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水脹」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水腫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症,是指體內組織間隙中液體積聚過多所致。水腫的病因多種多樣,可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內因包括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障礙等;外因包括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外感六淫等。

水腫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面部、四肢、腹部等部位皮膚腫脹,按之凹陷,不易恢復;小便量減少,尿色黃赤;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或濡弱。

水腫的中醫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 清熱利水:適用於外感六淫、內生濕熱所致的水腫。常用方藥有三仁湯、五苓散、通草飲等。
  • 溫陽利水:適用於脾陽虛弱、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常用方藥有真武湯、苓桂朮甘湯等。
  • 健脾利水:適用於脾腎陽虛、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常用方藥有四君子湯、五苓散等。

水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水腫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湯

  • 1.《本草害利》:「〔利〕苦甘寒,瀉腎、膀胱及隧道水濕,逐留飲水脹,攻痞結疝瘕。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取其相反以立功。凡水脹,以甘遂塗腹繞臍,內服甘草湯,其腫便消。二物相反,而感應如神。

五苓散

  • 1.《雜病廣要》:「《方脈正宗》治諸濕腫,痰脹水脹,以五苓散加旋覆花最妙。氣實者,加葶藶子一、二錢。(《本草匯言》)

大半夏湯

  • 1.《古今醫統大全》:「(《良方》)_大半夏湯_,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 2.《赤水玄珠》:「_大半夏湯_,治土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曰水脹。
  • 3.《奇效良方》:「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濟生腎氣丸

  • 1.《古今名醫方論》:「然當因此擴充,隨症加減。若其人因大病之後,脾氣大虛而病水脹者,服此雖無所礙,終不見效。余熟計之,元氣大傷,而藥兼滲利,未免減去補力,元氣不復,病必不除。遂悉去利水之劑,專用參、朮、桂、附,三大劑而足脛漸消,十餘劑而腹脹退。此後凡治中年之後,脾腎皆虛者,悉用此法。

六君子湯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補中益氣湯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疏鑿飲子

  • 1.《醫方集解》:「《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複利其水;純補之劑,初覺不快,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昂按:此即《內經》塞因塞用之義)。

舟車丸

  • 1.《成方切用》:「(河間仿仲景十棗例制此湯,治一切水濕,)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腫脹者,水道壅遏也。形氣俱實者,口渴,面赤,氣粗,腹堅,大小便秘也。陽水先腫上體,肩背手膊,手三陽經。陰水先腫下體,腰腹脛胕,足三陰經。腫屬脾,脹屬肝,腫則陽氣猶行。如單脹而不腫者,名鼓脹。
  • 2.《大方脈》:「_舟車丸_,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
  • 3.《醫學答問》:「舟車丸,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每日只可服數分或錢許。)
  • 4.《校注醫醇賸義》:「_舟車丸_,治水腫水脹,形氣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