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疳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疳積是中醫古代疾病,是小兒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多發生於1歲以內的嬰幼兒。疳積的病因主要與飲食不當、脾胃虛弱有關,臨床表現為消化不良、腹脹、腹瀉、食欲不振、面色萎黃、體重下降等。
疳積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必要時可結合實驗室檢查。治療以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為主,常用中藥有山藥、白朮、茯苓、陳皮、神曲、麥芽等。
疳積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少食多餐。
- 注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定期帶孩子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疳積是一種可防可治的疾病,家長應提高警惕,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孩子出現消化不良、腹脹、腹瀉等症狀,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食物不節。腹膨且痛。臍凸便泄。屬疳積也。宜慎食物。」
黃連湯
參苓白朮散
- 1.《幼幼集》:「虛吐者,肌弱神困,面白。脾胃久虛,或源患疳積,及節次傷乳食,胃氣衰,寒不能停蓄飲而即吐,治用實脾化痰溫胃,木香餅、參苓白朮散、助胃丸等施之。」
肥兒丸
- 1.《類證治裁》:「有菜果積,桂香丸。有魚蟹積,紫蘇、橘皮、蘆根,薑汁。有蛋積,白蔻、豆豉、橘紅、生薑。有小腹癥積,形如卵,攻痛時發,茴香丸。有蟲積,雷丸、檳榔、榧子、使君子,妙應丸。有血積,跌撲蓄瘀,面黃糞黑。桃仁承氣湯。有寒積,附子理中湯。有痰積,導痰湯。有疳積,肥兒丸。」
- 2.《類證治裁》:「〔疳積〕,肥兒丸,胡黃連,神麯,麥芽(各五錢),檳榔(一錢),肉蔻(二錢),使君子(二錢半),木香(一錢),蒸餅為丸。」
- 3.《經驗良方全集》:「奇效肥兒丸,治小兒一切脾虛疳積,面黃體瘦,飲食減少,身熱肚大,或瀉或堅良方。」
- 4.《古今醫鑑》:「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為五疳?心、肝、脾、肺、腎也。」
- 5.《古今醫鑒》:「宜理脾胃,消積化蟲,清熱止瀉住痢。以肥兒丸、疳積餅為主,此二方不問諸疳冷熱,服之最效。大抵疳之為病,皆因過餐飲食,於脾家一臟,有積不治傳之餘臟,而成五疳之疾。何為五疳?心、肝、脾、肺、腎也。」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耳後結數核作痛,左腮青赤,此肝疳積熱所致,用四味肥兒丸、柴胡清肝散,及五味異功散加柴胡、升麻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