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時邪合論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柯韻伯曰:太陽中暑,亦有因於傷寒者,雖渴而仍惡寒。

太陽溫病,反不惡風而渴,是病根不因於寒而因於風。發熱者病在表,法當汗解。然不惡寒,則非麻桂所宜,風與溫相搏,發汗不如法,風去而熱反熾。灼熱者,兩陽相熏灼,轉成陽明之候也。程郊倩曰:溫病初得,病在經隧之間,治法只宜求之太陽暑之裡。陽明暑之表,如所云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脈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之類。

陽暑者,動而得之之症。潔古東垣所謂中熱,即仲景所謂中暍也。陰暑者,靜而得之之症。潔古東垣所謂中暑,其實非暑邪也,乃因暑而致之病,蓋亦傷寒之類。張鳳逵曰:劉復真謂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謂之傷暑,中暍脈虛而微者是也。

寒病脈日變,溫熱脈不變,寒病脈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細無力者難治,無脈者不治。溫熱則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絕無也。照經用辛寒藥,火散而脈起,脈起而病愈,要在辨之詳耳。周禹載曰:中暑一症,不過清心利小便,解暑毒,補真氣而已。

即脈來虛弱,重者伏匿,喘促逆冷,卒然昏暈,不可用溫,此熱傷元氣,用溫則助陽耗陰。且冬月脈浮緊浮緩,分傷寒中風,夏月弦緊傷風,弦緩中暑,表疏自汗則脈虛,表致無汗則脈緊耳。世俗不明,曰夏月陰氣在內,大順散為必用之藥。夫陰非寒也,陽外而陰內耳。丹溪云:伏陰在內,陰字有虛之義,作陰冷則誤矣。

火令之時,爍石流金,何陰冷之有?孫真人用生脈散,氣虛可知也。古人用大順散,非謂伏陰,本治冰果所傷。冷香飲子,治陽氣大虛,多欲厥逆。漿水散,治汗多亡陽,脈微欲絕。其餘不過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之類足矣。

濕溫者,先傷於濕,又中於暑,暑濕相搏而為病也。王宇泰曰:昔人治濕溫,通身皆潤,足冷至膝下,腹滿不省人事,六脈皆小弱而急。問所服藥,皆陰病藥也。此非受病重,藥能重病耳。以五苓合白虎十餘劑稍蘇,更與清燥湯調理而安。凡陰病厥冷,兩臂皆冷,今脛冷臂不冷,則非下厥上行,故知非傷微寒厥,而合用溫熱藥也。喻嘉言立三氣一門,三氣者,熱、濕、暑是也。

蓋春分以後,秋分以前,少陽相火,少陰君火,太陰濕土,各行其令也。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人在其中,受其炎蒸,無隙可避,多有氣倦神昏,肌膚痱起,胸膺痤出,頭面癤生,甚則消渴癰疽,吐瀉瘧痢,無所不病。內經運氣主病,凡屬少陰君火,即與太陰濕土,一例同推,不分彼此。

白話文:

張仲景說:「太陽病,發燒又口渴,但不怕冷,這是溫病。如果發汗後,身體仍然發燙,就叫做風溫。風溫這種病,脈象是陰脈和陽脈都浮在表面,會自己流汗,身體感到沉重,容易想睡覺,睡覺時一定會打鼾,講話也很困難。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會導致小便不順暢,眼睛直視,大小便失禁。如果用火攻治療,身體會微微發黃,嚴重的話會像癲癇發作一樣,如果用火燻烤,病情會加重,甚至會危及生命。」

柯韻伯說:「太陽中暑,有時候也是因為傷寒引起的,雖然口渴,但仍然會怕冷。」

太陽溫病,反而不怕風而口渴,這表示病根不是因為寒邪,而是因為風邪。發燒是病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解除。但是不怕冷,就不適合用麻黃或桂枝這種藥。風邪和溫邪互相搏鬥,發汗方法不對,風邪雖然散去,熱反而會更嚴重。身體發燙,是兩種陽氣互相薰烤,轉變成陽明病的徵兆。

