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防風根湯」的名稱已明確點明瞭方劑的主要藥材為「防風」。防風根為其根部,具有疏散風寒、止痛、解痙等功效。
方劑中使用防風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針對風寒證: 防風根善於疏散外感風寒,對於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咳嗽、發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 防風根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例如,與荊芥、柴胡等藥材搭配,可更有效地疏散風寒,達到止痛、解痙的效果。
防風根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其健脾燥濕、益氣固表之效。
防風根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外感風寒,而白朮具有健脾燥濕之功,可以化解濕邪,避免寒濕之邪深入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幫助機體抵抗外邪侵襲。此外,白朮還有益氣固表之效,能提升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配合防風疏散風寒,共同達到驅邪扶正之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防風根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防風根湯主要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麻木等症狀,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和麻木。
- 調和藥性:防風性微寒,而當歸性溫,兩者搭配使用可以互相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同時,當歸的補血作用可以減輕防風的燥性,避免出現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在中藥方劑「防風根湯」中加入薑黃,主要是利用薑黃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功效。薑黃能夠活血化瘀、消炎止痛,對於治療瘀血阻絡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瘀血導致的相關症狀。
防風根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 防風根湯主要功效為散風寒、止痛,但風寒易傷正氣,導致氣虛。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可補益正氣,提升人體抵抗力,防止風寒再犯。
- 協同作用: 黃耆與防風相配,可增強其散風寒的作用。防風善於疏散外風,黃耆則補益正氣,兩者相輔相成,既能驅散風寒,又能增強人體抵抗力,使療效更加顯著。
防風根湯中加入桑枝,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風散寒、通絡止痛:桑枝性味苦寒,具有疏散風寒、通利關節的作用。與防風、羌活等藥材配合,可加強散寒止痛的效果,適用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 清熱解毒:桑枝亦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能輔助其他藥材消炎解毒,減輕體內熱毒,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炎症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桑枝的加入不僅加強了方劑的散寒止痛功效,同時也提升了清熱解毒的效果,使其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防風根湯」由防風、白朮、當歸、薑黃、黃耆、桑枝等中藥材組成,具有散寒祛風、活血止痛、補氣健脾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因經絡空虛引起的肩痛,疼痛從肩膀逐漸蔓延至手臂、環跳穴、大腿、膝蓋等部位。
「防風」性溫、微苦,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疾病。
「白朮」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水腫、黃疸、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等症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血虛、月經不調、痛經、瘀血經閉、產後瘀滯、跌打損傷等疾病。
「薑黃」性溫、味苦、辛,入肝、脾、膽經,具有破血消癥、止血、理氣行氣、降氣、通經、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祛風除濕等功效,常用於治療血瘀氣滯、胞腹脅痛、婦女痛經、閉經、產後瘀滯腹痛、風濕痹痛等疾病。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自汗、盜汗、水腫、尿頻、夜尿多等症狀。
「桑枝」性微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清熱利尿、燥濕、通經、除煩、疏散風熱、清肺潤燥、利咽止咳、和血止痛等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氣管炎、風濕痹痛、水腫、淋病、帶下、瘡瘍腫痛、經閉、痛經、心煩、失眠、多夢、風熱感冒、咽喉腫痛、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疾病。
「防風根湯」將這些藥材組合在一起,可以增強散寒祛風、活血止痛、補氣健脾的功效,有效緩解因經絡空虛引起的肩痛,疼痛從肩膀逐漸蔓延至手臂、環跳穴、大腿、膝蓋等部位的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防風根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六。 組成:防風根、于朮、當歸、薑黃、生黃耆、桑枝。 主治:絡虛而致之肩膊疼痛連臂,漸下入環跳,髀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