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五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6)

1. 麻木脈案

眭氏,年近六旬,肢麻頭暈屢發。今春頭右畔麻至舌尖,言蹇目紅,齦浮齒痛,厥陽升逆,鼓煽痰火,入竅入絡,輕為麻瞀,甚則口眼喎僻,手足不隨,偏枯類中,由來者漸矣。用滋陰鎮陽以熄風,緩效為宜。熟地(四錢)、鉤藤(三錢)、石斛、杞子、茯神、白芍、牡蠣、磁石(各二錢)、羚羊角(七分)、山梔、甘菊(俱炒。各一錢)。

白話文:

眭氏,年近六旬,經常出現肢體麻木和頭暈。今年春天,頭右邊的麻木一直延伸到舌尖,說話困難,眼睛發紅,牙齦腫脹,牙齒疼痛。厥陽之氣上升逆行,鼓動痰火,侵入竅絡,輕則麻木昏花,嚴重時口眼歪斜,手足不隨,半身不遂,這些病症都是由來已久的。宜用滋陰鎮陽以熄風的藥方,緩效為宜。熟地黃(四錢)、鉤藤(三錢)、石斛、枸杞子、茯神、白芍、牡蠣、磁石(各二錢)、羚羊角(七分)、梔子、甘菊(均炒過。各一錢)。

十數服症減,去磁石,加冬桑葉、黑芝麻,再去鉤藤、梔、菊、羚角等,加潞參,以桑甚熬膏,及阿膠和丸。漸安。

白話文:

服用十幾劑藥後,症狀減輕,去磁石,加入冬桑葉、黑芝麻,再去掉鉤藤、梔子、菊花、羚角等,加上潞參,用桑甚熬成膏,再加入阿膠一起製成丸劑。漸漸地病情漸安。

2. 痙症論治

痙症,體勁直而背反張,病在筋也。筋者血之所榮,傷於邪則成痙。經曰:諸痙項強,皆屬於濕。亦有因寒因風而分剛痙柔痙者,有誤汗誤下而致痙者,有瘡家發汗而痙者,有中風暴僕而痙者,有產後亡血而痙者,有小兒急慢驚而痙者,有破傷風濕變痙者,有暴病忽見口噤頭搖戴眼反折者,皆痙病也。其症身熱足寒,項強齒噤,手足抽掣,角弓反張,脈皆沉伏弦緊。

白話文:

痙症,身體強直僵硬,背部反張,是筋脈的病症。筋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受到邪氣侵襲就會產生痙攣。經典上說:各種痙攣和項部強直,都屬於濕邪的病症。也有因寒邪或風邪而分的剛痙和柔痙;有因誤汗或誤下而導致痙攣的;有因瘡家發作而痙攣的;有因中風暴倒而痙攣的;有因產後失血過多而痙攣的;有因小兒急性驚風而痙攣的;有因破傷風濕邪而痙攣的;有因突然發病而出現口噤、頭搖、眼反折的,都是痙攣之症。其症狀是:身熱足寒,項部強直,牙關緊閉,手足抽搐,角弓反張,脈象沉伏弦緊。

其因多由血液虛燥,筋脈失榮,風寒濕熱之邪,得以襲入經絡而為病。此陳無擇、薛立齋、張介賓諸賢,所以切指痙為亡血陰虛也。故宜滋營液以治本,疏風濕以治標。症屬表者,如《金匱》云: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為剛痙,葛根湯主之。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為柔痙,栝蔞桂枝。

白話文:

得風寒濕熱之邪,侵入經絡而致病,多是因血液虛燥,筋脈失榮所致。陳無擇、薛立齋、張介賓等名醫都指出痙是因血虛陰虛所引起的。所以緩解痙要滋陰補血以治本,疏散風濕以治標。症狀屬於表的,如《金匱要略》所說:太陽病發熱沒有汗,卻有惡寒,是剛痙,用葛根湯治療。太陽病發熱有汗,不惡寒,是柔痙,用栝蔞桂枝湯治療。

