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狂走」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狂走,又稱狂躁症,是中醫學中一種以情志失常、精神錯亂、動作急躁、語言不順、易激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志病證。其病因多與情志不遂、肝鬱化火、痰熱擾心有關。臨床表現主要為精神活動高度興奮,情緒激動,言語增多,動作急躁,易怒易哭,好動好鬥,不分晝夜,不辨親疏,甚至出現自傷、傷人等行為。

狂走的病機主要為肝鬱化火、痰熱擾心。肝主疏泄,主藏血,若肝氣鬱結,疏泄不暢,則可導致肝火上炎,擾亂心神,出現精神興奮、情緒激動、語言增多、動作急躁等症狀。痰熱擾心則可導致心神不寧,出現思維不清、語言不順、易激惹等症狀。

狂走的治療以疏肝解鬱、清熱安神為主。可選用柴胡疏肝散、龍膽瀉肝湯、天麻鉤藤飲等中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手段。

狂走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2.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3.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狂走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自傷、傷人等行為,危害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因此,如果出現狂走的症狀,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治狂證,眼中如火,大聲妄語,放歌高笑,登屋逾垣,狂走不已,大渴引飲,晝夜不眠者。亦加黃連,隔三五日用紫圓一錢至一錢五分,取峻瀉數行,又日用灌水法則必效。若用下藥難者,惟宜用灌水法耳。

炙甘草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湯調膩粉少許。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 2.《幼幼新書》:「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 3.《証治準繩‧類方》:「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湯調膩粉少許。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 4.《御藥院方》:「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沙蜜三分,同煉令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解五毒,治潮熱、積熱等疾。如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燥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利下血,煎黃連湯,調膩粉少許下。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
  • 5.《蘭臺軌範》:「上合研勻,煉黃蠟六兩,入白蜜三分,同煉勻為丸,每兩作三十丸。如治潮熱、積熱、傷寒、結胸、發黃、狂走、躁熱、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大黃炙甘草湯下一丸。毒痢下血,黃連湯調膩粉少許。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氣毒、風痰、伏痞、吐逆等症,並用膩粉龍腦米飲下。

逍遙散

  • 1.《癲狂條辯》:「凡翻壇打廟、逾牆上屋,棄衣棄履、狂走倒退、行徑拜揖等證,皆五臟合病,五行混雜,宜調和營衛,清熱化痰,以五臟飲主之,或八味逍遙散亦可。若仰觀、俯視、左顧右盼而面色又相剋,此亦五行混雜,病必糾纏,亦以五臟飲加減調養可也。

瓜蒂散

  • 1.《醫學入門》:「潮熱大便閉者,升麻葛根湯加大黃,或三黃湯。發斑不可下者,草龍膽一味,水煎服。狂走者,瓜蒂散吐痰。時行熱毒發狂者,黑奴丸。通用水漬法、火劫法、王氏玄明粉。凡發狂見陽證陽脈者順,見陰證陰脈及舌卷囊縮者即死。

三聖散

  • 1.《醫方集宜》:「一狂病眼斜妄言狂走,形盛氣實者,先宜吐痰,用藜蘆散、三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