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胎死腹中」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胎死腹中
胎死腹中是指胎兒在母體內死亡,但仍留在子宮內的一種現象。在古代,胎死腹中被認為是一種不祥的徵兆,並且會給家人帶來很大的痛苦。
胎死腹中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腹部疼痛,拒按,拒受觸碰。
- 陰道出血,色暗,有臭味。
- 小腹脹痛,下墜感。
- 全身無力,四肢冰冷。
- 面色蒼白,嘴唇發紫。
- 脈象沉細,無力。
如果出現以上症狀,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治療方法
胎死腹中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
- 中藥治療:常用中藥有生化湯、保胎丸、安胎丸等。
- 西醫治療:常用西藥有黃體酮、米索前列醇等。
- 手術治療:如果胎兒已經死亡,並且有嚴重的感染,則需要進行手術將胎兒取出。
預防方法
為了預防胎死腹中,孕婦在孕期應注意以下事項:
- 定期產檢,做好孕期保健。
- 避免不良刺激,保持心情舒暢。
- 注意營養,均衡飲食。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戒菸戒酒,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如果孕婦出現胎動減少、腹部疼痛、陰道出血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就醫,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類證治裁》:「其蓖麻子研塗頂心,腸可吸入法,殊不效驗。然後半坐,以軟布抵之。內服舉元煎。若胎死腹中,須驗產母舌青黑,爪青紫,口沫,腹陰寒而氣穢,急用平胃散加朴硝。若胎死久幹著背者,葵子阿膠滑之。胎衣不下,先用軟帛繫住臍帶,乃斷兒臍帶,勿令血入衣中。脹而難下,內服回生丹,或牛膝湯。」
- 2.《驗方新編》:「凡胎死腹中,外證指甲青黑,脹悶不食,口中極臭,用平胃散。加朴硝五錢,水、酒煎服。其胎化成血水而下。如血乾有寒者芎歸湯下。或服桂香丸,或服立竿見影方。」
- 3.《女科精要》:「難產治法,或開滑子宮,或通調上下之氣,或滋養氣血,當隨機應變,若胎死腹中,惟有下法,平胃散加朴硝以下穢水。如肢體倦怠,急以四君、四物加薑桂調補之,更宜去川芎加牛膝、紅花、益母尤妙。」
- 4.《達生編》:「平胃散,治胎死腹中(此方只服一劑。斷勿多服致傷。慎之。)」
- 5.《馮氏錦囊秘錄》:「難產治法,或開滑子宮,或通調上下之氣,或滋養氣血,當隨機應變,若胎死腹中,惟有下法,平胃散加朴硝以下穢水。如肢體倦怠,急以四君、四物加薑桂調補之,更宜去川芎加牛膝、紅花、益母尤妙。」
▼ 展開更多
桃核承氣湯
紅藍花酒
- 1.《婦人大全良方》:「《近效》方療血暈、絕不識人,煩悶,言語錯亂,惡血不盡,腹中絞痛,胎死腹中。」
桃仁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曰:「桃仁承氣湯,治惡露澀滯,臍腹大痛,胎死腹中,胞衣不出,血暈等證亦佳。」」
五皮散
- 1.《絳雪丹書》:「孕婦胸腹滿或遍身浮腫,小便艱難澀〔少〕,名曰胎水不利,或胎死腹中,宜服鯉魚湯,若脾胃〔虛〕佐以四君子湯、五皮散。」
四君子湯
- 1.《絳雪丹書》:「孕婦胸腹滿或遍身浮腫,小便艱難澀〔少〕,名曰胎水不利,或胎死腹中,宜服鯉魚湯,若脾胃〔虛〕佐以四君子湯、五皮散。」
至寶丹
- 1.《文十六卷》:「至寶丹,療難產,悶乳,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中惡氣絕,中諸毒,中風不語,卒中客忤。」
八珍湯
- 1.《濟世全書》:「一婦人胎死腹中,服皮硝下穢水,肢體倦怠,氣息奄奄,用八珍湯倍參、術,加桂、姜,調補而愈。」
蘇合香丸
- 1.《文十六卷》:「至寶丹,療難產,悶乳,胎死腹中,胞衣不下,中惡氣絕,中諸毒,中風不語,卒中客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