屬裡者,痙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屬陽明,若便硬,可與大承氣湯。屬半表半裡者,如《醫通》云:一邊牽搐,一眼喎斜,屬少陽,若往來寒熱,小柴胡湯加桂枝、白芍。此三陽痙也。若三陰痙,俱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項強、脈沉,太陰則四肢不收,朮附湯加甘草、生薑。少陰則閉目合面,參附湯加甘草、生薑。

白話文:

屬於裡證的,痙病胸滿口噤,不能平臥,小腿抽搐急速,一定會咬牙,屬於陽明,假如大便硬結,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

屬於半表半裡的,就像《醫通》所說的:一邊抽搐彎曲,一眼斜視,屬於少陽,假如出現寒熱往來,可以服用小柴胡湯加桂枝、白芍。這些都是三陽痙。

假如是三陰痙,四肢手腳冰冷,筋脈拘攣,盜汗、項強、脈搏沉緩,太陰證的四肢不能收斂,可用朮附湯加甘草、生薑。少陰證的雙眼緊閉無法睜開,可用參附湯加甘草、生薑。

厥陰則頭搖口噤,耆附湯加當歸、肉桂。此三陰痙也。其血虛發痙,宜大營煎。血虛挾火,必脈洪煩熱,一陰煎主之。火盛則陰血燥涸,保陰煎、玉女煎。液虛汗多,宜三陰煎。汗多兼火,當歸六黃湯。痰火發痙,栝蔞枳實湯。風熱痰壅發痙,祛風導痰湯。嘔瀉發痙,胃關煎。

白話文:

  1. 厥陰經發作時,症狀表現為頭搖、口噤,宜用耆附湯加當歸、肉桂治療。這屬於三陰經痙攣。

  2. 血虛引發痙攣,宜用大營煎治療。

  3. 血虛挾火,脈象必然洪大、煩熱,宜用一陰煎治療。

  4. 火盛則陰血燥涸,宜用保陰煎、玉女煎治療。

  5. 液虛汗多,宜用三陰煎治療。

  6. 汗多兼火,宜用當歸六黃湯治療。

  7. 痰火發痙,宜用栝蔞枳實湯治療。

  8. 風熱痰壅發痙,宜用祛風導痰湯治療。

  9. 嘔瀉發痙,宜用胃關煎治療。

或溫胃飲。身冷痙厥,脈沉細,參附湯、十全大補湯。暑風搐搦成痙,三物香薷湯加羌活、防風、黃耆、白芍。溫邪劫液成痙,復脈湯,去薑、桂。產後血虛,汗多成痙,十全大補湯,不應,急加附子。三因用小續命湯,宜去麻黃。

白話文:

可以服用溫胃飲。四肢寒冷、全身抽搐,脈沉細弱,服用參附湯、十全大補湯可以舒緩。暑熱天氣突然起風,身體抽動成痙攣,三物香薷湯加上羌活、防風、黃耆、白芍。溫熱邪氣劫奪體內津液造成痙攣,服用復脈湯,去掉薑、桂服用。產後血虛,大量汗出痙攣,十全大補湯不奏效,應緊急加入附子。三種原因引起的痙攣可以用小續命湯治療,但要除去麻黃。

陳無擇曰:寒澀血,故無汗而惡寒,為剛痙。風散氣,故有汗而不惡寒,為柔痙。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失所榮,故邪得襲之。徐忠可曰:發熱惡寒無汗,本傷寒症,若成痙,是太陽寒濕相搏而侵少陰,故惡寒,寒性勁,故曰剛。發熱有汗不惡寒,本傷風而並陽明症,若成痙,是太陽陽明傷濕兼風,風性溫,故曰柔。

白話文:

