、《外臺》中將「沉」誤寫為「浮」。)

  • 寸口脈搏沉伏,胸中逆氣。寸關兩脈皆沉伏,關脈處幾乎摸不到,預示心臟功能受損,呼吸困難。

方法

丹溪先生說:

  • 呼吸急促者,是因為氣機鬱結,痰液阻塞肺胃。
  • 導致喘息的原因有:痰濕、熱毒、陰虛導致下焦火氣上逆,以及氣虛導致氣短。
  • 哮喘主要是由痰引起的,宜採用吐痰的方法治療。但也要注意,有些病人虛弱,不能吐痰,需要謹慎處理。

治哮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藥,必兼散表。

戴氏曰:痰者,凡喘便有痰聲。火炎者,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則喘。大概胃中有實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墜下其痰,喘則暫止,稍久食已入胃,反助其火,痰再升上,喘反大作。俗不知此,作胃虛,治以燥熱之藥,以火濟火也。昔葉都督患此證,諸醫作胃虛治之不愈,後以導水丸利五、六次而安。

氣短喘急者,呼吸急促而無痰聲。又有胃虛喘者,抬肩拮肚,喘而不休者是也。

痰者,降痰化氣為主。火炎者,降心火,清肺金。

陰虛痰喘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一云: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氣補陰。白芍藥須以酒浸,日乾,忌火。

白話文:

治療哮喘一定要用清淡的食物,不能只用寒涼的藥物,必須同時散發表面的寒氣。

戴氏說:有痰的哮喘,呼吸時會有痰音。火炎型的哮喘,症狀忽發忽退,吃東西時會減輕,吃完東西後就會喘。主要原因是胃中有實火,膈膜上有濃痰,吃東西後痰會沉下去,喘息暫停,但過了一會兒,食物進入胃後,反而助長胃火,痰又會往上涌,喘息加重。許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誤以為是胃虛,用燥熱的藥物治療,結果火上澆油。以前葉都督患有這種病症,許多醫生都認為是胃虛,治療無效,後來用「導水丸」治療了五、六次才好。

氣短喘急的患者,呼吸急促但沒有痰音。還有胃虛喘的患者,會聳肩縮肚子,喘個不停。

有痰的哮喘,主要以降痰化氣為主。火炎型的哮喘,要降心火,清肺金。

陰虛痰喘的患者,要補陰降火,可以用「四物湯」加枳殼、半夏。還有人說,陰虛氣喘可以用四物湯加陳皮、甘草少量,以降氣補陰。「白芍」藥物必須用酒浸泡,曬乾,忌火。

氣虛發喘,以參、耆補之而愈。

凡人喘未發時,以扶正氣為主;已發,以攻邪為主。

喘急甚者,不可用苦寒藥,火盛故也,宜溫劫之。劫藥用椒目五、七錢,研為極細末,生薑湯調服。喘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千緡湯,治痰喘不得臥,人扶而坐數日,一服而安。(方見痰門。)

一方,用導痰湯合千緡湯服。

一方,用萊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燒存性,栝蔞仁、海粉、南星(用白礬一錢半,研細入水,浸一宿,曝乾,各一兩,為末,煉蜜為丸,噙化。一方無南星、栝蔞、海粉。)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因為氣虛而喘不過氣,可以用人參和黃耆來補氣,就能痊癒。

一般人還沒開始喘時,要以扶持正氣為主;一旦開始喘了,就要以攻邪為主。

喘得厲害的人,不能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是火盛導致,應該用溫和的藥物去解毒。可以用椒目五到七錢,研成極細的粉末,用生薑湯調和服用。喘止之後,要根據是痰還是火,分別用針對痰或火的藥物來治療。

千緡湯可以治療痰喘,導致患者無法躺下,只能被人扶著坐著好幾天,服用一次就能緩解。

另一個方法是將導痰湯和千緡湯一起服用。

還有一個方法是用萊菔子二兩蒸熟,皂角五錢燒存性,栝蔞仁、海粉、南星各一兩,用白礬一錢半研細,放入水中浸泡一夜,曬乾,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含服。也可以省略南星、栝蔞和海粉。

一方,治喘而嗽,用南星、栝蔞、半夏、香附、橘紅、萊菔子、青黛、皂角為末,神麯糊丸,薑湯送下。(一方有杏仁。)

喘用阿膠,須分虛實。若久病發喘,必是肺虛,故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之類補之。若新病肺實而發喘者,宜桑白皮、葶藶子、麻黃、杏仁之類瀉之。(東垣曰:久嗽鬱熱在肺,不用人參;新病未成鬱熱者,用人參。未知孰是。)

白話文:

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喘息伴隨咳嗽,用南星、栝蔞、半夏、香附、橘紅、萊菔子、青黛、皂角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子,用薑湯送服。(這個方法中還可以用杏仁。)

