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灑淅惡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灑淅惡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全身發冷、打寒顫,四肢冰涼,甚至冷到發抖。常見於感冒、風寒、肺炎等疾病。
中醫認為,灑淅惡寒是由於外邪侵襲人體,導致體內陽氣不足,寒邪內生所致。治療上以驅寒散寒、溫經散寒為主。常用中藥有麻黃、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
灑淅惡寒的預防方法包括: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平時多喝溫水,保持身體水分充足。
- 不吃生冷、寒涼的食物。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刺激。
如果出現灑淅惡寒的症狀,應及早就醫,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歸脾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大便後血,口乾飲湯,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食少體倦,日晡面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加乾薑、木香漸愈,用補中益氣將愈,用歸脾湯全愈。後勞役兼怒,發熱血崩,夜間譫語,此熱入血室,用加味小柴胡二劑而退,用補中益氣一劑而血止,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安。」
- 2.《濟陰綱目》:「一產婦大便後血,口乾飲湯,胸脅膨滿,小腹悶墜,內熱晡熱,食少體倦,日晡面赤,灑淅惡寒,此脾肺氣虛,先用六君加炮薑、木香漸愈,用補中益氣將愈,用歸脾湯而愈。後因勞役兼怒氣,發熱血崩,夜間譫語,此熱入血室,用加味小柴胡二劑而熱退,用補中益氣而血止,用逍遙散、歸脾湯調理而康。」
小青龍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經曰。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言邪氣在表也。是當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損其津液。虛其胃氣。若身重心悸。而尺脈實者。則下后里虛。邪氣乘虛傳裡也。今尺脈微。身重心悸者。知下后里虛。津液不足。邪氣不傳裡。但在表也。然以津液不足。則不可發汗。須裡氣實。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肺金受邪,由脾胃虛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氣短氣上,皮毛不能御,精神少而渴,情慘慘而不樂,皆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是體有餘而用不足也。宜用人參為君,黃耆陳皮為臣,白朮、芍藥、桂、桑白皮、五味子為佐,桔梗引。用青皮破滯氣,甘草、木香調和。若嗜臥懶語,灑淅惡寒者,宜補中益氣湯。」
升陽益胃湯
- 1.《玉機微義》:「東垣升陽益胃湯治肺之脾胃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身體沉重,口乾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食少食不消,灑淅惡寒而或微熱(方見內傷門)」
- 2.《奇效良方》:「脾胃虛乏,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胃。」
- 3.《醫方集宜》:「一脾胃氣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秋燥濕熱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二便不調灑淅惡寒乃陽氣不伸宜用 升陽益胃湯」
- 4.《醫方考》:「濕淫於內,體重節痛,口乾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灑淅惡寒,面色不樂者,此方主之。」
- 5.《內科摘要》:「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弱,肢體怠惰,或體重節痛,口舌乾渴,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飲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悽慘不樂,乃陽不和也。」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保命歌括》:「邪氣之中人者,入腦之後,一日在皮毛,則肺受之,二日在血脈,則心受之。肺受之,則灑淅惡寒,心受之,則煩熱而渴,其病在表,宜以汗解,香蘇散、人參敗毒散主之。」
瀉白散
- 1.《成方便讀》:「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一錢),甘草(五分),粳米(百粒),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惡寒,日晡益盛,喘嗽氣急等證。夫肺為嬌臟而屬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一受火逼,則以上之證見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復其清肅之令。」
- 2.《大方脈》:「_瀉白散_,治肺經伏火,皮膚蒸熱,灑淅惡寒,日晡尤甚,喘嗽氣急。」
香蘇散
- 1.《保命歌括》:「邪氣之中人者,入腦之後,一日在皮毛,則肺受之,二日在血脈,則心受之。肺受之,則灑淅惡寒,心受之,則煩熱而渴,其病在表,宜以汗解,香蘇散、人參敗毒散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