陳無擇說:寒氣凝滯血脈,所以沒有汗水卻畏寒,稱為剛痙。風氣會分散精氣,所以有汗水且不畏寒,稱為柔痙。探究其發生的原因,大多是因失血,筋脈失去滋潤,所以邪氣得以侵襲。徐忠可說:發熱、畏寒、無汗,是傷寒的症狀,如果患上痙,是太陽寒濕之氣相遇並侵犯少陰,所以畏寒,寒性勁烈,所以稱為剛痙。發熱、有汗、不畏寒,是傷風並患陽明症狀,如果患上痙,是太陽陽明傷濕兼風,風性溫和,所以稱為柔痙。

仲景以葛根湯治剛痙,杜太陽項強,漸成陽明胸滿之勢也。以栝蔞桂枝湯治柔痙,潤太陽既耗之液,使經氣通,散風行濕也。以大承氣湯治里症,以熱邪入內,故直攻其胃而邪散也。

白話文:

仲景用葛根湯治療剛痙,杜絕太陽經項強的症狀,漸漸演變成陽明經胸滿的態勢。用栝蔞桂枝湯治療柔痙,滋潤太陽經已經耗損的津液,使經絡之氣得以通暢,散風行濕。用大承氣湯治療裏症,因為是熱邪入侵內部,所以直接攻打其胃,邪氣就會散去。

薛立齋曰:痙以有汗無汗辨剛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陰陽,仲景雖曰痙皆身熱足寒,然陽症不厥逆,其厥逆者,皆陰症也。

白話文:

薛立齋說:痙證以有無汗來辨別剛柔,又以厥逆和不厥逆來辨別陰陽。仲景雖然說痙證都是身熱足寒,但陽證不厥逆,而厥逆的都是陰證。

張介賓曰:筋脈拘急,故反張,血液枯燥,故筋攣。觀仲景云:太陽病發汗太多,則致痙。風病下之則成痙。瘡家不可發汗,汗之則痙。可知誤汗傷液,誤下傷陰,陰液傷而筋失所滋也。如中風之痙,必年力衰殘,陰之敗也。產歸之痙,必去血過多,衝任竭也。潰瘍之痙,必血隨膿化,營氣涸也。

白話文:

張介賓說:筋脈收縮急躁,所以會反彈;血液枯燥,所以筋會攣縮。觀察仲景的說法:太陽病發汗太多,就會導致痙攣。風病下瀉後就會變成痙攣。瘡口不能發汗,發汗就會痙攣。可知誤發汗會傷及體液,誤下瀉則傷陰,陰液受到傷害,筋脈就會失去滋養。例如中風的痙攣,一定是年老力衰,陰氣損敗所引起的。產後痙攣的發生,一定是失血過多,衝任二脈虧竭所造成的。潰瘍的痙攣,一定是血液隨著膿液化解,營氣枯竭所引起的。

小兒之痙,或風熱傷陰,為急驚,或吐瀉亡陰,為慢驚,此雖不因誤治,而總屬陰虛之症。治此症者先以氣血為主,邪甚者或兼治邪,若邪微則急培元氣,元氣復,血脈自行,微邪自去。若從風治,難乎免矣。

丹溪曰:痙與癇相似而不同,癇病身軟,時蘇。痙病身強直不時蘇,甚有昏冒而遂亡者。

白話文:

小兒抽搐,可能是風熱傷陰,稱為急驚,也可能是吐瀉亡陰,稱為慢驚,這些都屬於陰虛證,即使沒有誤治的因素,也應以補陰為主。治療這種疾病,首當以氣血為主,邪氣嚴重的,也可以兼治邪氣,如果邪氣輕微,那麼就應趕快培育元氣,元氣恢復,陰血自然會生機盎然,即使有輕微邪氣也自然會消失。如果專從祛風的方向治療,恐怕難免會出現問題。

丹溪說:痙病和癇病相似,但不同。癇病患者身體虛弱,時時清醒。痙病患者身體僵硬,不時清醒,甚至昏厥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