治療喘息要用阿膠,但要分清虛實。如果久病引起的喘息,一定是肺虛,所以要用阿膠、人參、五味子等補品。如果新病引起的喘息是肺實,就應該用桑白皮、葶藶子、麻黃、杏仁等瀉藥。(東垣說:久咳積熱在肺,不能用人參;新病還沒積熱,可以用人參。到底哪種說法正確還不清楚。)

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而喘者,宜服三拗湯以瀉氣。

三拗湯,治肺感風寒,喘急不已。(方見咳嗽門。)

(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四條)

葶藶大棗瀉肺湯(河間),治肺壅脹,胸膈滿悶,上氣喘急,身體面目浮腫等證。

葶藶子(不拘多少,炒黃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

上以水三盞,大棗十枚,煎至二盞,去棗,入葶藶一丸,再煎至一盞,溫服之。

葶藶散(濟生),治過食煎煿,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臥,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白話文:

體質強壯的人,如果因為過度服用黃耆而感到喘不過氣,應該服用三拗湯來瀉氣。三拗湯可以用來治療肺部感受風寒,喘不過氣的症状。葶藶大棗瀉肺湯可以用來治療肺部積滯,胸悶氣短,呼吸急促,身體和臉部浮腫等症状。葶藶散可以用來治療吃太多油膩食物或飲酒過度導致的肺部積滯,喘不過氣,以及肺部感染,咽喉乾燥不渴,痰液黏稠腥臭等症状。

甜葶藶子(炒),桔梗(去蘆),栝蔞子,升麻,薏苡仁,桑白皮(蜜炙),葛根(各八分),甘草(四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生薑五片,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

瀉白散,治大人小兒,風寒傷肺,喘急咳嗽。

桑白皮(一錢),地骨皮(一錢),生甘草(五分)

上細切,作一服,加姜,水煎服。

白話文:

將炒過的甜葶藶子、去蘆的桔梗、栝蔞子、升麻、薏苡仁、蜜炙的桑白皮、葛根各取八分,甘草取四分,切碎,製成一劑藥,加入生薑五片,以水煎煮,從一盞半水煎至一盞水,溫熱服用。此方名為「瀉白散」,適用於成人或兒童因風寒侵襲肺部而引起的喘急咳嗽。另可取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生甘草五分,切碎,加入薑,水煎服用。

一方,加防風、荊芥各七分半。又方,加麻黃、杏仁各五分,其效尤捷。

(祖傳方)

治遠年喘急。

桑木內蠹蟲糞(炒,一升),萊菔子(炒,半升),杏仁(不去皮尖,炒,半升),甘草(生,二兩)

共為極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薑湯送下。

又方,治哮喘,用苧麻根和砂糖爛煮,時時嚼嚥下,永絕病根,神效。

又方,用貓兒頭骨燒灰,酒調二、三錢,一服便止。

白話文:

一方,加入防風和荊芥,每種各七又半分。另一方,加入麻黃和杏仁,每種各五分,效果更迅速。

(家傳祕方)

治療長期的呼吸困難。

材料:一升的桑木內蛀蟲糞(炒過)、半升的萊菔子(炒過)、半升的杏仁(去皮尖後炒過)、兩兩兩的甘草(生用)。

所有材料研磨成極細粉末,以蒸餅浸泡後的湯水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到七十個,用淡薑湯送下。

另一方,治療哮喘,使用薴麻根和砂糖一起煮至軟爛,隨時咀嚼吞下,可以永久根除病源,效果神奇。

另一方,使用貓頭骨燒成灰,與酒調和後服用二到三錢,一次即可止喘。

又方,用郭公苺刺根煎服,即止而不發。

(醫案)

東陽一羽士,年五十餘,素有喘病,九月間得發熱惡寒證,喘甚,脈洪盛而似實。一醫作傷寒治,而用小柴胡湯加枳殼、陳皮等藥,六日後欲行大承氣。一醫曰:不可,當作傷食治,宜用枳實導滯丸。爭不決,召予視之。二醫皆曰:脈實氣盛,當瀉。予為診後,曉之曰:此火盛之脈,非真實也。

觀其氣短不足以息,當作虛治。乃用補中益氣湯加麥門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帖脈收斂,四帖而病輕減,六帖病痊安。

白話文:

另外一個方法,用郭公苺刺根煎水喝,就能止住病情不再發作。

(醫案)

東陽有一位道士,年紀五十多歲,平時就有喘病。九月間得了發熱惡寒的症狀,喘得很厲害,脈象洪大而有力,像是實證。一位醫生當作傷寒來治療,用了小柴胡湯加入枳殼、陳皮等藥,六天后想要用大承氣湯瀉下去。另一位醫生說:「不可,應該當作傷食來治療,適合用枳實導滯丸。」兩人爭執不下,於是請我來看診。兩位醫生都說:「脈象實證氣盛,應該要瀉。」我診脈後,告訴他們:「這是火氣旺盛的脈象,不是真正的實證。」

觀察他呼吸短促,氣力不足,應該當作虛症來治療。就用補中益氣湯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再加附子三分,煎水服用。喝了兩帖藥,脈象就收斂了,四帖後病症減輕,六帖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