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肥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肥氣

肥氣是中醫學中的一種病證,多見於小兒,其主要特徵是面部、四肢、腹部等處皮下脂肪堆積過多,並伴有食慾旺盛、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症狀。

肥氣的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節、脾胃虛弱有關。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會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水濕停聚,形成痰濕,痰濕內阻,壅遏氣機,導致肥氣的發生。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水濕內停,也會導致肥氣的發生。

肥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面部、四肢、腹部等處皮下脂肪堆積過多,皮膚鬆弛,彈性差;食慾旺盛,但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精神倦怠,四肢乏力;舌苔白膩,脈滑。

肥氣的治療以健脾利濕、化痰消脂為主。可用白朮、茯苓、山藥、澤瀉等健脾利濕之品,陳皮、半夏、白芥子等化痰消脂之品,配合其他治療方法,可有效改善肥氣的症狀。

肥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少吃肥甘厚味,多吃蔬菜水果。
  • 注意運動,保持良好的體重。
  • 保持良好的睡眠,避免熬夜。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肥氣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只要注意飲食、運動、睡眠和情緒,就能有效預防和控制肥氣。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三家醫案合刻》:「宿瘕在脅下,亦與肥氣相類,自述因嗔怒,蓋肝之積也。久鬱氣血不通,肝藏內寄相火,時當夏令泛潮苦雨,脾胃受濕,自必困倦,肝木橫克脾土,脹勢百滿,所受濕邪,漫無出路,蒸於腸胃,黏膿積滯,利不肯爽。中焦不和,寤不得逸,症屬難治,且議分消。

涼膈散

  • 1.《丹溪治法心要》:「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東垣云:麻木,氣不行也,當補肺中之氣。一婦人,體肥氣鬱,舌麻眩暈,手足麻,氣塞有痰,便結,涼膈散加南星、香附、臺芎開之。
  • 2.《雜病廣要》:「一婦人體肥氣鬱,舌麻眩暈,手足麻氣塞,有痰便結,涼膈散加南星、香附、臺芎、開之。(《丹溪》)

香砂養胃湯

  • 1.《脈症治方》:「一族叔因事奔走勞役、謀慮太過、損傷心脾、素又有汗經肥氣之疾、春初因怒感寒、大吐、藥食不入、診其脈、沉遲弦澀不定、初醫用香砂養胃湯、次半夏竹茹湯,加丁香、後用治中湯、皆不應、請余治、予曰煩躁悶亂。面青頰赤。唇目俱黃。脈反沉遲。乃陽症得陰脈也法難調治。

肥兒丸

  • 1.《兒科要略》:「疳脹由積滯既久,濁氣凝聚,因而成脹,治宜行氣化滯,溫中去積,通治方有肥兒丸、六神丸、褐丸、五疳保童丸、肥氣丸、分氣飲等,但方藥中有攻伐過峻者,宜慎用之,或一用即止。初起以胡黃連二錢,阿魏一兩,神麯、黃連各二錢,麝香一錢,為末,每服少許,白朮湯送下,亦妥。

大七氣湯

  • 1.《醫碥》:「肝積名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已令人嘔逆,或胸脅痛引小腹,足寒轉筋,寒熱如瘧,(肝經血氣鬱滯所致。)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淋燒紅鐵鐵器,乘熱服,兼吞肥氣丸。
  • 2.《醫辨》:「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嘔逆,或兩脅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久則如瘧,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兼吞肥氣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