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舉要》~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時邪合論
或謂東南多濕,但有溫暑而無傷寒,或謂溫暑莫非傷寒所致,故非過於寒涼,即過於辛散。都非中道。茲將四時感證,一一合論,而知風寒溫暑燥濕,皆能著人為病。常氣異氣之不同,是邪非邪之互異,臨證瞭然,斯無或混。
《內經》云: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程效倩曰:開口便道破熱病為傷寒之類,其與傷寒自是兩病。蓋傷寒有統屬之傷寒,有分隸之傷寒,所賅者廣。又曰:內經傳經熱病,是傷寒之類,實非傷寒而即瘟疫也。
《內經》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程郊倩曰:《內經》全文,俱是說熱病,恐人失去了冬傷於寒,春必病溫之旨。故以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八字結出之,是其言熱,都是言溫。溫病已成,在春不發,在夏亦發。溫與暑實是一病,與時令之溫病,時令之暑病,從外得之者不同。
《難經》以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濕為五邪,其意以中風屬肝木,傷暑屬心火,飲食勞倦屬脾土,傷寒屬肺金,中濕屬腎水。肝病中風得之,心病傷暑得之,脾病飲食勞倦得之,肺病傷寒得之,腎病中濕得之,此自病者為正邪也。肝病中濕得之,心病中風得之,脾病傷暑得之,肺病飲食勞倦得之,腎病傷寒得之,此從後來者為虛邪也。
肝病傷暑得之,心病飲食勞倦得之,脾病傷寒得之,肺病中濕得之,腎病中風得之,此從前來者為實邪也。肝病傷寒得之,心病中濕得之,脾病中風得之,肺病傷暑得之,腎病飲食勞倦得之,此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也。肝病飲食勞倦得之,心病傷寒得之,脾病中濕得之,肺病中風得之,腎病傷暑得之,此從所勝來者為微邪也。
《難經》以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為五傷寒,其意以中風傷寒應風寒二氣,濕溫應暑濕二氣,熱病應燥火二氣。溫病則為異氣,故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各指脈形,而溫病之脈,則日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也。
仲景云: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方中行曰:太陽病三字,即首條所揭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者是也。後皆仿此。柯韻伯曰:中風惡風,類相感也。風性散漫,脈應其象,故浮而緩。
仲景云: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程郊倩曰:太陽雖同,而寒屬陰邪,而發熱較遲於中風。然巳未之間,必惡寒特甚,自不同中風之僅惡風而稍兼惡寒也。其體則痛,陰寒擊於經隧而氣血凝泣,自不同中風之無內擊也。其嘔則逆,寒邪束於皮毛,氣無從越而壅上,自不同中風之乾嘔,僅鼻鳴而氣不甚逆也。
脈陰陽俱緊,以寒主勁急,而且為實邪,故緊而浮沉俱有力,則大不同於陽浮陰弱之緩脈矣。證與脈非中風能混,即推之暑濕溫熱,俱不得以其似是者,混名曰傷寒也。
白話文:
有人說東南地區潮濕,只會有溫熱病而不會有傷寒,也有人說溫熱病都是由傷寒引起的,所以治療不是過於寒涼,就是過於辛散,這些都不是中庸之道。現在將四季感受到的病症,一一綜合討論,就會知道風、寒、溫、暑、燥、濕,都能使人發病。要了解常規的氣候與異常的氣候不同,也要了解是邪氣還是非邪氣的差異,臨床診斷清楚,才不會混淆。
《內經》說:「現在所有熱病,都屬於傷寒的範疇。」程郊倩說:「一開口就說熱病是傷寒的一種,其實它和傷寒是兩種不同的病。傷寒有廣義的傷寒,也有狹義的傷寒,包含的範圍很廣。」他又說:「《內經》所說的傳經熱病,雖然屬於傷寒的範疇,但實際上不是傷寒,而是瘟疫。」
《內經》說:「凡是因傷寒而變成溫病的,在夏至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在夏至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程郊倩說:「《內經》全文都在說熱病,是擔心人們忽略了冬天受寒,春天會發溫病的道理。所以用『凡是因傷寒而變成溫病的』這八個字總結,說明它所說的熱,都是指溫。溫病一旦形成,春天不發病,夏天也會發病。溫病和暑病其實是一種病,與當時令的溫病、時令的暑病,從外感受到的情況不同。」
《難經》把中風、傷暑、飲食勞倦、傷寒、中濕列為五種邪氣,它的意思是中風屬於肝木,傷暑屬於心火,飲食勞倦屬於脾土,傷寒屬於肺金,中濕屬於腎水。肝病因為中風而得病,心病因為傷暑而得病,脾病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肺病因為傷寒而得病,腎病因為中濕而得病,這些是自己本身有病,導致邪氣入侵,屬於正邪。肝病因為中濕而得病,心病因為中風而得病,脾病因為傷暑而得病,肺病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腎病因為傷寒而得病,這些是從後面來的,屬於虛邪。
肝病因為傷暑而得病,心病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脾病因為傷寒而得病,肺病因為中濕而得病,腎病因為中風而得病,這些是從前面來的,屬於實邪。肝病因為傷寒而得病,心病因為中濕而得病,脾病因為中風而得病,肺病因為傷暑而得病,腎病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這些是從自己無法承受的方面來的,屬於賊邪。肝病因為飲食勞倦而得病,心病因為傷寒而得病,脾病因為中濕而得病,肺病因為中風而得病,腎病因為傷暑而得病,這些是從自己能承受的方面來的,屬於微邪。
《難經》把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列為五種傷寒,它的意思是中風、傷寒對應風、寒二氣,濕溫對應暑、濕二氣,熱病對應燥、火二氣。溫病則是一種異常的氣候,所以中風、傷寒、濕溫、熱病,各自有其對應的脈象,而溫病的脈象,則是在各條經絡中運行,不知道在哪條經絡發動,要根據經絡所在的位置來診斷。
仲景說:「太陽病,發熱、出汗、怕風、脈象緩和的,叫做中風。」方中行說:「太陽病這三個字,就是指第一條提到的脈浮、頭項強痛而且怕冷。」後面都是仿照這個說法。柯韻伯說:「中風的怕風,類似於外感風邪。風的性質是散漫的,脈象也應和它,所以脈象浮而緩。」
仲景說:「太陽病,有的已經發熱,有的還沒發熱,一定會怕冷、身體疼痛、想吐,脈象陰陽都緊的,叫做傷寒。」程郊倩說:「太陽病雖然相同,但是寒屬於陰邪,發熱比中風要晚。但是發熱之前,一定會特別怕冷,與中風只是稍微怕風有所不同。它的身體則疼痛,因為陰寒之邪侵襲經絡,使氣血凝滯,與中風沒有內部侵襲不同。它的嘔吐則會上逆,寒邪束縛在皮膚毛孔,氣無法發散而向上壅塞,與中風的乾嘔,只是鼻鳴而氣不太上逆不同。」
脈象陰陽都緊,是因為寒主收斂急促,而且是實邪,所以脈象緊而且浮沉都有力,與陽浮陰弱的緩脈大不相同。證候和脈象不是中風所能混淆的,推論到暑濕、溫熱,也不能因為它們相似,就都混稱為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