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肝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化痰: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之效。瀉肝飲主治肝火犯肺,痰熱壅盛之症,川貝母可清熱化痰,解除痰熱對肺部的阻塞,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
- 潤肺止咳:川貝母具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可以滋潤肺燥,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乾咳、咽痛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更好地達到清熱瀉火、潤肺止咳的效果。
瀉肝飲中加入白芍,主要是針對其 緩解肝陽上亢,平抑肝風 的功效。
白芍具有 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 的作用,能 滋陰降火、疏肝解鬱,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煩易怒、口苦咽乾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白芍還可 調節氣血,舒筋活絡,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肢體麻木、震顫、抽搐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瀉肝飲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輔助瀉肝:茯苓性平和,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瀉肝飲以瀉肝火為目的,而肝火旺盛常伴隨脾胃濕熱,茯苓可健脾利濕,減少濕熱對肝的影響,輔助瀉肝。
- 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瀉肝飲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苦寒的藥物,茯苓可中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瀉肝飲中加入黃連,是利用其苦寒之性,以清泄肝火,達到治療肝火上炎之症的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等作用。肝火上炎,常表現為頭暈目眩、口苦咽乾、耳鳴耳聾、面紅目赤、煩躁易怒等症狀。黃連能清泄肝火,降肝火之亢,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此外,黃連還有清心熱、瀉胃火的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全面地治療肝火上炎相關的症狀。
「瀉肝飲」方劑中包含「天麻」,主要是基於天麻的以下藥理作用:
- 平肝熄風:天麻具有平肝熄風的功效,能抑制肝陽上亢,緩解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疼、肢體麻木等症狀。瀉肝飲主要針對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所致的病症,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 祛風止痛:天麻具有一定的祛風止痛作用,能緩解肝風引起的頭部疼痛。瀉肝飲方中常加入川芎、白芷等祛風止痛藥物,天麻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功效,更有效地緩解患者的頭部疼痛。
瀉肝飲中包含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之效。瀉肝飲以瀉肝火為主要目的,橘紅有助於疏解肝氣鬱結,使肝氣條達,達到解鬱降火的效果。
- 宣肺止咳: 瀉肝飲常用於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橘紅具有宣肺止咳之功,可以幫助清肺熱、化痰止咳,緩解肝火上炎所導致的咳嗽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總之,橘紅在瀉肝飲中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宣肺止咳,有助於治療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等症。
瀉肝飲方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利膽退黃的功效。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利膽退黃之效,能清肝膽之火,泄肝膽之熱,並可促進膽汁分泌,利於膽石排泄。
在瀉肝飲中,龍膽草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瀉肝飲中包含梔子,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等症狀,梔子能起到清熱降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瀉肝之效。
- 涼血止血: 梔子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引起的出血症狀,如鼻衄、牙齦出血等。在瀉肝飲中,梔子可以幫助緩解肝火亢盛引發的血熱,起到止血的作用。
總而言之,梔子在瀉肝飲中發揮着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瀉肝降火、消炎止血的效果。
瀉肝飲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 青皮味辛、苦,性微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瀉肝飲以瀉肝火、解鬱熱爲主,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鬱,暢達氣機,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胸脅脹痛、頭痛目眩、煩躁易怒等症狀。
- 行氣消積: 青皮還能行氣消積,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胃脘脹滿、食積不化等症亦有治療作用。瀉肝飲常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多種疾病,青皮的加入可以協同其他藥材,起到行氣消積、通暢氣血的作用。
主治功效
瀉肝飲
瀉肝飲是一個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妊娠、人事不省的症狀。它是由川貝母、白芍、茯苓、黃連、天麻、橘紅、龍膽草、梔子、青皮等中藥組成。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川貝母:具有清肺熱、化痰、潤肺、止咳、平喘、鎮咳、祛痰、散結、清熱解毒、安神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平肝息風可治療癲癇、驚風等症;祛風除濕可治眩暈、頭痛、麻痺等症;活絡止痛可緩解頭痛、偏頭痛等症狀;補血養肝適用於肝血不足等症;安神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但不宜過量服用,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慎用。
- 橘紅:性溫味辛,歸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橘紅常用於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
- 龍膽草:性大苦大寒,具有清熱燥濕與清熱瀉火的功效。燥濕方面,龍膽草可治濕熱下注之陰腫陰癢、女子帶下黃稠、男子陰囊腫痛、濕疹瘙癢等症。清熱瀉火方面,龍膽草可治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等症。
- 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其止血功效主要基於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常與其他止血中藥同用。梔子還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適用於治療各種熱證,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梔子中的有效成分包括梔子苷和梔子酸,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組織修復,達到治療效果。
-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青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青皮還可以消積化滯,降氣止痛,常與山楂、神麴、麥芽等同用,以增強消積化滯之功。青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脹滿、呃逆等氣滯症狀。
主治功效:
瀉肝飲主治妊娠、人事不省的症狀。
臨牀應用:
瀉肝飲主要用於治療妊娠、人事不省的症狀。
使用注意:
瀉肝飲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總結:
瀉肝飲是一個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妊娠、人事不省的症狀。它是由川貝母、白芍、茯苓、黃連、天麻、橘紅、龍膽草、梔子、青皮等中藥組成。瀉肝飲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柴胡(去苗) 決明子 升麻 苦竹葉 樸消(研)各二兩 澤瀉一兩 芍藥 大黃(蒸,銼) 梔子仁 黃芩(去黑心)各三兩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以利為度。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瀉肝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在服用前應諮詢醫生。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肝腎損害。
- 本方不宜與其他降壓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血壓過低。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肝飲,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防風1錢,羚羊角1錢,遠志1錢,桔梗1錢,黃芩1錢,甘草1錢,赤芍1錢,人參2錢,細辛2錢。 主治:烏風障眼,蟹睛疼痛。
瀉肝飲,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貝母3錢,白芍藥1錢半,茯苓1錢半,黃連1錢,天麻1錢,橘紅1錢,龍膽草1錢,梔子1錢,青皮8分。 主治:妊娠,人事不省,目直上視,譫語駡詈,狂叫,關脈洪數。
瀉肝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柴胡(去苗)2兩,決明子2兩,升麻2兩,苦竹葉2兩,朴消(研)2兩,澤瀉1兩,芍藥3兩,大黃(蒸,銼)3兩,梔子仁3兩,黃芩(去黑心)3兩。 主治:眼熱磣痛,赤腫淚出昏暗。
瀉肝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二。 組成:防風(去叉)2兩,五味子(炒)1兩,細辛(去苗葉)1兩,黃芩(去黑心)1兩,1兩,車前子1兩,茺蔚子1兩,桔梗(銼,炒)1兩,大黃(銼,炒)1兩,芒消(研)1兩。 主治:雷頭風,恐成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