程郊倩說:「溫病剛發作時,病在經絡之間,治療方法應該從太陽暑邪的方面來考慮,類似陽明暑邪的病症。如果出現心中煩悶,舌苔黃膩的症狀,可以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的症狀,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如果脈象微弱又發燒,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可以用豬苓湯來治療。

陽暑,是指因為活動而引起的疾病。潔古東垣所說的「中熱」,就是張仲景所說的「中暍」。陰暑,是指因為靜止不動而引起的疾病。潔古東垣所說的「中暑」,其實並不是暑邪,而是因為暑熱而引起的疾病,實際上也屬於傷寒的一種。

張鳳逵說:「劉復真認為暑脈虛弱而微細,按下去沒有力氣,脈象有時隱伏,呈現弦細芤遲的狀態,這些都是暑脈。脈象虛弱而身體發熱,叫做傷暑,中暍的脈象是虛弱而微細的。」

寒病的脈象會一天天變化,而溫熱病的脈象則不會改變。寒病脈象浮洪有力,比較容易治療,脈象芤細無力,比較難治療,沒有脈象的則無法治療。溫熱病則不同,溫病有一兩個部位摸不到脈,暑熱病有三四個部位摸不到脈,是因為被火邪逼迫而潛伏起來,並非真的沒有脈象。只要根據經絡的病症,使用辛涼的藥物,火邪散去,脈象就會恢復,脈象恢復,疾病就會痊癒,重點是要仔細辨別。

周禹載說:「中暑這個病症,只要清心利尿,解除暑毒,補益真氣就可以了。如果脈象虛弱,嚴重的話會潛伏起來,呼吸急促,身體發冷,突然昏迷,就不能用溫熱藥,這是因為熱邪損傷了元氣,用溫熱藥會助長陽氣,耗損陰氣。而且冬天脈象浮緊或浮緩,可以用來區分傷寒和中風,夏天脈象弦緊是傷風,弦緩是中暑,表虛自汗脈象會虛弱,表實無汗脈象會緊。」

世俗不明白這些道理,認為夏天是陰氣在內,所以一定要用大順散。但是陰氣並不是寒邪,而是指陽氣在外,陰氣在內。丹溪說:「伏陰在內,這個陰字有虛弱的意思,如果理解成陰冷就錯了。在火令的季節,熱得連石頭都能熔化,哪裡會有陰冷呢?孫真人用生脈散,可知是氣虛的表現。古人用大順散,並不是治療伏陰,而是治療冰冷食物所造成的傷害。冷香飲子,是用來治療陽氣大虛,容易發生厥逆的病症。漿水散,是用來治療汗多亡陽,脈象微弱將要斷絕的病症。其他的方劑,不過就是清暑益氣湯、消暑十全散、十味香薷飲之類的就足夠了。」

濕溫,是先受到濕邪的侵擾,又感染了暑邪,暑邪和濕邪互相搏鬥而引起的疾病。

王宇泰說:「以前的人治療濕溫,全身都濕潤,腳冷到膝蓋以下,腹脹昏迷不省人事,六脈都細小、虛弱而且急促。詢問所服用的藥,都是治療陰病的藥。這並不是因為病情嚴重,而是因為藥物使病情加重。用五苓散合白虎湯治療十幾劑後稍微好轉,再用清燥湯調理才痊癒。一般來說,陰病會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而這個病是小腿冷,手臂不冷,所以不是下寒上行的厥證,因此可以判斷不是因為受寒引起的厥冷,而不適合用溫熱的藥物。」

喻嘉言將疾病分為三氣,三氣指的是熱、濕、暑。春分之後,秋分之前,少陽的相火、少陰的君火、太陰的濕土,各自按照時令運行。天上的熱氣下降,地上的濕氣上升,人處在其中,受到熱氣的蒸騰,沒有地方可以躲避,因此很多人會感到疲倦、精神恍惚、皮膚出現痱子、胸部和肩膀長出痤瘡、頭面部生出癤子,嚴重的話會出現消渴、癰疽、吐瀉、瘧疾、痢疾等各種疾病。內經的運氣主病理論,凡是屬於少陰君火的,都與太陰濕土一同看待,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