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健脾燥濕」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健脾燥濕是中醫的一種治療方法,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導致的疾病。脾虛濕盛的症狀主要包括:食欲不振、腹脹、大便溏薄、倦怠乏力、面色萎黃、舌苔白膩等。

健脾燥濕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包括:

  •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膩、生冷、辛辣等食物。
  • 藥物治療:常用的中藥有白朮、茯苓、山藥、澤瀉、薏苡仁等。
  • 針灸治療: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

健脾燥濕是中醫治療脾虛濕盛的常用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注意事項

  • 在使用中藥治療時,一定要遵醫囑,不要擅自加減藥量。
  • 針灸治療需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不要盲目找人扎針。
  • 平時要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避免吃太多油膩、生冷、辛辣等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適當運動。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防己黃耆湯

  • 1.《醫方集解》:「此足太陽、太陰藥也。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黃耆生用達表,治風注膚痛,溫分肉,實腠理;白朮健脾燥濕,與黃耆並能止汗,為臣;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又能補土製水,為佐;薑、棗辛甘發散,調和榮衛為使也。
  • 2.《成方切用》:「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為治風腫水腫之主藥。黃耆生用達表,治風注膚痛,溫分肉,實腠理。白朮健脾燥濕,與黃耆並能止汗為臣。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之,又能補土製水為佐。薑棗辛甘發散,調和營衛為使也。

理中湯

  • 1.《成方切用》:「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朮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人身上脘清氣居多,下脘濁氣居多,而其所以能升清降濁者,全賴中氣為之主。)

平胃散

  • 1.《醫學傳心錄》:「平胃陳(皮)蒼(朮)厚(朴)(甘)草尋,健脾燥濕用調停,胸前飽悶如傷食,嘈雜吞酸總可行。飲食失節脾胃傷,香(附)砂(仁)枳實木香幫。食積麥芽神麯炒,肉積山查草果良。生冷瓜果如停滯,更入乾薑青皮是。酒傷(黃)連葛(花)烏梅加。嘔吐丁(香)(烏)海藿(香)半(夏)記。
  • 2.《醫學舉要》:「然二方誠為腫脹要藥,而一用人參貴重,貧富不便道行,一苦製法浩繁,鄉野不能預備,此代溫中丸之所由設也。方用醋製針砂一兩,性燥重墜,能於胃中平肝邪克賊之氣,香附三錢,乾漆灰三錢,一氣一血,復以平胃散健脾燥濕,蒸餅為丸,湯酒任下,並不雜入寒涼,不失溫中之義。

附子理中湯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療法_,用大劑附子理中湯,方以人參助氣培元為君,白朮健脾燥濕為臣,甘草和中補土為佐,黑姜辛溫散寒為使,加附子扶陽破陰,以奏速功。

當歸拈痛湯

  • 1.《成方切用》:「羌活透關節,防風散留濕,為君。升葛味薄,引而上行,苦以發之。白朮甘溫和平,蒼朮辛溫雄壯,健脾燥濕為臣。濕熱相合,肢節煩痛。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苦寒以泄之,酒炒以為因用。血壅不流則為痛,當歸辛溫以散之。人參甘草甘溫,補養正氣,使苦寒不傷脾胃。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四君子湯

  • 1.《雜病源流犀燭》:「_四君子湯_,〔少氣〕人參補肺扶元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降氣,甘草補胃和中
  • 2.《沈氏尊生書》:「四君子湯,,〔少氣〕,人參補肺扶元,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降氣,甘草補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